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真实再现
——评电影《黄大年》

2020-01-19卢有泉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大年祖国教授

卢有泉,申 莉

(1.南宁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大同市实验小学,山西 大同 037100)

在2019 年8 月份公布的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中,根据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的真实事迹改编、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黄大年》获此殊荣。该片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自2018 年12 月公映以来,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黄大年的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的热潮。那么,这部描写知识分子典型、展现新时代科学家风采的作品,为何一上映便能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呢?除影片紧扣时代步伐,弘扬主旋律,反映了一个时代国民的普遍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好外,主要是该影片成功地把握住了“真实性”这一艺术的“命门”,很“接地气”地再现了黄大年这位典型人物的人性美、人格美及其独特的精神风貌。

也就是说,影片中对主人公的塑造,业已突破了以往典型人物过分政治概念化的、近乎完人的局限,从而还原出一个活生生的最具生活化的黄大年形象:他有普通人的儿女私情——一直挂念远在异国求学的女儿,在与女儿通话中饱含了慈父深情;他有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人性之美——当得知助手林江的母亲身患重疾,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他有一个普通为人师表者的人格魅力——为同事、学生解决学业上的疑惑,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既授业、解惑,更重传道、立德……一个真实的人民教师,一个脚踏实地的爱国知识分子,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的时代英雄,真实地站立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正如黄大年的扮演者张秋歌所说的:“我倾尽全力诠释黄大年的生平,希望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可敬的、可爱的黄大年。”[1]而正因为荧屏中的黄大年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存在,所以,其映现出的精神风貌才会更加感人,更能打动广大的观众。

那么,影片中真实地再现了黄大年怎样的精神风貌,又是如何打动广大观众的呢?

首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2]190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主人公黄大年一生事业和人生价值的旨归,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一条思想主线。影片以黄大年在国外优裕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开端,他18 年的国外学习和科研,成果卓著,备受所在国科研机构的重用和同行的敬重,但他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祖国,当母校吉林大学召唤他回国服务时,他克服重重阻力,甚至不惜因“违约”而承担巨额赔偿,毅然回到祖国,积极投身到母校的科研和教学中。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祖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2]202这是黄大年教授一贯奉行的诺言。当时我国的地球探测研究领域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远,为推动这一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为将他的诺言付诸实践,他言必行,行必果,殚精竭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地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而电影之所以能打动广大观众,也正是基于这样自然自在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如不少观众观影后发自内心的感受:“看到黄大年老师不求名利、甘于奉献、至诚报国的伟大事迹,令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3]

其次,黄大年教授“舍小我,顾大我”[4]12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近乎忘我的敬业精神同样在影片中得到了真实而又充分的彰显,从而使影片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黄大年教授总觉得自己在国外长时间的学习、工作,有点愧对祖国的培养,尤其是面对祖国的地球探测领域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是心急如焚,发誓一定要把在国外耽搁的时间补回来,使祖国的科学事业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而,在别人的眼中他就是个“科研疯子”,几乎每天熬夜加班,拼命工作,即使在身处病房中,仍然想着科研的事,他要把自己在国外所学的全都献给国家、献给他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当然,他对科研的“敬业精神”不仅仅停留在“拼命”二字上,还有他一贯坚守的严谨细致,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工匠精神”。因为他清楚,任何一项科研容不得丝毫差错,尤其是面对当时国内的研究短板,如再不严谨精进、奋起直追,就会被发达国家越甩越远。因而,影片中所彰显的主人公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近乎忘我的敬业精神,不仅感染着周边的同事——就连那位司机师傅也常叮嘱他:“干大事要悠着点,别累趴下!”更是当下社会的一种警醒——无论社会发展到那种程度,“敬业”和“奉献”是永远不可缺失的民族美德,也是每个人干好本职工作的有力保证。

其三,电影《黄大年》中着力抒写的主人公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同样为影片增添了打动观众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的艺术折射,黄大年教授的荧幕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卓有远见、和蔼可亲的人民教师。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教授却非常看重自己的教师身份,他常对人说自己是一名大学教师。但他又能将教学与自己的科研密切联系起来,把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自己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因而,在为每个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时,并不像有的教授仅仅围绕自己的课题项目,而是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发展前途,因材施教;又要兼顾国家的发展目标,激励学生治学报国,要到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留学,开阔视野,做一个“出得去,回得来”的国家需要的科学家。于是,他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让学生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常说:“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5]190在学生面前,他不仅是学生的严师,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他在科研、教学之余,也常和学生一起会餐、唱歌、打球、散步……俨然是位最“接地气”班主任,而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也正是对他这样的教书育人工作方式的肯定。因而,在荧幕中所展示的黄大年式的“师道精神”和为师风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更属黄大年个人的——作为国际知名科学家对学生言传身教式的引领、春风化雨般的关爱,以及家国情怀的濡染,使得观众尤其是广大学人和青年学子无不动容,无不产生一种为国争光早日成才的紧迫感和职责心。

在影片的结尾,由于黄大年教授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终于在回国服务不到8 年的时间便匆匆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离开了他倾注大量心血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倒在了讲坛上。黄大年教授回国后主要主持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的研发,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据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在回国服务的短暂几年内,黄大年教授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国家的9个重大项目、49 个攻关课题,填补了国家重大战略装备的空白,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20 年走过的路……这就是黄大年教授拖着病体、急着到北京向国家汇报的成果。电影至此以其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建构完成了黄大年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一个全民学习的英雄人物,一个新时代的楷模,在艺术家的审美观照中,他又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民教师、一个平凡的科技工作者。他有时面对工作问题锱铢必较,甚至会怒摔手机,霸气十足;有时在“名头”面前又坦然应对,甚至无动于衷;有时表现为高高在上的国际级科学家,而有时又与学生打成一片,俨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化的黄大年,荧屏中没有诗情画意般的描摹,只有朴实无华的叙事,但他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便跃然屏幕。正如一些专家观影后所评价的,该片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和突围”“展现有血有肉的新时代科学家形象”[6],是一部充分传达知识分子精神的传记电影,一部有血肉、有灵魂的优秀电影作品。

猜你喜欢

黄大年祖国教授
科学家公益宣传
——黄大年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刘排教授简介
电影《黄大年》海报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黄大年——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