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高校的创新与运用

2020-01-19姜子玥薛梦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

姜子玥,薛梦霞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46)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探析

任何理论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它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大致经历了思想萌芽、初步形成、完善发展三个阶段。

1.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最早表达了“灌输论”思想。他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在这里表达了要想解放“素朴”的工人们,就必须把科学理论用来指导工人阶级的运动。而在当时的社会革命发展时期,工人阶级还处于自发状态,尚未被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阶级要想实现与科学理论的结合,就需要通过先进的无产阶级将社会主义理论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这便可以理解为对“灌输论”思想的最初表达。

2.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派别代表人物考茨基也对“灌输论”进行了思考,对“灌输论”的科学化和理论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888年,他在《海因菲尔德纲领》的讨论和定稿工作中使用了“灌输”二字,并指出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之后,他在《新时代》上发布了很多文章对灌输思想进行了多次论述,较为完整地表达了灌输思想,标志着“灌输论”的初步形成。

3.在“灌输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列宁是最大的贡献者。列宁在同经济派斗争的过程中,对“灌输论”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概括。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等文献中全面细致地阐述了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内容、灌输方法以及灌输的必要性等,最终在《怎么办》一文中通过全面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创造性地阐述了“灌输论”思想,使其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内涵

追本溯源,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在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关系为本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的。该理论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在工人阶级的头脑中,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之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政治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工作中经常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授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但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摒弃、忽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苗头,导致灌输论被人们误解为“生塞硬灌”“填鸭说教”的灌输教育。其实,灌输论并不是字面强制性、机械古板的教条理论,它概括了灌输的主体、客体、内容、方法等要素,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

二、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世纪40年代末起,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掀起,一种新的以数字电子技术、网络科技以及移动通讯技术为先导的新媒体走进了大众生活。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数据信息普及的社会背景下,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往、思考等行为被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被卷入信息化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已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面临的挑战

1.信息过载冲击了灌输主体的权威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具有传播即时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灌输主体的知识权威受到了冲击。新媒体背景下的人们几乎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受教育者接受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他们自己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并且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发布信息,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锻炼了人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对质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要求解答。这样,有些教育者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及时掌获信息,使得教育信息滞后于受教育者,就可能会为教育者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

2.信息过载弱化了灌输客体的马克思主义需求意识

新媒体的“大数据”特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海量的信息。不仅有能为教育者提供的教育科研信息,也有大量启迪人们智慧、开拓人们视野、洗礼人们心灵的内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大量无用、虚假、有害的信息也充斥在人们的周围。某些西方敌对势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蓄意散布不良信息,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渗透西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而大多数灌输客体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西方价值观以及一些虚假、有害的信息所影响,人们深处鱼龙混杂的信息世界中,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可能会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是,不同群体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马克思主义需求弱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灌输工作的难度。

(二)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面临的机遇

1.细化了灌输载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灌输载体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有针对性。过去,灌输教育多是通过课堂讲授、开会以及团体活动等文化载体,或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大众传媒载体来进行。新媒体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更现代化的服务,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快速传递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为大学生全方位、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和思想发展。因此,在灌输教育中,可以恰当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通过这些新载体将教育内容及时高效、多路径地传送给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突破灌输主客体互动的时空限制。

2.创新了灌输方法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方法,一些新兴媒介如移动智能终端、微媒体的介入,让人们更易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呆板的灌输方法。

新媒体交互性、开放性的特征让灌输教育的方法更加多样。在新媒体普及之前,灌输教育多是采用教育者进行书本、课堂讲授等显性模式。如今,随着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教育者可通过这些载体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众进行显隐性相结合的灌输,即在说理灌输的基础上逐渐实施环境灌输、行为灌输、活动灌输、媒体灌输、文化灌输。具体而言,教育者可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利用多种新媒体载体拓宽灌输的途径、渠道,并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身边的榜样示范为受教育者营造一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感悟,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至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使灌输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这样,过去呆板、单一的灌输方法不仅得到了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也得到了增强。

3.转变了灌输模式

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点赞、转发、回复等功能的开发,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灌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转变了灌输模式。灌输主客体之间不再是单向度、凌驾式的关系,他们都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灌输教育中,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承担教育行为。同时,受教育者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积极与教育者交流沟通。二者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共同进步。这样,灌输主客体之间就形成了双向互动、平等沟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改变,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了平等合作和经常交往的平台,双方在整个灌输过程中积极参与,互为主客体,转单向传授的灌输模式为双方实践互动的模式,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不仅有助于协调人们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三、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高校的创新与运用

在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并没有过时,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握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迎来的机遇,不断优化灌输载体、创新灌输方法、丰富灌输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高校的创新和运用,对于提高灌输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优化灌输载体,注重渗透灌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传统的以书面知识为主的显性灌输的方式已经不能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因此,优化灌输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隐形渗透式灌输是新媒体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各种马克思主义的网站,或者在学校、学院官网开设马克思主义专栏,利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先进文化构建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阵地,在网络平台上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网站,向高校学生灌输社会的主旋律,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教师还可以创建QQ、微信等聊天群,及时分享所掌握到的时事政治信息,学生也可以在聊天群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以观察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实现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互动。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课以及视频的学习,合理利用学习软件如“学习强国”,在品味建国建党纪录片、观看经典爱国影片、了解社会主义先进人物事迹的过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创新灌输方法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这种强制性并不意味着灌输是“填鸭式”“生塞硬灌”的教学,灌输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新媒体背景下,教师作为灌输主体,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利用新媒体主动创新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互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知晓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并运用于课堂之中,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拉近师生情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锻炼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其次,除了通过传统的语言灌输、文字灌输、组织活动进行理论学习等形式进行理论灌输外,教师也应该发掘一些新的、受教育者容易接受的理论灌输方法。灵活运用新媒体载体,增加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借助“两微一端”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慕课来联系实际做专题讲座,也可以录制微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通过案例、事件传授给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引导受教育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认同感。

(三)丰富灌输内容,坚定灌输方向

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灌输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内容既要向着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面临的舆论环境、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灌输客体的知识水平、实际需要也是如此,这更要求灌输主体能够坚定灌输方向,立足灌输客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灌输内容。

首先,要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指南, 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忽视、否定,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灌输的基本内容。其次,灌输的内容还要体现时代性。新媒体的发展为灌输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时代性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灌输内容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坚决抵制、摒弃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还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教育,形成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现代人格教育等多重架构的灌输内容体系。

四、结束语

灌输这一话题本身相当陈旧,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并没有过时,在当代新媒体背景下,探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和运用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摒弃传统观念的生搬硬灌,勇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永葆生机和活力,在多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里,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