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2020-01-19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工作

闵 杰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223300)

高等教育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素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转变,也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进行优化与创新,保证人才的输出与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势相接轨。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模式为高校提出更高的教学需求,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间接减轻大学生群体毕业之后的就业压力。

一、以人为本概念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重要基础,其体现出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落实到各项行业之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则代表着一种科学内涵与价值观呈现,即可作为利益与价值的一个判断基准,可从不同方面来测定出“本”所具备的含义。以人为本理念在现阶段社会中的贯彻与落实,可深度彰显出行业本身对人员呈现出的态度,其符合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并可有效将历史观与价值观进行统一,进一步对人民群众形成一种思想导向,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以人为本的具体实现需围绕人民群众来对事物进行多维度分析,正确把握事情运行的本质特征,体现出人民群众在事物运行中起到的价值,以此来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施行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是结合学校发展特性与学生本体特性来实行的。此类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运营模式,其需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之上来制定相关辅助手段,保证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来对各个教育与教学环节进行重构,以保证教学管理呈现出相对动态的特性,进而推动管理工作,在教学体系下的顺利执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可令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精准对接。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讲,在主观管理工作的施行下,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将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通过将学生发展作为管理工作开展基础,可有效地为学校近阶段教学工作指明实施路径,通过将教师发展作为管理工作开展基础,则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职能,进而保证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精准的落实到校内各项活动之中。教育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是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以人为本来建立素质化教育教学体系,可深度激发出学生以及教职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现状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涵盖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类事务,例如教学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内务管理等。多元化管制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只是单一的对教育教学管理内容进行主观化设定,并未采纳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认知与意见。例如,在教学规划过程中,多数学校只是针对教学进行专家团队的研发,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表现出教学制定本质过于主体化;在行政管理方面,各类管控机制的建设并不足以对当前校内各项活动的运营机制形成一定的影响,则必然加大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具体执行过程中呈现出的差异性,同时令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体现出其价值属性,削弱以学生为基础的民主性实施地位。

(一) 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权利,学习动力不足

从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来讲,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刚性,在部分层面无法体现出制度本身的柔性实施效果,进而导致学生在校园教育机制下无法行使对学习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一,学生在步入大学以前需对专业进行正确择取,在专业选定过程时,学生往往只是通过高中教师、高校学长或社会资源来对专业性进行了解。这也就造成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以后发现自身所学专业与预期设想并不符合,学生无法对现有的专业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必然降低学习内驱力。尽管高校已经针对此类问题做出相关转专业规定制度,受教育机制的影响,改革机制无法深度落实到学生个体中,令学生无法真正享受到拥有的教育服务,进而加大整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第二,在选课方面学生无法真正实现自主选择。从学校课程设定角度来看,学科专业多元化内容基本可满足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类学习需求,但在课程本身设定时,其呈现出一种定向化传输、通用化的状态,无法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定专业化或选修化的教学内容,其将间接引发教育失衡现象。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无法针对自身感兴趣的层面来进行课程择定,此类问题对大学生学习模式进行了间接约束,无法真正实现自主选择。

(二) 教师主体地位并未落实,教学管理参与度较低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是教职人员,为此必须针对教职人员来设定与之对等的职能范畴,最大限度激发出教师在工作开展中的积极性,令教师执行行为精准地落实到各项校园管理事务中。但现阶段高校在制定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管理机制时,教师并未参与到管理机制的建设中,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工作开展时,教师无法深层次认知到管理制度设定的目的,呈现出一种相对被动的特性,甚至部分教师在执行管理工作时缺少责任意识,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深度落实到每一项教学事务中。尽管我国对教师法进行重新界定,其规定教师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条件与权利,但受固有教育机制的影响,高校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时,教师无法全面参与到其中。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无法起到信息辅助的作用,进而令整体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呈现出宏观化、单一化的态势。

(三) 教学管理趋于行政化,缺乏民主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育系统是以行政体系为实行基础,高校运营与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导向来逐步开展工作的,在整个管理阶段教职人员的相对地位较低。行政化体系的影响下,高校各类组织及事物的运营是以行政人员为核心,进行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开展,其对于高校管理本身而言,则局限其自身发展的诸多可能,当行政体系长时间处于一个定性化范畴内,则必然造成制度创新无法融合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此类行政化现象将令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法精准落实到实际事务处理中,同时受行政体制影响,对高校内部教职人员也造成一定的行政化理念导向,其直接降低校园民主性的地位,进而无法体现出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意义。

四、“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对策

(一) 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观念,建构多元化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针对校内教师执教任务,来设定专业化发展体系。教师作为学生教导工作开展的主体,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水平。为此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时,必须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观念,正确衡量教师在其岗位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深度激发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学校应依托于现有资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无论是对于教育,还是教学来讲,必须深度落实教师本质职能,开展多方位教师学习计划,营造出一种稳定良好的校园氛围,削弱行政化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令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与开展过程中。第二,建立情感与制度相对接的管理机制,对教师提供积极性的引导。为保证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的职能效用,高校管理人员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部分主流专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工作特性,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使教师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可达到自我调节的能力,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育管理中。制度的建设则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各项行为进行相关约束,制度的功能及体现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即在遵循一定的管理制度规律的同时,又全面体现出民主意识,两者的相辅相成,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对于教师来讲,则可深度激发出教师教育教学热情,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管理工作中的职能效用。

(二)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建立导向化教育教学机制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为学生,为提高实际管理效用,必须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通过相关管理职能的实施,挖掘出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潜力,以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应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应将学生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需遵循学生在校园期间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在教学方法设定时,应以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为主,各项教学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并应针对学科教学方案的设定来同步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到自身所在专业的特性,以降低学生对专业所形成的认知落差,进而提高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认知的能力,其在专业以及教学事物选择中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为此必须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依托于学生个体知识架构、兴趣爱好等层面的不同,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相关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例如专业课程选取、任职教师选取,学习进度选取等。此过程中,学校应信任学生,针对学生选取的内容建立合理的导向设定,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行自主选择,实现人性化管理。再次,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中,高校教学目标是以素质化为主,其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针对学生学习特性来建设多维度的管理运营机制。在制定教学评价时,应将学生的专业成绩与实践成绩相挂钩,令评价形式成为学生潜能激发的一个有效载体,并使学生通过评价来认知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教育与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单一类知识传授的形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来进一步推动价值观念,素质观念的实施,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可实现均衡化发展。此外,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避免知识理论框架局限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思维。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进而使学生达到全方位的发展。最后,考虑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双向性实行机制,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相对等的融合格局,然后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中,保证教师在教学教育管理时可以学生为导向,来进行与专业学科内容及生活实践等方面的教导。对于学生来讲,在教师有序性、科学性的教导中,可深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以便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 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打造教学与教育共生的管理格局

高校校园环境是教育与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立足于校园环境发展之上的文化体系则是各项教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为打造教育与教学共生的管理格局,必须从多角度来建构校园发展文化。第一,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在长时间运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精神文化表象,其代表着学校自身的发展价值观。在此价值观引导下,其校内全体师生提供一个精神导向,学生与教师在宏观影响下将达成思想上的一致。鉴于此,高校决策者应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各类讨论活动,并将学校的价值观根植于活动组织中,当教师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了解到学校本身价值观的一个发展路径,同时随着讨论的深度开展,师生间将对价值观形成一种认同,令学生与教师深刻认知到自身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与职能作用。然后再建立相关机制来对师生进行引导,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表象特征,反映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也可作为学校在教育行业中的一个导向标。为此,推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将物质文化融合到每一项教学活动内,通过校内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校内师生人员提供一种导向作用。例如建设校园绿植景观、数字化图书馆等设施,令师生在参与校园活动中,可感受到校园内部环境所带来的情感寄托,对师生之间的情操进行陶冶、思想进行启迪等,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师生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以此来间接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求。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