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

2020-01-19吕厚轩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议院权力国家

申 潜 吕厚轩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鸦片战争前,整个中国社会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但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就出现了改良派。早期的改良派基本上都是来自封建阶级的王公贵族,有的还在朝廷上担任官职,基本上曾经受过较深的封建传统教育,所以,在改良派思想中基本上还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但当亲眼目睹封建清王朝遭受列强的欺凌,渴望改变中国欺辱的现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政治学说和科学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成为改造近代中国的思想武器。

一、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的演变历程

1.早期政治改良思想的萌芽

中国早期改良思想是在洋务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改革创新”,洋务运动主要是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后,洋务派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歧,如以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为代表的一派不仅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是要学习其政治制度,因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造船制备武器,只不过是实现国家强盛发展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这些人不满足与洋务派只是进行练兵制器,觉得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这样才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自从70年代后期早期改良思想萌芽在洋务派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人物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在洋务运动改革的基础上,把改革内容逐渐扩展到了政治方面,希望能够实现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在政治上洋务派对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对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改革方案,在早期改良派中,第一个提出效仿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政体,对我国传统封建帝制进行改革的是王韬。王韬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西方国家君主立宪政体的高度赞赏,希望中国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策来达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目的。虽然王韬表示了对君主立宪制的赞赏,但是他的观点却只是停留在基础阶段,没有明确地提出如何基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各项事宜。

2.早期改良思想的形成阶段

从中法战争再到中日甲午战争,中间的这10年时间是早期改良派思想的形成阶段。王韬和郑观应虽然具有明显的改良思想倾向,但其思想仍然还没有跳出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理念,对于政治改革的思想既不具体也不十分明确。经历过中法战争之后,这些具有改良思想的政治家本应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之本是因为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而如果只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对我国传统的封建帝制进行改革就无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些人对洋务派只是进行造船制器的思想进行,强烈的讽刺和批评。面对西方列强的侵辱,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改良派中有些人强烈要求实行政治改革,赋予中国人民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权利[1]。在这一时期改良思想家的民主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热情的宣传,让中国的百姓能够接受这种政治体制,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来说明民主制度比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巨大进步性。而且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君与民共同议政是我国古代就有的传统,如在明朝就存在内阁制度,君主立宪制不仅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够便于民,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改良派强烈建议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开设议院,这是因为早期改良派一直对西方国家中开设的议院具有很高的关注度,认为西方国家富强之本就是因为实行了民主议会制度,所以,中国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也要实行议会制度,这个时期的改良派已经逐渐成熟壮大起来,改革的核心就是我国的政治体制。

3.早期改良思想的成熟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维新派出现的时间里,是早期改良派的成熟发展阶段,改良派在这一时期已经明确地提出要在我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中日甲午战争的悲惨结局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早期改良派受到中日甲午战争悲惨结局的刺激,也彻底放弃了对洋务改革运动的希望,所以,在进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十分的坚定[2]。改良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就是《新政议论》,这本书设计了一套议院、行政、司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在我国如何建设、如何实行等多方面内容的改革方案,这是早期改良派在进行君主立宪制的设想中最能体现民主性的一个改革方案。虽然在这种改革方案中皇帝拥有最终决定各项国家大事的权力,但其根本意图还是在限制君主专政,提升人民的权力。这种方案就是以民权思想为基础的,打破了我国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具备了君主立宪体制的基本特征。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自从甲午战争之后便在公众场合公开宣传民权主义的思想,民权即人民的权利,认为民权是人们与生俱来就应该具有的权利,宪法和法律是用来保障人民权力的,所以,在进行新的政治体制改革时一定要制定宪法赋予人民应该具有的权力[3]。另外改良派的民权说与后来维新派的人权说在内容上也大致相似,说明改良派的民权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把人民的权利放在了首位。

二、早期改良派的变法思想

1.主张学习西方力求全变的变法思想

自从我国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改变我国遭受西方列强凌辱的局面,无论是洋务派、改良派还是维新派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张我国要向西方学习,企图改变我国国贫力弱的局面。虽然改良派和洋务派都是主张向西方进行学习,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洋务派中的代表人物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来便是改良派中的代表人物王韬提出“孔子而处于今日,亦不得不一变”,洋务派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强国的目的,而改良派却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学习他们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变法思想,改良派理想就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认为国家富强之本就是要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洋务派从此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此以后改良派开始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讽刺批评了洋务派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却不改变我国传统封建帝制的行为,这改良派与洋务派在改革内容不同的部分。从洋务派到改良派这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企图从科学技术层面开始向政治制度层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以后中国的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石[4]。

2.革新政治,开设议院的君主立宪思想

以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为起点,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西方列强的侵略暴露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传统的封建政治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期改良派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践活动中对于清朝的腐朽统治的厌恶更是在不断加深,所以,这些新型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认为要想改变中国遭受欺凌的现状,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富强,就必须要进行政治、法律等体系的改革。早期改良派中的人物大多都有留学欧美或是在沿海地区生活的经历,他们开阔的眼界和实地的观察发现议会政治是西方国家富国强兵之本,认为要想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开设议院,这是打破中国传统封建帝制的重要办法。中国要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应该要仿效西方开设议院,实行政治改革。君主立宪就是君民共主,实行君主立宪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其应有的权利,这也是早期改良派民权思想的体现,而随着早期改良派对于西方议会政治不断深入的了解以及民族危机感的不断压迫,使改良派对西方议院的赞美也逐渐转向议院集权的民主制度倾斜。早期改良派希望在政治上改革,通过设立议院来实现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想,这也是我国近代民权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

1.君民分权的思想

中国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是在梁启超先生的君民分权的思想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君民分权实际上就是实现人民的权利相对独立,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将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权力还于人民,使中国走向和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道路。梁启超先生早在《古议院考》中就明确提出了“民权”这一思想概念,指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关键就是在于设立议院机构,而设立议院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实现君民分权的目的。此时改良派中的民权思想还比较朦胧,同时,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明清启蒙思想的影响,仅将人民的权力归于参政权,没有涉及到法律中规定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也没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的政治权利。在这种情形下,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人物就秉承了明清启蒙思想,再加之结合了西方民主人权思想,指出要打破我国传统封建帝制的制度就必须要实现政治权利公有化。中国传统的封建帝制是将权力进行私有化,这是我国政治积弊的根源,也是我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凌,无力改变现状的根本原因[5]。

2.兴民权,广民智

中国一直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专制社会权力一直都是掌握在王公贵族手中,普通百姓何谈权力二字。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国人民的权力丧失已久,人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在,所以,要通过中国的政治改革,使人们获得自己应得的权利应通过政策宣传弘扬人们的权力所在,增加人们的权力知识。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权生于智”,个人的权力有多少首先是在于其自身有多少智慧,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那么即使真正地拥有了权力,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其权力,所以,早期改良派为增加人民的智慧就先后进行了改科举、办新学、创明报等一系列的措施,而且在教育官僚制度中也要实行“学而优则仕”。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我国的早期改良派也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思想,接受和思考着西方宪政思想,宪政制度和人权理论,通过这些来深化发展民权理论,最终形成了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本位思想。

3.发展民权,国民自治

自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便有了关键的扩展,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如果国民不能真正认识保全自己的政治权力,那么人民就无法获得其自身应该具有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能力。早期改良派还认为,实现人民富强的基础先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主张建立发展新式工商业,通过新电报、办公司、建银行等形式按照西方策略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经济,认为这样就能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谋求民族富强,抵御外敌侵略的重要出路,从而实现国民自治,人们都具有自身权利的全民盛况。

四、结语

改良派是在洋务派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改良派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设置议院,认为这是实现中国富强,民族振兴的基本。早期改良派的民主认识在西方国家侵入中国后,西方先进的文化政治理念流入到中国后发生的,但其思想的发展却并不像历史表现的那样简单,这是因为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洋务派中人们的传统观念并无根本动摇。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人物虽然深受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但都是关心时局的新型知识分子,其中有的留学欧美或长期生活在沿海地区,知识眼界并非寻常人可比,所以这些人更渴望中国能够实现民主、民权,人们能够获得应有的权力。但改良派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民权思想是以维护皇权尊严,在保证君权不动的前提下产生的,这也是早期改良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议院权力国家
晚清时期崔国因外交思想认识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最早提出在中国设立议院的晚清官员崔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