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
2020-01-19陈春燕
徐 蕾,陈春燕
(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国外对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得以迅速发展,随后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不同学科的学者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对其进行研究,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互动教学模式和网络情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研究。具体体现在:第一,对“互动”教学模式概念的研究和界定。陈妤(2013)认为互动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双方都应发挥各自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也有学者把教学模式定义为计划模式或范式模式。李秀敏(2012)提出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计划模式,突出教师为主导的固定教学模式,包括活动流程、教材的选择、作业的设置等。第二,对网络情境下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在教学模式方面,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走出并突破传统单向式理论讲授模式,在教学上“老师主讲”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模式没有大的改观。同时对于新的技术,存在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稍显不够娴熟,教学互动效果微乎其微。第三,对网络情境下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网络资源为思政课提供大量素材,丰富了教学的实效性。学者们充分肯定网络资源对教学效果有所增强。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现实诉求:四个困惑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找到以往教学过程中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矛盾。
第一,相同教学内容与不同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所有在校的大学生,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让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教学内容与不同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于某所高校,有的教师的授课对象从文科生到理科生到工科生,可能还包括艺术生,因此教师在采用互动形式上,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去设计互动问题。
第二,理论性强与实用性差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政课一直以来的困惑就是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理论性强,而怎么解决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正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地把“原理”用活,用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互动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带着实际生活的需求来探索问题,让理论真正地指导实践。
第三,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繁重与授课学时偏少的矛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学时只有48学时,而教师的授课任务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对于1840年至今百余年历史,授课时间就显得很紧。教师要在仅有的学时之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可以说任务繁重。
第四,“知”与“行”之间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也存在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本来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创造,努力践行知行合一。但是,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逐渐多元化,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或多或少地对学生有所影响。所以,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以科学认识指导学生的价值观选择。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四个特性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群体的基本特点,明确互动问题设计的四个特性:
第一,真实性。互动问题设计首先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其真实可靠性。问题必须依托教育部指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础,一切从教材出发,一切以教材为中心,真正发挥问题教学的实践作用,让问题最终回归到教材当中。
第二,时势性。互动问题的设计要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形势政策》课程的问题设计更要与国际、国内的主流、热点问题相结合,真正让问题对学生们的现实困惑有所解答。
第三,适度性。针对思政课的受众群体的各自特点,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和他们的生活背景、所处环境、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文科院校和理科院校、综合院校的问题设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高校的问题设计,师范院校与军事院校、艺术院校等的问题设计就应当各具特色,具有针对性和适度性。
第四,启迪性。互动问题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启迪的功能。只有具有启迪性、创新性、拓展性的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具有启迪性的问题提出是学生们发挥主动性的前提。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境及新特点:四个依托
大数据背景下,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
第一,依托思政课的理论课堂教学。传统的面对面的理论课堂授课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授课方式。在各高校,传统课堂仍然起到了主导作用。思政课的理论课堂教学,教师要侧重于问题链式的导学互动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充满生机。
第二,依托社会实践大课堂。实践教学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如何使实践教学有声有色地开展,仍然需要问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程的社会实践中去,由问题产生研究兴趣,进而走进自主学习的模式,自由地选择目标对象进行合作讨论,最后带着研究结论返回课堂,进行深入的交流总结。
第三,依托网络平台(或在线课堂)。网络课堂、教学平台或慕课等教学手段丰富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把问题挂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充分掌握自己的学习安排,控制学习节奏,带着问题与同学、团队、教师进行互动,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依托微传播。微信、QQ、博客等技术手段充分融入思政课课堂。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现实情况,利用好手机让思政课堂真正走入大学生的生活,近距离地贴近学生。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以问题式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同时也让微传播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动态的有效渠道。
四、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四个链接
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增加网络与课堂间的互动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选择互动主题。教师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问题设计源于教材,立足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时事,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考虑学生的困惑和兴趣点,做到教学内容的选取既关注教材,又关注社会现实;既关注本学科知识,又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既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二是有效组织实施,把握互动教学的度和方向。互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采用四个链接:“教师设计互动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教师点评问题—学生总结问题”的教学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解读,把握基本理论并作深入研究,是一个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具体互动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探究→专题点评→总结分析
五、互动教学模式的运行模式:四个理念
1.依托大数据为基础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提高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服务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教学,采取课前在网上布置互动问题,发布阅读资料视频等,课上利用手机进行小测试、讨论,课后反馈等方式。
2.建构合理的组织运行机制理念。网络平台择优选题机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机制,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引入辩论竞赛机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能力;采取多元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采用成绩刷新提高机制,推动学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3.营造全新教学理念。回应学生诉求的人文关怀理念、平等师生关系理念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的理念。教师在课前通过网上课堂征求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课后让学生提交课堂反馈,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
4.引导良性互动理念。从发挥教育主体出发,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出发,让教材真正的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实现教材内容与现实实际问题的互动,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现实的互动;从充分完善互动多样化形式出发,实现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的互动,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的多方互动。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亲自参与知识传播并获得认可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求索的热情,有效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能够把静态教学内容转换为对学生有探索价值的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教育作用,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此外,该教学模式搭建多角度的师生互动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良好时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教师随时沟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