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对应急性在线教学热潮的冷思考
2020-01-19陶静,李勇
陶 静,李 勇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防控战在全国打响,教育领域的“防疫战”也拉开序幕。为保证防疫期间的教学进度和质量,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一场前所未有的在线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一、为应对疫情危机火爆上线的在线教学
在这场教育领域的“战疫”大考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线教学应急而生,火爆上线。通过开设在线课程和开放在线资源,在短时间内使得传统的教学秩序被重新构建。一时间,在线教学不再只是小规模与零星的“渐进式”尝试,而是像按下了“快进键”,大规模火速上线。清华大学首月便有近4 000门课程开课,在春季学期课程总量中占比95.5% 。[1]据统计,截至5月8日,全国共有1 400多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参加在线教学的教师共有103万名,开出107万门在线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2]
目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境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国外疫情却不容乐观。正面临着“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局面。所谓的“后疫情时代”,不是指疫情完全消失一切照旧的情形,而是疫情可能时起时伏,并在经历过疫情之后,会产生诸多新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多行业领域都会发生变化,教育也不例外,应更加冷静的思考和审视疫情时期的应急性在线教学中暴露出的多方面问题,并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
二、疫情时期应急性在线教学中问题分析
(一)对在线教学认知狭隘
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些学校做得好,但也有不少学校依然没有从过往灾难对教育的冲击中吸取教训,危机意识薄弱,认为目前的在线教学只是为了应对疫情,迫不得已才采用的一种线上教学手段,等疫情结束,不会成为教学常态。为预防公共卫生危机,而将时间、精力和资金花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上,难得用一次,是一种浪费。一些学校和教师,在面对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时,常常抱着“疫情过后,在线教学何去何从”的质疑态度和倦怠心理,始终难以主动学习或接受前沿的教学产品和实践成果。应该看到,此次为应对疫情应急而生、火爆上线的在线教学,已经让不少学校和教师们开始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已投身于教学模式变革的实践中来。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校园里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转变,很多学校不仅有线上的SPOC平台,在传统的线下课堂,“雨课堂”“ZOOM”和“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也开始广泛应用。
(二)教学设计准备不充分
面对突如其来的在线教学要求,一些教师措手不及,因为教学手段、平台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仅需要把屏幕那端的学生设计进课堂教学中,还要确保在较短的授课时间短内吸引眼球,这些都需要在实施在线教学活动之前,下功夫去深入研究。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对在线教学规律的研究,不理解线上教学中教师“引子”的作用和角色,只是简单地把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的PPT和教案照搬进直播间,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线下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变成线上的“满堂灌”与“一言堂”,忽略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区别。面对冰冷的屏幕,许多教师仅限于把课讲完,对学员的听课情况,看不到,听不到,也毫不关心。屏幕那端的学生在线下都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更别提监管困难的线上听课了,必定是精神涣散。实际上,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合作完成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搭好“桥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而不是由教师独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3]
(三)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在线教育企业开发研究的多种智慧教学工具和平台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疫情时期,在线教育企业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加班加点提效扩容,免费开放平台和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包,为学校提供直播与录播等技术支持服务等。[4]部分教师对这些智慧教学终端技术并不熟悉,特别是在面对大班化教学时,更是被线上教学束手束脚。面对品类繁多和功能各异的信息技术教育终端,如何选择适合课程、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软件,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事实上,不少教学直播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有很多功能可辅助教师教学,一些软件还可以发布测试,并帮助教师进行分数统计,极大的减轻了教师工作量。由此可见,如果不善于发现探索和搭配使用这些软件及功能,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3]与此同时,这些智慧教学工具和平台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特别是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面对智能手机、智能工具和软件的更新迭代,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和熟练掌握。
(四)在线学习监管不到位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等于随意的向学生推送未经筛选的学习资料,在线上教学时间中,再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事实上,线上教学的监管要比线下更加困难。传统课堂里的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线上教学是屏幕与屏幕的交流,很难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长期以来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律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对在线教学并不熟悉,不适应在线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线上教学时间难免会出现学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游戏或玩手机等现象。居家学习过程中,存在课前预习不到位,学习过程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教学互动,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在线教学绝不只是给学生发放资料,让学生自学,而应该在精选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挖掘并综合应用适合教学内容、软件及功能,完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即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检测,避免让线上教学陷入学生“网上打卡”的形式主义。[5]
三、后疫情时代对应急性在线教学的反思与应对
目前国内疫情向好,师生重返校园。教育工作者们不禁要问,这场史无前例、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究竟会对接下来“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有何影响?又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来应对。
(一)树立“战备”思想,强化危机意识
目前,正处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后疫情时代,新冠肺炎是否会卷土重来,不得而知。未来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机,也难以预测。如果再有类似危机事件,让师生不能到校,教学和传统教学秩序被打破,能否不再慌不择路、措手不及,而是从容应对,泰然自若。这需要学校各级部门都树立“战备”思想和危机意识,摈弃侥幸心理,以防万一。如同建造每栋楼时都必须配备消防设施一样,最好用不上,但不能没有。积极准备稳定可靠的线上教学平台,及时更新线上课程资源,是从容应对危机的必要条件。教师与学生应对危机的“战备”思想也需要同步增强,除了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外,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时间的规划与自我管理。既可以应对群体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也可应对单个学校和班级的偶发事件,即使出现不得不停课的情况,也可保证在家的学习效果。[3]
(二)巧用现有资源,调整教学设计
这场教育实践已经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线上教学的意义和优势。尽管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主位依旧是课堂的线下教学,线上教学不会继续占据C位,但线上教学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从C位变为补位,一种线上线下融合(OMO)的混合式教学将兴起,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趋势,调整教学设计以适应OMO混合式教学模式尤为重要。而疫情时期,应急而生的在线教学绝不是一时之举,所做一切准备和努力,都可以成为后疫情时代OMO混合式教学的宝贵资源。众多教师使用直播方式在线授课,而教学直播平台上一般都具有课程回放功能,对于留存下来的课堂视频,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让他们不断回看和复习外,也可以根据知识点进行剪裁,构建知识点视频库,通过在线上或线下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适时的和有选择性的链接,拓展教学设计的可利用资源,辅助教学。还可通过后期的精良制作和加工,以慕课的方式集成上线,开放学习。毋容置疑,部分教师使用的在线测试软件,如“ZOOM”“雨课堂”和“问卷星”等,都是未来教学效果测评和教学设计考虑的新路径。
(三)聚焦学生能力,注重自我管理
后疫情时代,将逐渐显现出此次疫情“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实践效果,其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原本在传统线下课堂学得好的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线上课堂未必学的好。长久以来的教育传统模式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于被老师赶着走、推着走,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6]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在未来的岗位任职中非常重要,如何规划时间,如何统筹学习将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在校学习阶段,学校务必聚焦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提供全方位指导和学习支架设计,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还要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依托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平台,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培养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的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主动应变求变
长久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尝试着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当疫情来临之时,仍有一些学校和教师们手足无措,边训练边“打仗”,甚至是一边“制造武器”,一边学习“使用武器”。反映出对信息技术的价值认识比较欠缺,对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缺乏系统研究和专门的“演习”。平台瘫痪和网络卡顿时有发生,更别提改进教学方法和效果监测了。显然,在后疫情时代,以本次应急性在线教学为契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步伐。随着人工智能的第四次飞跃,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到一场基于互联网信息与技术的伟大变革当中。作为这场变革的主要经历者,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对信息技术“差不多会用”和“随便用用”的阶段,必须认清当前形势,努力适应教育的变革,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力争成为新型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学生创新学习的引领者,从技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使用引领者与参与开发者。[1]另一方面,政府、高校和全社会都必须增强智能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应变求变的能力,超前布局,长远规划,争取在全球范围内拿下“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四、结语
尽管这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是为缓解疫情对教育的影响而应急上线的教学活动,它显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显然不能指望它具备智慧教育的全部优点,但一场疫情对于社会来说,就如同得了一场大病。大病初愈,尽管会逐渐恢复到正常,但在心理、生理或行为上都多多少少会有变化,教育也是如此。“后疫情时代”的绝大部分教育活动,也会回到常态,并在惯性原理的作用下,大部分人也许还会回到老路,但“后疫情时代”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必将登上舞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社会、媒体、政府以及教育机构,都会在经历过这场前所未有与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实践后,认真吸收和借鉴其中的成果与经验,为促进教育模式的变革和走向未来教育的步伐不断加码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