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治国经验与启示

2020-01-19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德治国统治者治国

刘 佳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学院, 西安710100)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王朝统治中,积攒和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这些古代治国经验有的存在于诸如《资治通鉴》之类的史籍中,有些是古代思想大家提出却仍传颂至今的治国思想,如法治、德治,当然也有些治国经验依然仅仅留存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值得挖掘和学习。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经验,探讨其在当代的启示,对于我国新时期治国方略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古代治国的理论形式

在我国朝代更迭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以理论形式为基础的治国经验,其中以礼治、德治、道治和法治较为突出,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论形式的主要代表。

(一) 礼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纳“仁”入礼,提出“为国以礼”,要求治国者知礼、行礼、守礼,得到统治者的广泛接受。同时,用仁解释礼,把礼推到社会下层,为礼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知而信,不知而行”是礼治的治国智慧,礼治以尊卑贵贱的等级思想为本质,虽然没有逃脱封建思想,但是对中华文明的进步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 德治,即以仁义道德为基础,以德治国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德治理论,主张统治者应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较高的人性修养来治理天下。同时,主张提高全民修养,以民为本是必然要求。德治强调道德教育,实质是人性政治,以理想的人来构建理想的社会。

(三) 道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老子和庄子是道治代表思想家,“道法自然”是其核心哲学原理,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身发展,治国当然也不例外。“无为而治”讲究高明的统治应凡事因势利导、尊重自然,不合“道”而不为。君主应慈爱节俭、谦卑居下,治民要顺情率性、宽容包纳。

(四) 法治,以讲刑法著称,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坚持人性好利,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通过立法和执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法治的关键在于立法是否因人情、合人心,执法是否详密、公正。但单纯以法治国往往过于极端,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二世暴政而亡,是法治成功和失败的两个极端表现。

二、我国古代治国的实践经验

我国古代治国的实践经验则多来源于两大方面:其一是在改朝换代中,旧王朝覆亡、新王朝兴起总结的教训和经验,是种反思性认知;另一种是国家治理中,君主、朝廷大臣和社会能人才干所积攒的改革经验(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是尝试性探索。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种治国实践经验都极其丰富,挑选影响较大的三次“治世”和两次改革作为案例展开论述。

(一) 三次“治世”

西周灭商,经成、康二世经营,国家繁荣昌盛,史称“成康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1]。西周统治者以商朝倾覆为鉴,得到酗酒亡国和享乐失政的治国经验,遂周公颁布禁酒令,违令者严惩不贷,“示饮而不实饮”的饮酒约束方式和成王十九年“黜丰侯”是其真实写照;民心归附和民众支持是西周灭商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西周统治者深知民众力量不可忽视,提出要重民、爱民和惠民;君明臣贤、道德教化和慎用刑罚也是成康之治能够出现的主要动因。汉初,在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统治者通过调整政策以重建封建秩序,“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2],素有“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之美誉。在统治上,以“与民休息”为指导方针,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厉行节俭、敬天畏民,轻刑甚罚;在政治上,刑德并用、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强调统一,用和平和武力解决矛盾,打击社会的异动势力。西汉统治者通过治奢、治军、治霸、贵栗和积贮,不仅创造了文景之治,还为后来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Will Durant在《世界文明史》中将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朝评价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贞观之治”的功劳不可忽略。在经济上,改良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休养生息;在政治上,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和科举制的成功改良,当时人才辈出,官员素质大大提升,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分层决策更是提高了办公效率[3];在思想文化上,尊崇儒家学说,但不排斥外来文化,形成儒家、道教和佛教三教并行的局面;在民族问题上,反对大汉族主义,对各民族部落“爱之如一”,民族政策宽厚,周边国家关系和睦。

(二) 两次改革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和变法范例众多,但仅借助一场变法就深深改变国家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的却寥寥无几,秦国的商鞅变法便是其中之一。商鞅变法立足于对周围环境的准确判断,充分利用了人性的特点并因“性”利导,通过“法治”推行、借助“势治”巩固,其变法精神可归纳为遵循功利原则,打破制度束缚,释放社会活力,值得后世借鉴[4]。晚清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次政治变革运动,历时一百多天,最终以失败的结果告终,但它对我国发展并不是毫无作用的,其失败经验和教训仍是一笔丰厚的宝藏。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可客观归纳为改革派权力不足、顽固派的抵制和社会根基薄弱,但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初衷、人心不齐、利益调解机制落后和急于求成是其失败的必然原因[5]。没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成果不及时巩固,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三、我国古代治国经验的当代启示

总的来看,三次治世有着的共同点:指导思想上,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经济上,薄徭轻税、注重生产和发展;政治上,完善权力体制、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上,全国大一统;思想上,中道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上,和而不同、百家争鸣。两次改革都体现人民的重要性,只有以人为本、为国为民、循序渐进,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一) 治国理念启示

孔子最先主张在重视道德教化的同时运用法律的武器,荀况主张礼法并用、倡导“隆礼重法”,董仲舒也强调了德法的不可偏废。在封建统治中,道德教化在思想上禁锢人民、维护等级制度发挥的作用比法治更有作用,道德强制力则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在当今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以解放全世界的劳苦大众为己任,坚持为人民服务,未来应当继续坚持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促使国家长治久安[6]。

1.坚持以德治国,避免人治。首先,封建社会“忠”的观念,既包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也包括“忠心报国”的爱国情怀,要继承其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积极部分;其次,治国者应实行“仁政”,人民要提高道德建设,尊老爱幼,拥有“爱人”之心;最后,每个人都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公德、道德和美德。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统治者个人在社会治理中占有极高的作用,正君而国定,给社会稳定发展增加了风险。当代社会我国在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基础上,想要避免走向人治,就要完善选举制度、民主法制和权力制约,这也是我国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坚持依法治国,避免法律工具主义。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希望借助法律来弥补道德教化的不足,但是其法律是为维护封建专制而效力的工具,法权来源于君权,与现在所主张的法治是完全不同的。当代依法治国中,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各项经济、文化和社会实务是客体,宪法和法律是依据,法律因此具有约束力;坚持依法治国需要将民主与法治间的关系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依法治国还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的统一,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避免法律工具主义。

3.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支撑,在国家治理中,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支撑和提高行政人员道德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保障,是我国立法、公民守法和行政公正执法的基础和前提;健全法律制度本身、完善法律运行机制、加强依法治国,是道德约束和以德治国的保障。领导层始终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提高人民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 治国实践启示

中国古代的治理经验是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治国思想和实践的结晶,不仅有治世经验,也有王朝倾覆教训。纵贯历史,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国家兴衰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在当代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稳健发展,是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的新挑战[7]。因此,在我国当代国家治理中,需要着重注意人民群众、社会生产力和世界发展等几个问题。第一,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古代君主专制下,人民无权参政,治国是统治者的智慧;少有的民本思想,虽提倡重视劳动群众,但更多依靠君主的品行,依赖于君权,是君权政治的一部分,强调民本仅是为了实现君本,维护和巩固统治,是不得已为之。而在当今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需求和实践活动是治国理政的动力和基础,国家治理应由领导者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发展民主政治、为人民服务,以天下之智和众人之力合治,是国家发展之大幸。第二,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注重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国家兴衰和朝代更替仅仅是表象而已。古人虽然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但不能长久坚持,原因在于其初衷仅是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进而巩固和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没有将提高社会生产力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经验。如今我国执政者以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推动改革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符合社会发展轨迹和唯物史观,应始终坚持以促进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要积极融入世界,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所谓的古代治国经验,都是对前朝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且仅限于中国本国。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现代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没有古代治国经验可以参考;而西方国家近代以来发展迅速,积攒了丰富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国家治理中,要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融入世界,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未来之中国,必定更加开放,也必定需要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进行建设。

猜你喜欢

德治国统治者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