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培养刍议

2020-01-19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周 宇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50年的历程。作为新生产力的核心要素,50年来互联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与改变成为永恒的主题。47年前的马丁·库帕将手机的新时尚带给了人类,自20世纪80年代起移动通信技术从原始的1G跨越式进化到当前的5G。手机的发明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创造了人类新的生产关系,指尖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新模范。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元年。“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1]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媒介是人们传播信息、获取信息、互联沟通、提供服务的主流工具。大学生作为当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原住民,他们身处技术高速发展、媒介应用飞速迭代、信息平台多元、信息内容爆发的媒介环境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接受普遍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合理合法地利用手机媒介创造和满足美好生活势在必行。

一、媒介素养与手机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起源于西方,应用于全球。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于1933年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并建议,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这标志着英国乃至世界关于媒介素养研究的开始[2]149。之后媒介不断进化,在媒介与人的生存关系日益复杂的生态中,东西方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的研究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内容上进一步深入。对于媒介素养概念的判断众说纷纭。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6,重点强调了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综合能力的体现。中国社科院卜卫是国内较早开始研究媒介素养的学者,他认为“literacy”本义为“识字”“有文化”“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即素养,如具备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4]。他同样也将媒介素养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能力要求。国内其他学者在论及媒介素养时将其看作一种能力的综合,这已成为普遍共识,如《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定义为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2]149。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将素养定义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是指理论、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指养成的在待人处事方面的正确态度,儒家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5]979。所以说,媒介素养是指在平常的社会信息交往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媒介修养,这种修养是人们了解媒介常识、掌握媒介使用技能、规范媒介沟通礼仪、判断媒介内容、评价媒介态度等多方面应该具备的水平和能力,且可通过相关方式的教育和干预,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媒介用户较为完善的品格。

(二)手机媒介素养的含义

手机是当代新媒体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发生信息关系的核心媒介,它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媒介素养的概念考量,手机媒介素养即是一个手机用户在日常信息交往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对手机媒介基本常识的了解、功能使用技能的掌握、信息传播规则的自我约束、内容好坏的判断甄别以及对手机媒介态度自我评估的一种水平和能力。

(三)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核心

大学生群体作为使用手机媒介的主流群体之一,无论在手机拥有总数量上还是在信息需求量上都占据着庞大的市场。因此,加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把明确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核心作为策略性培养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前提。基于前述概念的界定和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实,笔者认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核心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交往过程中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二是在遵循社会性规范基础上充分满足个人的需求,发挥手机为我所用的价值;三是针对手机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内容以批判性思索的警惕心理进行有效的分析甄别。只有紧扣这三方面的核心展开常态化、长期性、多维度的培养,才能建构起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5G时代培养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缘由

(一)5G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的性能远远超过目前广泛普及应用的4G,其技术的应用更加智能。5G拥有超高网速、超低时延、超大连接三大特点,5G速率是4G的10~100倍,时延仅仅是4G的五分之一,连接数密度是4G的10倍,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6]。基于5G出色的优势,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对5G技术研发和利用的高潮,5G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一起列为当代新基建的排头兵。工业和信息化部刘烈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0年年会上表示,我国已建成近70万个5G基站,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8亿,良好的基础设施促进了许多基于5G的新应用[7]。中国信通院工信微报数据显示,2020年1-9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08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167款。数据展现出国内5G发展的蓬勃生机,5G+终端、5G+工业、5G+农业、5G+服务业、5G+医疗、5G+媒体等丰富多样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20年广州打造全国首条5G步行街,深圳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开启了5G智联生活的新样板,5G完全替代4G的时代指日可待。为迎接5G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被倒逼去适应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去更多地了解5G、获取5G带来的成果,利用5G来提升自我。

(二)特殊的媒介使用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8]。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学好专业知识到走向社会工作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活力,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群体认同感很强。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易受到复杂内容和环境的蛊惑。“截至2020年6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0%。”[1]其中大学生群体成为触网的主力。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4个小时,而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学生寥寥无几[9]。不少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和网络视频,他们习惯了仪式化的数字生活方式。有关大学生玩手机影响学习成绩、患上抑郁症、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例如,长期沉迷手游的大学生,其精神萎靡、考试挂科;更甚者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身处5G时代的大学生需要经过系统的培养,认清手机在媒介生态中的特殊性,谨防被手机所奴役;要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有责任当好手机的主人。

(三)多样的媒介传播平台

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化和手机终端的智能化为各类平台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占满大学生手机屏幕的是各式各样的APP,这些APP成为大学生接收和输出信息的主渠道。这些APP平台类型主要涵盖了公共政务、新闻资讯、社交、视频、电子商务、游戏、影音等几大类。“截至2020年6月,移动应用规模排在前四位种类(游戏、日常工具、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的APP数量占比达58.60%。其中游戏类APP数量达92.5万款,占全部APP比重的25.80%,较2019年底增加1.6万款。”[1]大学生看直播、刷短视频、玩手游成瘾的现象十分普遍,QuestMobile研究院的《QuestMobile在校大学生洞察报告》指出大学生更加喜欢看游戏直播、玩“吃鸡”类和MOBA类游戏。当各种APP的开发越来越多,屏幕对日常生活的卷入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时,人被裹挟进技术整体的程序化要求和行为的程度就变得越来越深[10]。多样的平台在丰富信息内容的同时又埋下隐秘的传播陷阱,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上百款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突出问题表现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APP等方面。面对五花八门的应用诱惑时,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控力,提高对平台公信度的判断力。

(四)复杂的传播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培育中国好网民”,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信息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当前净化网络空间的形势依然严峻,网络不良信息、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内容屡禁不止。“在今年上半年的‘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对优酷、爱奇艺、大学生联盟网、‘喵播’等网站传播低俗信息行为予以了行政处罚。对传播PUA等不良信息的‘恋爱学院’网站予以注销,并责令百度贴吧、新浪爱问、抖音等网站删除涉PUA等不良信息内容。”[11]2020年11月,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举报1 201.2万件,环比下降22.60%、同比增长23.70%[13]。1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了“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榜”,对“新冠病毒为人工合成”“粮食短缺,赶紧囤米抢油”“吃大蒜、喝白酒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等网络谣言集中辟谣。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贷”“套路贷”诈骗内容又有高发的势头。有研究机构统计显示,2020年上半年,监测到有关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共计28.80万余条,其中涉及“注销校园贷”的骗局接近9.3万条,占32.14%[13]。大学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诈骗信息面前,往往缺乏警惕意识和辨别能力,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中。

复杂的内容增加了大学生信息选择和传播的风险,为此要让大学生理性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舆论观,传播有益于社会的正能量。

三、5G时代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培养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沉浸在手机世界的大学生们应该学法、懂法、用法,以法治思维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没有以法律为准绳和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必会助长使用手机时的随心所欲。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一方面让他们全面知悉相关法律法规,清楚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文明使用手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典型的法律案例提升用法的能力。当他们接触到手机中出现的异常内容时能在瞬间产生与法律关联的敏感,以法的思想对内容进行理性的评估、分析和批判。

大学生法制教育机制建构可以从法制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周期三个维度不断完善,形式上以每年的12月4日国家设立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公民普法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内容上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数十部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周期上针对高校里各年级学生的普法进校园活动应该常态化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实施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涉及到个人信息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处理限制、个人信息决定权、个人信息安全、网络侵权行为等方面的条款就有十多条。它为5G时代规范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保护大学生合法网络权益提供了法律理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民法典教育是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内非常重要的普法活动,鼓励大学生牢记法典精神,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

(二)构建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1.思政课程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5G时代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思政课程中,把思政课程作为引导舆论、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路径。思政课程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最为关切的问题,要从心理和行为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手机媒介素养。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之父彭金特认为,成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个要素便是“媒介素养应该是一种草根运动,教师应成为宣传和推广媒介教育的主导力量。”[14]259大学思政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应首先提升个人的手机媒介素养,承担培养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重任。2019年楚天都市报报道了长江大学思政课堂同学们利用“学习强国”APP开展特色思政课学习。此举既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手机学习知识的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借案例谈使用手机的道德问题,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言行,倡导文明使用手机。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关的司法案件为例,详细分析案件的后果,引以为戒,总结经验。课程既要发挥道德的精神力量教化大学生尊重课堂、尊重社会、尊重生命,又要用法律的天平引导大学生敢于去批判不良现象,践行公义。

2.课程思政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5]这为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提供了方向指引,高校主要从专业课和通识选修课中挖掘与手机媒介素养相匹配的思政内容。专业课上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使用手机获取学习资源,因为互联网时代高品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介加强互动体验。教师不仅需要调整自己的实践,而且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用新的方式去学习,因为他们终将面对的是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现实世界[16]134。教师传授新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更需要用富有革新精神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指导他们成长。专业课程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这对提高媒介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实现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空间里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师开设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通识选修课程,如媒介素养与生活、读书与读屏、网络犯罪案例分析等具有引导价值的选修课程,以生动详实的案例将手机媒介素养的要义融入其中,从而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师是课程内容的把关人。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推出了“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专题系列讲座”,把课程思政和教师媒介素养紧密结合在一起,间接推动了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教育。

课程思政中手机媒介素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厘清学习与手机的关系,优化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提升掌控手机媒介的自信心。

(三)社会公益活动的宣传导向

从2014年起我国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网络用户宣传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网络安全典型案件、网络安全防范等和网络用户息息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全国网民的新媒体素养。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例,其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表达了网络时代人民共享网络、共治网络的愿景。宣传周举办了校园日、电信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一连串主题日活动。特别是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以微课堂的形式由多位专家学者以案说理,丰富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提升了安全防范的技能。随着5G在校园普及,网络安全宣传周进校园活动要着眼于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拓展教育内容,比如5G技术的运用、5G手机网络安全等。另外要加强与地方公安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系列讲座活动。倡议设置媒介素养日,以公益日的形式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时刻提醒大学生把培养手机媒介素养放在社会生活的突出位置。

培养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不能忽视公益广告的舆论引导作用。低头族、手机上瘾、手机网络诈骗等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球广告创意人的重视,他们借助公益广告的力量向世界传递友爱的声音。如央视公益广告《放下手机 重拾温情》,央视公益广告《放下手机 别让爱总在等待》之情侣篇、孩子篇,泰国电信DTAC的thePowerofLove和《低头族当你玩手机时,不要忘记身边的人》 这些公益广告运用感性的情感诉求、巧妙精致的创意以及发人深省的温暖来激发人们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可以利用校园社团活动,校园公共媒体资源如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播放关于手机媒介素养话题的公益广告,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电台、电视台、户外媒体要把握广告的导向性,不断制作播出有关手机媒介素养的公益广告。

(四)完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心理干预机制

低头族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由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身体内由神经递质多巴胺传递的神经信息是成瘾心理生成的基础。当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媒介依赖、手机成瘾、手机强迫症、手机PUA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今后5G将提供更加超强的传输速度、高度膨胀的信息内容和极度丰富的应用,现实再次把大学生拉进更神奇的媒体世界里,设法完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心理干预机制迫在眉睫。

心理干预机制的完善既要有社会的干预也要有学校的干预。社会媒体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在健康类栏目中策划有关大学生使用手机心理的主题,围绕健康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提供有效可控的方案。谋划扩展社区功能,打造公益性心理辅导机构,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干预队伍。社区队伍可流动式深入小区、校园展开宣讲、调研,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干预。主张高校利用人才优势建设媒介心理行为研究部的心理干预中心,联合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共同开展大学生媒介心理干预工作,为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预防性指导和心理治疗。例如开设心理讲座,建设微信校园订阅号推送教育性资讯,运用新型心理技术治疗不良心理症状。

四、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有利于增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媒介观的主动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利用“5G+”带来的创新资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为代际媒介素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的科技革命催促着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进化,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参与手机社会的建构,成为手机媒介勇往直前的大众代言人。5G时代培养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己欲立而立人,大学生应擦亮心灵明辨手机的真面目,懂得仁爱和爱人,做5G新时代数字化生存的智者、善者。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