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品牌”的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创新
2020-01-19杨东铭
杨东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近年来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文化素质的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新时代的高素养现代型高技能人才,必须“技能”与“文化”两手抓,“双条腿”走路。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文化育人的模式、路径、方法等,不少职业院校做了很多探索。在建构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基本格局与路径时,主题文化的建设与文化品牌的培育非常重要,并且符合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文化育人的切入点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到法规上体制上对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到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再到具体的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就业方向等的变革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是我国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人才成长的“另一条通道”。职业教育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一是传授的知识结构是以技术技能知识为主,以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为主;二是教学体系中实践实训实习课程比较多,但学制时间又比较短;三是办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市场联系紧密;四是校园结构中有着大量的实训室实训车间而不是实验室,校外有大量的实训基地,校园第二课堂活跃。在职业教育这些特点的影响下,可以看到,整个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与基础理论教学不占主体,在办学过程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理论与文化素养课比较少,即使是人文艺术类的专业,也主要重视应用技术技能的学习。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充分认识到了技能型人才培育中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但除了加强一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与专业文化基本知识的传授外,总体是技能教育重于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多于人文体验,能力培养强于素质培育。
新时代对现代应用型或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需求,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变迁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职业院校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等也非常重要,这一点各界都有共识。但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让文化育人落地落实,各地各校的方法、模式是多样的,切入路径也是多样的。在完善思政教育体系的同时,文化的教育与传导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受到重视,文化环境得到美化,制度文化全面健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进而上升一所职业院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被有序推进,文化育人的环境、制度与氛围导向得到了全面优化。另一方面,有些基础文化知识进入了教学体系,出现了人文艺术类的选修或辅修课程,专业文化渗透到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或在校企合作与实训实习教学中,也有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教育。当然,更多的是第二课程的开辟,许多的文化教育与文化薰陶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展开。大量社团的建立,丰富的文化活动,甚至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书院,在正统教学体系之外,职业院校的文化教育大量地安排在学生的课余与日常之中。总体来说,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在发展,在进步,并形成了自身特色。文化教育虽然还不是教学的主体与主流,但在教学体系中已有一席之地,在体系之外更是丰富多彩。职业教育在整个育人过程与育人空间中,文化要素越来越多,渗透越来越深、越来越广。整个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体系还在逐步完善之中,同时看到,职业院校的文化教育中,“主题”文化现象与行为开始出现并增多,文化品牌在逐步成长。
二、主题的特性与品牌的形成
“主题”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多少接触过主题酒店、主题乐园、主题展览、主题论坛等主题场景,如果细究主题概念,主题是指某类物体或行为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若放眼来看,主题其实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行为中很常见,非常普及。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沙漠主题、冰雪主题、草地森林主题,商业行为中的主题策划、主题营销、主题商店,会议、活动、夜市等都会以各种主题来运行,市场中的主题运作是常态。文化领域中,主题讲座、主题音乐会、主题图书馆等也很常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类很早就知道用主题来归类、集约某类事物或行为,并用主题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或拢聚人心。可以看出,主题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任何事物都会表现出某一主题,主题决定事物的特性。主题是人们认识事物、开展某项活动的基本工具。
主题的导入使事物有了明确的定位,行动有了清晰的方向,随着主题的良性运作,时间的积累,最终的结果是主题慢慢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品牌。一般认为,品牌是由名称和包含符号要素的标志所形成的某一事物的特殊形象与映像。符号标志只是品牌的外在存在,更多是内在的个性文化与价值取向。市场上的品牌通过个性要素、系列展示与内在价值形成一种形象认知度,并上升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的价值在于它的差异化识别度、可信度、认知度与文化内涵。市场上的品牌一般都注册成商标,由此可以获得法律保护。
主题是广泛的存在,主题的终极良性发展可以形成品牌,主题是品牌的基础。在现实中,一方面,有了清晰的主题,人们就有了行动与活动的目标,能很快认识到了事物的性质与中心思想。另一方面,一旦品牌确立并存在,事物的价值就会升华,人们的认知度也会提升。所以树立主题理念、运用主题手段推进事物发展时,既要善于认识主题,发现主题,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特征,又要善于运用主题,搞活主题,提炼主题,让主题升华为品牌,进而让主题与品牌为发展服务,传导文化,发掘更大价值。
三、“主题+品牌”行动与职业教育文化育人
当我们把主题与品牌切入到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文化育人工作时,会发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中主题的发现与确立,品牌的培育与塑造,是改进育人工作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1)职业教育的主体课程主要是专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学习,在思想品德与文化素养传授中,第二课堂与校园平台较广,知识比较庞杂。以主题的方式组合清晰的文化板块,可以梳理出明确的文化育人主题,就会让学生有清楚的选择与学习目标。(2)文化品牌的出现,给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带来亮丽的色彩与焦点,品牌的内在价值比较稳定,传导形式与活动方式比较固定,包含的主题非常明确,有着高职学生认同的元素与情感,可以吸引稳定的受众。(3)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着文化育人的主题与品牌构建有自己的路径,在实用型应用型实践型教学体系主导下,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途径非常广泛,这个背景下设计、策划文化主题与品牌文化,可以借助市场企业的运作手段甚至校外基地平台。可以说,主题与品牌的导入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需要,又符合职业院校育人模式或教学体系的特点,也存在着主题创新与品牌发展的极大可能与优势。
主题文化的建设与品牌理念的树立,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局面改进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主题文化与文化品牌有着很明确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策划或设计主题时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符合人才成长中基本的文化知识需求与文化素养要求,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目的是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服务。主题文化可以成为职业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平台,成为教学体系的组织部分。其次,职业教育的主题文化具有实用性与包容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办学要求,但不是唯一标准与方向。在主题文化建设中,技术技能教育的实用、实践要素肯定是一个特色,但文化的包容性也会同时存在。主题文化与文化品牌,以人为本,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允许各专业根据自身行业需求与就业方向,构建更符合本专业行业发展的主题文化与文化品牌。职业教育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但有着明显的职业人才培育的特点。最后,还要注意,职业教育的主题文化具有较强的系统适应性与时代意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强调主题板块与打造品牌,并不是只重视某一块某一点,而是要围绕人才培养全面审视、平衡发展。在文化主题的设计上,既重视基础的文化常识与基本知识,也强调专业内的特色文化。既有时尚文化、现代文化,也有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既培养一般素质,也提升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文化主体结构与主导地位上,一定是符合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正能量的文化占绝对的主要地位。主题文化必然是顺应时代的,与时俱进的,更是与国家或民族的根本意志与时代要求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总体来说,职业教育的主题文化与文化品牌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四、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主题文化建构
主题与品牌的导入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新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主题表现出来的针对性、多样性、主旋律等特性,品牌蕴含的文化价值、黏性与功能,让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呈现出了新的亮点。提炼主题,培育品牌,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大有可为,实践中需要多方谋划,创新而行。
(一)主题文化的选择需要切合职业教育的实际
职业院校各个学校的办学基础与条件各不相同,学校资源与区域优势、师资队伍、学生状况、校园环境等都各有特点,时代背景与形势要求也会变化。在选择文化建设或文化活动的主题时,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各校各地的实际,从实际出发,避免虚幻与浮夸,有针对性地为全校、为某个学院、某个班级打造主题文化。实际上这也是要求我们的主题文化要有个性,充分体现各校各地各专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有服装设计专业的自然可以组织时装文化节,沿海城市可以开展海洋文化宣传,革命老区可以宣扬红色文化。这些个性主题文化的发掘是很多的,只要符合实际有条件有基础就可行。
(二)主题文化的建设需要打牢基础坚持主流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应用性与市场化特色比较明显,职业院校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主题文化的时代共性要求与主流主体原则上,必须坚持它的职业教育特性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在文化教育与文化熏陶的主题设计中,可以设置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密切相关的专业文化、职业品德、行业文化、岗位道德、工匠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性很强的文化主题,也需要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文化、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文化必须符合时代的主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的宗旨。
(三)主题文化的建设需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
当代青年大学生与时代同行,与国家民族心连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追求。而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又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动手能力强、更活跃、更了解社会与市场。在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中,主题文化的路径、方式、方法与内容设计自然要有年轻技能大学生易懂易接受易理解的特点,总体体现出来轻松、亲切、活跃,有内涵、讲品位,喜闻乐见,而没有生硬、古板、强迫的条条框框。这样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青年文化、时尚文化、动感文化等年轻人主题,也可以有心理健康、人生观、交际礼仪、婚恋文化等主题文化。
(四)主题文化的传播与宣传需要新渠道与新技术
现在进入一个全新信息时代或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迅速,新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在文化的传导上也是新渠道新媒介不断出现,各类信息不仅爆发式增长,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而且信息异常庞杂,选择起来异常困难。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文化育人的渠道与技术选择上,我们自然要学会用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最新媒介传播主题、服务主题,并且要学会线上线下互动,应用大数据,利用高科技,在云端传播主题文化,用主题文化与主旋律占据信息空间。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的说教、训导、灌输模式,使得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更具活力,更贴近新时代。
(五)职业院校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不同的主题文化
高校的管理部门或社团组织很多,立足于本部门本组织,可以提炼、建构不同的主题文化。例如宣传部门主导建设思想政治文化论坛,开设文化大讲堂;科研部门举办科技文化节;校学生会团委组织社团文化节;开设青年工匠论坛,建设志愿文化、校友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等;图书馆建设书香文化,举办读书节;教务部门可以统一设置专业文化课程与传统文化讲坛;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可以举办诗歌节、国学沙龙、艺术节、专题展览;创业学院可以有创新文化、企业文化专题等。各部门联动,相互配合,使校园主题文化多样化,特色鲜明。
五、职业教育的文化品牌培育
在主题文化基本理顺与确立后,有些主题文化可以长期坚持下去,内容可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但一些基本因素、形式、格局可以慢慢固定下来,经过一定时间的运作与积累,职业院校的文化品牌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从市场商品的品牌培植看,培育品牌有一定的规则与路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品质保证与价值释放。文化领域的品牌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例如各地的“非遗”文化品牌,著名的文化评比活动,文博会展会,全民阅读活动中各地出现的读书节、读书社团、知名书店,一些著名文化景观标志等。各类文化品牌还是相当多的。
从主题文化到文化品牌,需要文化基础、耐心与文化因素、品牌要素的建设支持。职业院校的文化品牌培育,应当把握几点基本原则:一是不可太多太滥。一般来说,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职业院校的文化品牌要起到标杆作用,要成为学校的一个标志、一个文化亮点。这就决定一所学校的品牌不宜太多,科技文化节、艺术节、文化论坛、职业文化大讲堂、国学沙龙等,全校有一个一处即可,不必每个学院都举办,一泛滥就没有价值了。二是不可随意乱变化。特别是固定了名称或标识后,有了特殊的文化活动地点、活动形式与流程等,一旦确定后就要坚持下去。我们当然鼓励文化的创新与品牌的革新,但品牌往往有一些固定的传统要素或大家认同的价值、格调、标志与内在追求等,这些东西不宜轻易去乱变。好的文化要坚持,好的品牌很恒稳。如果频繁变化,往往会破坏品牌的内在价值与认知度。三是精心细心呵护文化品牌。品牌需要持续保持活力,需要持续地投入与高品质地运作,更需要长期细心精心地呵护。高职院校中,人员是流动的,但品牌要长年运作与积淀。同时,一旦品牌出现负面因素或偶尔出现事故,对品牌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而品牌如果受到伤害或遭到抵毁,特别是出现负面影响,往往修正、恢复起来要花相当大的力气。因此品牌的保护非常重要,品牌方要学会危机攻关,事件营销。平常加强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及时发现隐忧,及时纠正错误,理顺关系。如果出现大的问题或伤害事故,就迅速行动,正确面对,及时化解危机。
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中,主题理念的树立与文化主题的构建,进而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将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素养提升,有助于学校的内在凝聚力增强与外在良好形象的建立,使职业院校形成自己的文化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文化内涵越来越厚实与成熟,一些品牌甚至可能成为区域或行业内的名牌,院校自身也会成为竞争力与吸引力爆棚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