生态译学文化维视角下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2020-01-19杨雪静
杨雪静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刘三姐山歌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成为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纽带,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三姐山歌的表达、传播和发展依附于语言文字。文化负载词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它大量存在于刘三姐山歌中。笔者对《刘三姐传世山歌》一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统计,仅“刘三姐身世歌”部分的199段山歌中就有近百个文化负载词,有时仅一段山歌(四句)就出现四到五个文化负载词。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效果对刘三姐山歌的英译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在英译中,该如何处理好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译学对此具有指导作用,生态译学强调“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生态译学要强化实践意识与服务意识,”[1]46它有三个维度,即文化维、语言维和交际维[2]13。文化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合理处理文化因素和内涵,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避免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曲解。本文将着重从文化维的角度探讨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刘三姐山歌文化与文化负载词分析
“鱼峰山下姐成仙,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3]199壮族儿女热爱山歌,喜欢唱山歌,素有“女人不会唱歌难出嫁,男人不会唱歌难娶媳”的说法,山歌在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极为重要,这种山歌文化也成为壮族的特色文化。刘三姐山歌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刘三姐山歌必然成为人们丰盛的精神食粮。刘三姐山歌为爱而生,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具有歌曲的诗化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传承较为完整,歌谣丰富多样,流传甚广。山歌不仅朗朗上口,合辙押韵,语言也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语言单位中,词汇对社会发展具有最强的敏感性,社会的进步往往在语言系统中最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作为一个语言单位,能够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刘三姐山歌中存在较多能够反映中华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短语或习语,即文化负载词[4]。在刘三姐山歌中以民族文化负载词居多,如在介绍刘三姐身世一段中有两句歌词“起名就像数狗崽,刘大刘二与刘三”,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按照出生顺序起名的习俗,此句中“刘大”“刘二”与“刘三”则反映了这一文化现象;“过门未满三天整,就拐大哥回娘乡”中的“过门”,指的是女子踏出家门进入男方家,即“成婚”“结婚”之意;“送阎罗王又何妨,变张黄纸告一场”中的“黄纸”指的是人死后烧的纸钱,一般为黄色。其次是民俗文化负载词,如“赶圩用歌做买卖,逗迷几多后生家”中的“赶圩”反映的是壮族人民的山歌文化兴盛,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家穷有志慢慢耐,玉米煮粥慢慢来”这一句中的“玉米煮粥”则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饮食特色,他们喜欢食用玉米粥,通过慢慢熬煮,使之营养和口感最佳,这也是他们长寿的秘诀之一。再次是反映主流文化的负载词,如“几多奶奶做丫头”中的“奶奶”和“丫头”以及“三妻六妾”“财主”“鬼神”等;山歌中也存在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如“青山”“龙鳞”“龙母庙”“南蛇”“龙江”等。这些文化负载词具有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语言文化的浓缩和精髓。
二、翻译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越来越多,如众多学者研究在《西游记》《红楼梦》《浮生六记》《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对其翻译方法都提出了宝贵的见解,值得学习和借鉴。刘三姐山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语言现象。它承载这个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在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翻译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负载词本身的复杂性和地域性,其英译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当翻译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时,在生态译学文化维指导下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策略是比较常见的。归化和异化是两个对应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其来源是德国学者施莱尔马棘(Schleiermacher)的翻译理论阐释,即提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另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向作者靠拢[5]20。韦努蒂将这种解释概念化,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即他把第一种称为归化,第二种为异化。因此,归化就是把源语本土化,是以读者为中心,以透明、流畅的方法进行翻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暴露自己的痕迹,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翻译遮盖,翻译过程变得隐形;文化差异也因而被遮盖了,原文的陌生感被削弱了,因此,翻译变得透明了。读者就像在阅读用自己语言创作的作品,作品更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归化的缺点也同时显现出来。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翻译文本总是根据目的语特定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规范进行调整,源文本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异化则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接受外语文本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是以作者为中心,把读者带入异国情调。异化翻译的核心是试图解读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试图传达原文的异域文化特征、不同的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异化揭示了原文的深层意义,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它丰富和完善了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加准确和多样化,另一方面,异化能让读者领略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但由于异化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也会使译文的某些部分让读者无法理解。
在刘三姐山歌文化负载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翻译时既要“求同”又要“存异”,所谓“求同”即对刘三姐山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保留山歌的本色,适当编译和取舍,使两种语言尽力达到以译传译,“存异”即对刘三姐山歌文化负载词做到充分了解,采用多种策略使译语文化被读者接受和欣赏,提高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探讨的山歌均选自《刘三姐传世山歌》一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刘三姐传世山歌》共收录了18首山歌,包括刘三姐身世歌、刘三姐生活歌、刘三姐爱情歌、刘三姐游历歌和后人唱刘三姐的歌五个部分。歌唱内容主要包括刘三姐的出身、生活以及后人对刘三姐的评价和怀念。刘三姐生来爱唱山歌, 且她的歌声美妙动听。刘三姐家境贫寒,但她聪慧机敏,她用歌声与恶势力作斗争,弘扬正确的思想。刘三姐有两个哥哥,二哥在地主的挑拨下,为阻止刘三姐唱歌,差一点害得刘三姐丢掉性命。刘三姐爱歌如命,经历了重重阻挠,她仍然用歌声表达思想,在她的歌声中传达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给人以鼓舞,如尽管生活困苦,但做人要正派,不耍阴谋,不信鬼,不信神,要靠勤劳的双手才能获得财富,以及珍惜光阴,时不待我等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在这些山歌中,出现了众多与该内容背景相关的文化负载词,下面截取一些片段来探讨其英译的策略和方法,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考虑译文歌词的节奏,因为本文翻译主要是以跨文化交际和歌曲视频材料的字幕翻译为目的。
片段一:
唱得山花开满岭,唱得鲤鱼跳龙门;
唱得麻雀想成凤,唱得穷人开了心。
英译建议:
Sing the flowers to blossom.
Sing the carp to be a dragon.
Sing the sparrow to be a Phoenix.
Sing the poor to be jocund men.
这个片段描述刘三姐喜爱唱歌,歌声悦耳动听。她的歌声既能够鼓舞人心,也是与恶势力斗争的武器。她唱歌能够使得山花盛开,鱼跃龙门,麻雀成凤,穷人开心,这四个排比句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地体现了刘三姐歌声的魅力。其中,“鲤鱼跳龙门”“麻雀想成凤”都是民族文化负载词,“鲤鱼跳龙门”是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具有经过努力,就会飞黄腾达的涵义,虽然可以将其翻译成The carp leaps over the dragon's gate,但这样的翻译并不能体现出结果,而在此处更应该展现的是刘三姐山歌的魅力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另外,它与“麻雀想成凤”是对应的关系,因此在此处采用归化的策略,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更能传达原句的意思。“凤”指“凤凰”,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当中的地位高贵,仅次于龙,而麻雀则地位卑微。“麻雀想成凤”则表达的意思更浅显易懂,即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也能够明白这是从一种小鸟变化为另一种大鸟的意思,所以采用了异化的策略,直译的方法就能够达意。
片段二:
姐家住在龙江旁,苦楝旁边两篼樟;
对岸有个山神庙,初一十五人烧香。
英译建议:
Liu Sanjie lives by the Longjiang River,
where a chinaberry is beside two camphor trees.
There is a Shanshen temple on the other side.
People pray to God on the important day.
该片段是对刘三姐家的居住位置和客观环境的描述。文段中“姐”“龙江”“山神庙”“初一”“十五”和“烧香”都是文化负载词。“姐”指的是“刘三姐”,该词和“龙江”“山神庙”都采用异化策略和音译方法保存源语言的语音,译为“Liu Sanjie”“Longjiang River”“Shanshen Temple”,这样能够保留刘三姐文化中传奇人物以及专有名词英译的统一性。“烧香”实际上就是祈求好运,这个词如果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则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感到费解,因此翻译时站在读者的角度,采用归化的策略,用意译方法和语义层面转化的技巧,由具体到概略地转化,使语义明晰。“初一”和“十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中国人有初一十五上香的习惯,来源于佛教,佛教的十斋日中初一和十五均为天神巡视下方的日子,也是佛门殊胜的日子,并且这两天是月亮由亏变圆,由圆变亏的时间转折点,因而在这两天前往寺庙上香礼佛等善行会带来好运。这两个词同样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用意译方法中释义的方法使内容更能为读者所理解接受。
片段三:
三姐爱歌如爱命,财主恨歌眼中钉。
英译建议:
Sanjie is taking singing as important as her life.
The merciless moneybag is taking the song as a thorn in his flesh.
在该片段中,“财主”和“眼中钉”是两个文化负载词,“财主”一词在中国文化当中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富有,但却无情的人,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找不到对应的英文单词,因此,增添一个形容词“merciless”, 通过增译的方式使表达更明晰。而“眼中钉”采用归化的策略和套译的方法,充分利用两种文化中相通之处,使用英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短语“a thorn in his flesh”来翻译。
片段四:
雨淋菩萨假流泪,笑面老虎假慈悲;
三姐揭穿财主计,媒婆碰了一鼻灰。
英译建议:
A smiling tiger has a velvet paw.
Sanjie revealed the moneybag’s trick.
The woman matchmaker was unsuccessful.
该片段中的前两句话中“菩萨”和“笑面老虎”也是中国文化负载词,“假流泪”和“假慈悲”实际上表达的是相同的含义,因此,这两句话采用归化策略,使用仿译的方法,不拘泥于原文的意义细节和词汇句法结构,译为“A smiling tiger has a velvet paw”,短语“a velvet paw(笑里藏刀)”更地道,能为英语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后两句中的“媒婆”一词,在英语当中有matchmaker一词与之对应,但是这个表性别的“婆”字却没有显现出来,因此,采用增译的方式使用“woman”一词放在其前面,“碰了一鼻灰”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读者可能会对这个细节感到啼笑皆非,所以采用归化的策略,意译为“unsuccessful”较直接和简洁。
片段五:
要学牛郎伴织女,莫学月亮送日头。
英译建议:
Learn from the cowhand accompanying the weaver Maid (an old Chinese love story ).
Not learn from the moon never meeting the sun.
此处的“牛郎”“织女”,如果只翻译成“the cowhand”和“the weaver Maid”,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会造成极大的理解障碍,因此采用增译中的加注法。加注法的使用既能够忠实于源语的翻译方法,当词汇包含的文化信息较为简单时,可采用文内加注的翻译方法。只是简单的几个词,无需详细的解释便会使没有源语背景的读者轻而易举地理解。
片段六:
做人算你做的乖,我是憨包学不来。
英译建议:
So tricky are you.
I am not a fool to learn from you.
此处是刘三姐与裁缝的对歌,裁缝为别人做衣服总是偷偷留下几尺布头布尾。刘三姐在回应他的所作所为时,使用了“憨包”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不会像裁缝那样使用心机,苛占他人财物。但是如果把这个词翻译成“a fool”又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采用改译的方法不仅使源语易于理解,也能把源语中这种贬损和讽刺之意表达出来。
三、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遵循原则与预期效果
刘三姐山歌中存在的大量中国文化负载词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的精髓。由于文化负载词是本民族特有的,且无法与译语对应起来,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尽管这样,译者应尽可能在翻译这种词汇时将其文化内涵翻译出来,将语言的文化维度处理得当,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于是选择站在源语的角度(异化)还是译语的角度(归化),要考虑到不同词汇类型和情感表达, 译语读者的期待以及翻译的目的。两种方法都有其使用的价值,两者同时并存, 互为补充。在刘三姐山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中,应做到“三性”和“两美”。“三性”即传情达意性、协调性和简洁性。刘三姐山歌内涵深厚。壮族人民用山歌表达情爱,并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文化负载词赋予山歌活力,山歌所阐述的人生哲学是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因此文化负载词就承担了传递这些思想的责任。尤其当山歌应用于对外交流的文字材料或是视频材料的字幕时,对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尽量保持两种文化的准确转换,语言行文上也要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同时,山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存在,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考虑整体的语言表达形式,为契合山歌外在形式的需要,翻译语句不宜过长,字词、句法结构不宜太复杂。“两美”即意境美和形式美。刘三姐山歌朗朗上口,唱的都是日常的生活内容。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刘三姐山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山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在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要综合考虑山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承载的文化韵味,做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
四、结语
文章通过对刘三姐山歌中片段的英译实例探讨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并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此策略指导下,充分考虑生态译学中的文化维,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合理地采用直译、意译、仿译、改译、音译、增译和减译等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达到对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随着刘三姐文化不断地国际化这个趋势,刘三姐山歌必然会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了解,因此对刘三姐山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更多的专业人士或者学者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刘三姐山歌,如从韵律和歌唱的角度去研究其英译,为刘三姐山歌英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化研究刘三姐山歌的英译,也为讲好“广西故事”,促进刘三姐文化国际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