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20-01-19黄文平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助力精准思政

朱 静,黄文平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凯里556000)

彻底摆脱贫困、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更是党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使命。赢得精准扶贫这场战役是共享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实现首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标志。当代大学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背景下成长的,不久的将来便要迎来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时代,应通过教育来引领当代大学生科学认知时代重任与使命,以中国梦鞭策青春梦,点燃大学生梦想的火苗,争当时代的先锋,全身心地投入到精准扶贫战役中,踊跃参与各种扶贫主题实践活动,为早日实现首个百年奋斗目标做贡献。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精准扶贫的逻辑关系

(一) 精准扶贫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信息化时代的资源共享、大数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前卫、好奇心强、视野开阔,但却缺乏扶贫脱贫认识,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乡村学生对本地区扶贫脱贫情况观察不深入,对政策解读不明朗;而城市学生鲜少接触精准脱贫工作和事业,对本地区脱贫现状关注更加有限,对赢得精准扶贫这场战役的认知有所欠缺。将精准扶贫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可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加强职业教学过程中实践育人功能。设立点对点扶贫基地,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入本地区、本学校“点对点”精准扶贫的实践活动,利用假期下乡实践、开展大学生专业对口式扶贫帮贫,利用专业能力开展产业技术扶持,触发农村脱贫观念转变。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乡村等实情的了解,切实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对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信任,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精准扶贫不仅拓展了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实践来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更加全面、直观、透彻地解答疑惑,使其教育的针对性更强。

(二) 思政教育加快精准扶贫目标实现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重点难点也是精准,成功与否更取决于精准,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扶贫的参与主体以及切实有效的扶贫措施。高校思政教育恰好涵盖这两个核心问题,首先,从扶贫参与主体角度看,精准扶贫不仅是党与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黔东南职院立足本地区区域民族特色和地区服务建设,将工匠精神、社会服务担当、校企共赢等作为学院人才培养关键,将学院充满朝气、怀揣梦想的青年群体作为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来培养,引领广大青年加入到精准扶贫这场艰难的战役中,利用院校共青团、社团机构以及学生会等凝聚更多力量,踊跃献计献策。其次,从扶贫措施的角度看,职业院校的基本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其中思政教育能确保和把控人才培养主流方向,为精准扶贫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辅助。贵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水平偏低、经济发展缓慢、精神文明建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地区职业院校更要运用自身引领大学生的优势,从思想上着手改变观念及认识,加快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一) 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实践效果高校要利用先进技术与教育培训的显著优势提高精准扶贫的效果,实现扶贫、助智、助志的深度融合。聚焦本地区贫困区域的产业、民生、经济等支撑性领域,全面发挥自身的人才与科技优势,在成功转换科研成果的同时,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通过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整体发展能力。而作为肩负推动地区发展重任的职业院校,更应准确的找到自身定位,主动履行相应的责任。第一,要注重且发挥技术和人才两大优势,竭力服务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准扶贫,可与本地精准扶贫组织签署长期协作合同,也可与各县签订扶贫联盟协议,携手组织深度助力扶贫活动,创建政府政策体制能效评估机构,加强智库建设,确保精准扶贫效果第三方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二,通过技术扶贫、教育培训、扶贫效果第三方评估等多种途径,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院校的影响力。第三,鼓励高校师生深入精准扶贫的前线,在科研聚焦、实践认知、专业知识等诸多方面都获得更扎实、更基础的成果。

(二) 突出主渠道作用,提高理论认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效果,需要及时调整思政教育方案,突出其课堂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加大课堂教育管理力度。以思政理论教育为切入点,寻找思政实践教学与精准脱贫的交叉可能性,通过“理论—实践—理论”路径,创新思政实践方式、成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有效将思政教育与脱贫有力结合。首先,思政教师自身要明道并且信道。对于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应深刻意识到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要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精准扶贫渗透到思政理论课程内容体系架构中,鼓励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踊跃加入到产业帮扶、优惠政策咨询、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第三方扶贫效果综合评估等重大项目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对精准扶贫的实践理解,强化理论认同。其次,要深入挖掘与合理使用有关学科中蕴藏的精准扶贫思政教育资源。高校应将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培训、专业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针对强化决定询问服务、促进特色化产业建设、提升公共健康卫生事业服务能力、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这几项根本任务,准确发力、强势进攻。而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仔细观察周边典型事迹与优秀模范人物的行为,结合课程思政改革,尝试挖掘和思考其中含有的思政教育资源。

(三) 建设实践基地,增强责任使命高校思政教育要想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除了日常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需要在校外建设实践基地,以此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模式。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深入挖掘本地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与代表事迹,将其整合到思政教育内容中,扩大教育空间;二是将精准扶贫获得进步或者成果显著的地区乡村、试点等作为实践基地,展开基地思政教学工作,扎实实践检验真理的教育目的;三是要将社会这一大型课堂作为思政教育革新的核心方向,让校内师生亲身加入到精准扶贫的伟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来。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也应联合下发相应的文件,充分明确实践基地建设意义、严格规范建设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统筹协调作用。校外实践基地的不断建设,有助于丰富精准扶贫工作的主题内涵,不仅能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还能提高师生的责任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 丰富主题活动,深化育人功能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要深化彰显实践育人功能。高等院校帮助精准扶贫,重点主要集中在决定咨询、公共健康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扶贫效果评估、产业扶持、假期下乡活动等几个方面,各个项目与有关活动的实施、推动、结束,都要提前进行充分的调研,构建精细的工作计划,并保证人力资源的充足。学院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要围绕项目及活动,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让精准扶贫成为教职人员科研及为当地经济建设而服务的主战场,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的重要平台,拓展师生参加精准扶贫的覆盖范畴,突出思政教育在助力精准扶贫中的实践育人功能。高校可组织“走进贫困乡村、促进精准扶贫”的主题假期实践活动,引领校内师生到省内重点贫困村,通过宣传和讲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当地社会实情、科技助农、教育公益服务等内容,来加强师生对精准扶贫的认知,提高他们对国情的了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奋斗努力。

猜你喜欢

助力精准思政
助力成功七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