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中高校职责与辅导员担当

2020-01-19顾姗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辅导员创新能力

顾姗姗,肖 建

(苏州科技大学 a.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党的十九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创新教育十来年的发展,一直浮于表面:开设一些创新教育的课程、讲座;组织一些创新性竞赛活动;将大学生框进了被创新教育的舞台。然而至今大学生还是没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也不知道如何创新。人的发展动力应该来自于本性自然的激发,而自我创新教育正是让创新意识成为大学生的本能反应,当创新意识成为一种本能、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创新能力成为其追求的目标,自然实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与教育实施者,根本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提升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成为高校与辅导员必须担当的职责。

一、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出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体现在政策推力明显、课程建设加强、管理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探索等。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推动了高校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以被动参与创新教育为主,被灌输教育观念、察觉教育导向变化,为适应发展被动成为创新型人才。然而,作为18岁以上属于中晚期青年的大学生,其身心特点有别于少年儿童、青年早期和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特性,大学生主体具有主动创新意识、自我提升创新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动力,才是创新教育见成效的根本。因此,有别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外在载体研究,探索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驱力显得更为迫切。

二、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与要素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年的生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期,同时自我意识正经历一个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的过程[1]。此时的个体开始关注自我,包括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在体验、价值探索等,个体独立的欲望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迫切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驱动力。完整的自我开始分化为二:处于观察地位的理想自我(主体我)和处于被观察地位的现实自我(客体我),标志着自我意识[1]走向成熟。正是大学生日趋成熟的自我意识驱动其通过主动学习使自我价值、潜能、个性得到足够充分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的核心内涵。基于自我实现理论,大学生主体自我为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必然会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这种自我教育有别于被教育,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个体综合素质、各类能力培养的核心方法。

(二)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大学生作为思维主体,具有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即自我创新意识。大学生自我创新教育是指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个体完成“大我”“小我”价值统一之后,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产生创新意识,坚定创新意向,开始全面认识评价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规划能力培养目标、制定能力培养方案,以主动全方位学习、调节自身意识和行为等自我训练的方式积极弥补自身不足,完成培养过程,达成目标。自我创新能力提升是大学生个体在萌发提升创新能力的思想到自我认识、确立目标、自我规划再到发展自我的整个过程中,积极愉悦地引导自己,不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历练自己,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监督自己、调节自己,当达到一定预期效果时,再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这样一个不断循环上升以达到完善自身创新品质目的的过程。

(三)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要素

提升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具有诸多要素,主要包括有利于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的外在因素和自我认知力、主动学习意识、主动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主动掌握创新思维自我训练能力等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主要看个体,不同个体差异性很大,但只有在良好的外在因素影响下,内在因素才能更有成效并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成长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包括国家创新型人才自我完善的政策导向、社会自我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社会价值观导向等;学校培养,含有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模式、教育方法的转变,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环节中,引导并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创新教育习惯等。家庭教育,主要是原生家庭一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自我培养的教育观念的一致性,长辈在创新能力自我培养方面具有标杆作用等。

作为高校教育实施者,以最大能力创造、营造最好的提升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才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部门应有的职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三、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中高校的职责

我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高校应不遗余力地培养国家需要的建设者、接班人。新时代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作为核心理念之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新时代高校的核心任务,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高校应完善新的使命与职责。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变

真正做到增强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启发大学生自主创新,必须让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思维习惯。高校首先应普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观念,然后围绕“大学生自我教育”建设教育大环境。重整学术权力,运用其学术权力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优质的学术环境;正确运用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的行使保驾护航,同时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构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高校管理者、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应与大学生一同接受自我教育观,先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践行者,再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鼓励以自学为主的专业学习,首先是否采取授课形式开展专业学习,由学生决定,使得任课教师的教学资格与学生对其教学水平的认可直接关联,任课教师不得不提升教学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大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解决问题,最后任课教师积极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践行自我教育;建立严格的毕业与学位制度,完善日常学习的监督机制,针对自觉性不够的大学生,谨防自我教育的失控。

(二)整合校内外力量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依靠的外部力量包括社会教育管理者、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等。高校应积极主动牵头,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整合各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类资源,通过构建多方协同机制给大学生搭建最优自我创新教育平台。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以高校为主导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才是应探索的教育改革方向。只有形成科学高效的联合人才培养力量,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整体外部环境,从理念的转变到模式的运作,根本上解除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的合与分

高校“立德树人”主要有两类教育实施者,一是以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以专业教师、导师、其他任课教师等为主的知识技能教育工作者。高校应统筹规范大学生自我创新教育过程中这两类教育实施者各自的职责,首先应具有一致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然后进行合理分工,即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意识的灌输教育、主导性地搭建各类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平台等,知识技能教育工作者应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等。

在育人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自身的完整性必然要求其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德中学能、能中学德”的一体式教育方式。然而自我教育过程中,由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德育观中的自我是社会要求的“理想自我”,而没有他我教育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很难达到那个“理想自我”,很可能形成局限的“小我”观,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极其不利。因此,自我创新教育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要采取教育形式分开、教育内容统一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仍保留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系统化学习,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专业学习可以采取自学为主的教育形式,大学生在正确自我创新教育观指引下确立适合自身的人才发展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自主创新型人才。教育内容的统一是指任课教师在指导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始终贯穿思想政治的学习,德育观下的“理想自我”作为专业学习的源动力,应融入到每个阶段每个节点的学习中。

四、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提升中辅导员的担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辅导员应首当其冲,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即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一使命背景下,辅导员应紧紧抓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驱力——自我创新能力”的要务,科学高效地推进自主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改变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形式大于实效的困境。

(一)全面贯彻国家发展新理念与深化教育改革新思路

高校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国家发展新理念与深化教育改革新思路,为学生全面解读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如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并将新理念新思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国内发展大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这正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持续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其在改革领域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是创新性国家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辅导员应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修养丰富内涵的重要部分,着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自我创新意识。

(二)继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与树立自我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应以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为重要载体,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创新、协调、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修养、民主法治意识、创新创业品质”的大德育观,增强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急剧转型、新媒体传播发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只有高校思政教育者参与意识形态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应勇担重任,牵头协同高校内部与外部的育人力量,形成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合力,持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树立正确自我创新教育观提供坚实保障。

(三)系统性增强大学生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意识

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或者几次讲座就可以灌输给大学生的,这需要辅导员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逐步增强大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在辅导员联合教育专家共同授课的基础上,从拓展实践基地、加强自我创新能力训练实践环节到引导学生主动规划学业生涯、自主实现个人规划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思想认知教育、理念教育,加强意识训练、能力提升训练,还要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教育,联合专业教师营造创新情境、打造创新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完成。即在教育全过程解决“为什么要自我创新教育、我有能力做到自我创新教育、如何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开展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问题。只有形成系统性教学体系,辅导员才能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创新能力提升。

(四)主导性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高校牵头联合多方教育主体,构建协同机制为大学生营造自我创新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辅导员应是这一机制构建的核心实施者。辅导员不仅要有效整合校内教育管理者、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更要拓展校外如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等教育渠道,将校内与校外的各类教育资源高效整合,打造协同人才培养的平台,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辅导员主导性地制定协同方案、制定实施规章制度等,经多方合作主体确认后,具体实施人才、知识、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系列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推进,依托各类共建合作平台,设置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路径,完成校内外多方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全过程,以打造最优大学生自我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创新型辅导员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