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以雷达原理课程实践为例

2020-01-19张雅歌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张雅歌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一、“三全育人”理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2]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为“育人”。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即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把生涯规划教育放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之中综合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作用。[3]

“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具体到高校工作,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4]

“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这就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4]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4]

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主渠道作用。[5]如何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这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探讨,是顺应新时代潮流需求,培养全方位综合性人才可行性的探索。

二、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从大思政格局出发的一场教育改革的实践。它不是指增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目前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课老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教育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思政课的老师负责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般开设成必修课,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专业课一般开设在大三以后,老师通常默认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专门的课程进行学习,在面对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讲授给学生已经足够,而忽略了“德育”的全过程培养。

(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无聊的,没用的,不如做几道题,调几个程序实用,所以忽视思政教育的学习。正是长期以来学生有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在高校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科技发展,无论是哪一次科技变革,必定有哲学指引在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尤其到攻坚克难的阶段,哲学思想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引领性作用。而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在学生时代还体会不到,为使学生少走弯路,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有效结合思政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专业课教育与思政课教育达不到优化结合

随着上海市推广课程思政的建设,不少院校积极响应号召,有意识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两者的优化结合,出现各种各样问题。首先,专业课程学习紧,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再融入“思政”的东西,时间上难以保证;其次,在教改过程中虽然加入思政内容,但有些刻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再次,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雷达原理课程实践

《雷达原理》课程是我校电子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课程,学生已在课程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修过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电、模电等基础课程,已初步掌握“三电”类通用基础知识;在雷达原理的授课过程中,综合前修课程的特点,将所学课程有机结合,突出课程特点,综合利用信息化资源,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

课程组在探索过程中,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课程思政”的大格局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实现与思想政治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专业课程思政。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6]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负责人和学生的指路明灯,只有自身的综合素质足够强大才能使灯光照得够远照得够亮,才能支撑“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课程组从自我提升、团队协作、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素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

1.自我提升。随时随地学习,自我不断提升。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功底必须过硬,目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加强自我专业素养学习,及时掌握高新技术和前沿发展趋势。其次,为使“课程思政”贯穿始终,教师还必须博学多才,深入学习掌握习主席讲话精神,学习高校教育相关资料,包括报纸、书籍、电子资源等,内容不仅涉及专业技术前沿知识,而且包括思想政治、哲学、国学等知识,甚至扩大到学生感兴趣的天文、地理、历史、网络等知识,争取达到全方位覆盖。同时,与学生的授课和日常沟通过程中,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通过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师德师风,打造师德师风过硬的学生表率。

2.团队协作。发挥团队力量,实现“1+1>2”。“众人划桨开大船”,作为个体,可能会遇到想不到的难题,这时就凸显团队协作的力量。首先,课程组制定研讨实施计划,按照计划每期开展不同的主题交流。有针对某个知识点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的探讨,有思想政治主题学习,有专业前沿知识的交流,有随堂听课学习等,课程组成员在研讨学习中创新思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课程组之间相互学习,不同课程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邀请专家、教授整体把握课程脉络,注重教学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学习,定期研讨,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调整相应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3.合作交流。走出去,引进来。如今是信息化时代,科技信息等迅猛发展,仅仅局限于课程组内部的交流,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跟不上学生日新月异的思维潮流,这个时候学校组织层面发挥重大作用。首先,在大学内部,线上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线下课程组间建立沟通渠道,定期开展思政课程组和各个专业学科的交流讨论,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融合方式,推进专业课程有序开展。其次,大学层面引进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讲座交流,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体系。与此同时,鼓励老师走出去,特别是有问题有导向地走出去,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国防科大等知名院校调研,积极探讨学习相关问题,“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推进院校间的沟通渠道,促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沟通交流机制;鼓励老师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教改会议等,“每一次的外出学习都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借助思维闪烁的火种,照亮思政课程体系前进的道路。

(二)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全程注重“课程思政”引导

1.提取相应知识点,提升哲学素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有许多知识点具有哲学理论依据,授课过程中实时将专业课知识点与哲学相结合,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譬如雷达原理课程中,关于雷达天线面积的设计,从分辨力的角度,要求天线越大越好,以此来达到最佳的分辨能力;而在雷达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是机载、星载等雷达设备,天线设计大了反而不利于架设,这便是哲学思想的“矛与盾”,究竟如何选择,还要结合雷达整个系统的设计,考虑到方方面面。雷达课程体系中,此类知识点还有很多,诸如重复周期的选择,诸如工作频率的选择等等,课程组从繁多的课程内容中逐步提取,找准与哲学的相通之处,在课堂中巧妙实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结合时政要闻,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时政要闻,尤其是军事、经济等方面与课程结合紧密的,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譬如在数次阅兵上吸引眼球的“争气机”预警-2000,它为什么会独领风骚?为什么会成为国之骄傲?萨德雷达部署在韩国,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影响?诸如此类热点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紧贴学生所需,于无形中培养综合素养。

3.学习知名人物,体现人文素养。知名人物往往有榜样的力量,在专业课中加入知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使学生体会到成功不易,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受知名专家的成长历程影响,潜移默化中体现人文素养。科研攻关道路上没有一马平川,学习王小谟不畏艰难,勇于攻关的爱国情怀;学习吴剑旗团队二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不懈,敢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在知识的学习中,以知名专家为指引,潜移默化中培养品德素养。

4.贴近新工科,理论联系实际。雷达原理课程是具有理工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课程组结合实验室条件,以小型“奶粉桶”雷达为牵引,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一部属于自己的雷达。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噪声放大器如何选择?为什么同样的电路会出现不同的波形?为什么这种设计行不通?诸如此类问题,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感受到了实践过程中的“哲学”所在。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进行考核评价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全周期的考核评价,使得学生更加清楚自己成长的方向,有目的地调整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育出素质全面发展的信息化人才。

1.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合理利用线上资源。首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优越信息化优势,采用互联网、雨课堂、微信等线上平台,合理推进线上资源。譬如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送相关知识;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新闻、热点事件等;通过雨课堂,实时展开讨论。其次,利用线上平台优势,全周期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雨课堂平台可跟踪每名学生的成长轨迹,老师可根据学生每次的答题、讨论、作业等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综合素养朝着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线下组织多种活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评价体系中,不再以期末考试结果为最终考试成绩,而是根据平常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定时发布大作业、讨论、思维导图以及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此外,学生自己参与成绩的考核,杜绝老师“一言堂”,使得评价更公正,更客观。

3.校外参观见习,言行举止考核品德素养。积极联系见习基地,带领学生参观雷达设备,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刻骨铭心的。参观见习中,学生不仅从知识层面、实践层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激发高涨的爱国热情,由此可见,外出见习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校外的一举一动也是学生自身德行的最好见证,对校外老师是否尊重,是否遵守参观规则等,无形中彰显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课程组积极探索与思政课程的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进行课程实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课程组注意总结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以赛促建,取得了良好成绩,课程获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全国信息化大赛二等奖,全国混合式教学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尽管课程前期实践已经开花,但思政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持续性过程,为更好地将专业课与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后续课程组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索更进一步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