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2020-01-19郑海洋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雇员荷兰亚洲

郑海洋

(河南工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在17、18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荷印公司)作为当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亚洲广泛开展殖民贸易,建立了一个横跨东西半球的庞大贸易体系。它在鼎盛时期,拥有3 万多名雇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把100 万人从欧洲送往亚洲[1]1。在亚洲,从红海到日本,都有它的贸易踪迹。在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英印公司)的贸易竞争中,它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 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它却轰然垮掉。1800 年1 月1 日,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新政府机构正式接管荷印公司的财产和债务,所接管的债务总额为1.348 亿荷兰盾。这份巨额债务,令19 世纪晚期的荷兰王国不堪重负。

关于荷印公司衰落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学者仅将其作为荷兰这个国家衰落的表现之一来看,例如宋慧国在《近代荷兰贸易霸权的兴衰》[2]、李明敏在《18 世纪荷兰商业帝国衰落的原因探析》[3]、张振兴和陈俊在《荷兰衰落的经济历史原因》[4]中均谈到荷印公司的衰落问题,但他们对导致衰落的具体原因并未做详细分析,不仅对荷印公司本身的经营问题讨论不多,对外部国际市场的变化亦关注不够。还有些学者从政府公共品提供效率的角度分析了荷印公司的衰落原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丙涛在《英国崛起之谜》一书中的观点。宋丙涛认为荷兰共和国政治权力分散,国家力量薄弱,无法提供必要的海军保护,导致荷印公司的航线被英国海军摧毁[5]261。这种观点可以解释荷印公司在第四次英荷战争期间的崩溃,但是却无法解释在战争爆发前荷印公司长期的财务亏损。事实上,也有不少学者都注意到,荷印公司的衰落从18 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历史学家C.R.博克塞回顾荷印公司两百年的历史时曾说,17、18世纪分别是荷印公司的“黄金世纪”和“粉饰世纪”。荷印公司在进入18 世纪以后就变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6]13。荷兰历史学家包乐史在《荷兰在亚洲海权的升降》一文中认为,荷印公司的衰落大约从1690 年或者1720 年就开始了,他将该公司衰落的原因归结为人事、财务管理方面的混乱,荷兰整体政治经济的衰落,以及英国人强有力的竞争,可是他并未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阐述[7]。

在世界近代史上,荷印公司的创立与发展对荷兰共和国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不仅在东方建立了海上霸权,为荷兰共和国带来丰厚的贸易收入,还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分析它何以衰亡,与分析它如何兴盛一样,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对当前我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就试从运营成本、雇员素质、对市场转型的应变等几个方面,对荷印公司的衰亡原因进行分析。

1 高昂的人力成本

荷印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几千名雇员。根据费莫·西蒙·伽士特拉的估计,1625 年,总共大约有7700 名雇员在亚洲或欧洲为公司服务[1]98。到18 世纪初,公司在亚洲已经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主权,它控制了爪哇岛的一半、摩鹿加群岛、苏门答腊和巽他群岛的部分地区,统治着超过100 万的当地人口,并在远至日本的北部设有贸易站。1750 年,其雇员人数已经增长了近5 倍,约有35,000 人[]99。这些雇员中,绝大部分是军官和士兵,以亚洲为例,在1687—1688 年,公司在亚洲各贸易站中仅欧洲雇员就有11,511 人,其中7806 人属于军队,占67.8%[8]86。

荷印公司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它还是一个庞大的殖民机构。巴达维亚的总督科恩曾给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十七先生”写信:“贸易离不开战争,战争离不开贸易。”[9]亚洲当地的统治者渴望打破荷兰人对他们的经济束缚,公司则经常需要军队来保护自己的特权。在爪哇省东海岸一个驻地的人数增加很好地说明了军队增长的规模。1605 年,公司在这里只有220 名军官和士兵;到1776 年,这里的驻军增长了近10 倍,达到2090 名。

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对公司的财政构成沉重负担,这种负担在公司历年支付给雇员的工资总额记录中有所反映。1705 年到1707 年间,总共有8,887,198 荷兰盾被用于支付雇员工资,而1766 年到1768 年期间,这一数字增长到12,289,055 荷兰盾[9]。根据德·科特公布的荷印公司在亚洲的收入计算,这两个数字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79.6%和94.7%[1]99。由此可见,荷兰人从贸易中获得的大量利润被他们庞大的官僚机器消耗掉了。

2 雇员的懒散与腐败

荷印公司雇员的素质并没有伴随着数量的增长而提高。雇员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有钱的军人和声名狼藉的冒险家,他们往往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前往殖民地。公司雇员中日益复杂的裙带关系也显示出荷印公司的垄断地位所带来的弊端。由于公司对亚洲贸易的垄断,所有想参与亚洲贸易的人都必须进入荷印公司才能分一杯羹,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公司雇员素质的良莠不齐。1618 年,科恩曾抱怨说,他的大部分雇员“懒得连呵欠都不愿意打”,甚至“风把水果吹落他们嘴里,他们也懒得去咀嚼……”在公司的历史上,科恩、范·迪门斯和迈特苏克等总督都曾敦促公司董事会派来“诚实、虔诚的人”,可是几乎没有效果。

公司给雇员——甚至高级管理人员支付的人均工资比较低,这使得贪污和走私几乎成了被迫的行为。从总督到下级职员,人人都中饱私囊。1762 年,一位总督在完成他6 年的任期后,带着大约1000万荷兰盾回到荷兰,而实际上,他的月薪只有700荷兰盾。同样,1765 年在任的总督总共捞取了35万荷兰盾,是其正常收入的40 余倍。一名爪哇中部的井里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月薪60 荷兰盾,而据评估,他每年捞取的非法收入应当有7.5 万荷兰盾[9]。

在摩鹿加群岛,公司付给当地酋长用以购买香料的钱中,有1/5 进入参与交易的公司管理人员囊中,这在早期几乎是一种惯例[9]。在爪哇,每笔胡椒和大米的交易都需要通过谈判确定价格,这就给公司派去谈判的管理人员很大的营私空间。谈判的结果往往是合同约定的价格要比实际支付给当地统治者的数额高得多,这其中的差额即是公司管理人员所贪污的“佣金”。

这些公司管理人员和荷兰的上层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使得任何对公司的调查和改革都变得不可能。巴达维亚的库房里有一百多万美元的亏空,直到公司第一部长的女婿、总会计师去世后才被发现。

3 日益落后的垄断性经营模式

3.1 垄断经营造成走私猖獗

管理人员的腐败行为,当然与个人的素质有关系,但是大面积的腐败行为,则说明公司的制度有问题。其中对公司损害最大的腐败行为,莫过于公司从上到下的走私活动。特别是在1750 年以后,连巴达维亚总督也不止一次地参与走私。由于走私猖獗,公司垄断的香料、咖啡和鸦片贸易收益减少了。尽管荷兰议会颁发给公司的《特许状》允许公司垄断荷兰与亚洲之间和亚洲内部的所有贸易,但是也默许了公司高层的管理人员可以进行私人贸易。尽管早在1632 年,总督布劳尔就收到公司董事会的指示,要他执行反对私人贸易的法令,但这些非法行为却始终存在,因为公司某些有地位的管理人员有权用公司的船只运输私人货物。公司的董事们曾抱怨说,高级管理人员毫不羞愧地将自己的货物大量装载在船上,以至于公司的货物不得不留在岸上。

3.2 垄断经营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

维持垄断特权,不仅需要维持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还必须要配备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也意味着大量管理费用的产生。公司的经营活动日益显得笨拙,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

自由意味着活力,对荷印公司这样庞大的跨国公司来说,允许自由贸易也意味着公司负担的减轻。早在1620 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只要他们不参与买卖公司拥有垄断特权的某些商品即可。这样可以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并且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他的建议最终没有被“十七先生”采纳。此后,其他的总督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主张放弃基层管理的包袱,但依然没有被采纳。

到了18 世纪,垄断经营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了。当英国私商在亚洲特别是印度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时,荷印公司还依然固守着老套、笨拙的方法。从1690 年以后,直到公司倒闭之前,荷印公司在欧亚之间的贸易持续亏损。17 世纪,公司超过90%的收入来自贸易,到了18 世纪,公司的贸易收入占比已经下降到60%。税收收入和通过转让鸦片贸易经营权给“鸦片协会”所获得的报酬却变得越来越重要[8]129。这说明,公司已经从一个实际参与贸易的经营者逐渐变成贸易秩序的维持者。

4 对18 世纪的贸易转型缺乏应对

4.1 胡椒和香料贸易量大幅下降

17、18 世纪,欧亚之间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香料和胡椒贸易量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棉织品和茶叶贸易的兴盛。

早期荷印公司的主要利润来自于亚洲内部的区间贸易:荷兰人将印度的纺织品、暹罗的黄貂鱼皮、摩鹿加群岛的香料等运到日本;将日本的金币、铜、漆器和丝绸运到巴达维亚、孟加拉或波斯;把孟加拉的纺织品运回巴达维亚;把苏门答腊等地的香料和胡椒运往印度、波斯等地。

在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中,香料和胡椒是最重要的商品。荷印公司通过一系列武力和外交手段,将盛产香料和胡椒的印尼群岛(包括摩鹿加、苏门答腊、万丹、望加锡等地)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是,竞争对手英印公司为了打破荷印公司的垄断,从1670 年以后开始大量进口胡椒和香料。由此导致欧洲市场上胡椒价格大幅下降,后来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胡椒和香料贸易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1620 年前后,荷印公司交易的商品中,胡椒和香料的交易总额占75%,但是到了1670 年则降为41%,1700 年仅剩23%。虽然它们仍然是荷印公司的重要商品,但是其重要性已然下降。与之相对照的是,纺织品在1670 年占进口商品交易额的36%,到1700年,上升到55%[6]41。

4.2 棉织物与茶叶贸易兴盛

从1660 年起,棉织物制成的服装在英国及欧洲开始被人们接纳和广泛使用。1657 年英印公司改组后,英国人开辟出低廉而高效的运输渠道。另外,英印公司能够根据欧洲社会风尚的变化,快速变更订单以迎合市场需求。横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网络为英国带来广阔的海外市场,加上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 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无力与之竞争,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贸易利润降低,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在茶叶贸易方面,荷印公司起步较早,1610 年便将华茶运抵阿姆斯特丹,在1760 年前,荷印公司一直是第一大华茶贩运商。英国人在华茶贸易方面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1660 年,他们尚需从荷兰人手中购买茶叶,仅仅20 年后,他们便开始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返回欧洲,开创了最早的从欧洲直航中国贩运茶叶的记录。1770 年以后,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最大的华茶贩运国。1784 年,英国颁布《折抵法案》,茶税降低,茶叶净成本降至原来的 1/8。英印公司的茶叶贸易量连年倍增[10]。到了1790 年,也就是荷印公司倒台的前几年,英国贩运的华茶总量已经远超荷兰、丹麦、瑞典、法国四国的总和[10]。

英国人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直接在广州设置商馆,由于靠近产地,管理上更容易做到灵活应变;而且,从广州直抵欧洲的航线,也比荷兰人绕道巴达维亚要近得多。所以,英国人运回欧洲的茶叶不仅新鲜,而且送货速度快,成本低。

反观荷印公司的表现,则十分令人失望。在1730 年之前,他们一直采用间接贸易的方式,购买中国帆船运到巴达维亚的茶叶。这样做固然有其优势,一是不必在中国港口忍受当地官员的苛捐杂税;二是可以用热带货物,如胡椒、香料等冲抵货款,不必耗费大量白银。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所购买的茶叶质量差、价格高,在欧洲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帆船运到巴达维亚的茶叶通常是英国等其他国家挑剩下的。而且中国帆船的转运过程也增加了成本。从1716—1720 年间的记录来看,荷印公司买到的华茶,价格往往是英国人的2—3 倍[10]。

荷印公司董事会也曾尝试采取直航贸易的方式,但是董事会的决定遭到巴达维亚当局的强烈反对。因为巴达维亚方面想要保护其港口的中心地位,并保护他们与中国帆船在亚洲内部的区间贸易。他们想尽办法迫使驶向中国的荷兰船队在巴达维亚停靠。结果荷印公司的船队不得不绕远到巴达维亚装载茶叶,而公司控制的其他优良港口,如马六甲和望加锡,长期以来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直到1757年,“十七先生”才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中国委员会直接操控与中国的直航贸易。这个直航线路后来成为荷印公司在整个欧亚贸易网络中最挣钱的一条线路。

5 糟糕的财务状况与第四次英荷战争的致命打击

5.1 持续的负债经营

从财务上看,大约在1690 年时荷印公司就已经开始亏损。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得越来越糟,并开始向自己的官员借款,尤其是在巴达维亚。只不过这种内情不太可能被外人知道。从一开始,公司的经营者就对股东隐瞒了它的财务状况,而股东们早就被年平均18%的股息催眠了,只不过定期支付股息的钱是借来的,公司也由此得以继续存在。早在1675 年,它不健康的财政状况就已经初见端倪,但这都被归因于市场变幻莫测的供求关系。1693 年以后,人们越来越多地抱有错误的期望,以为不断上升的赤字很快就会转化为丰厚的利润,认为昔日的繁荣景象将会重现。

导致这种错误乐观态度的一个因素是该公司在亚洲内部的区间贸易一直保持繁荣。在18 世纪,公司在亚洲的年均收入一直保持在40 万荷兰盾以上,在情况较好的1740 和1750 年代,公司在亚洲的收入甚至达到年均70 万荷兰盾以上[1]156,超过了17 世纪收入最好的年份。然而,与多年累积的赤字相比,这些貌似可观的收入不过是杯水车薪。

5.2 第四次英荷战争的致命打击

导致荷印公司垮台的直接原因,是开始于1780年12 月的第四次英荷战争。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的舰队,让失去保护的荷兰商船或被摧毁,或被缴获,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战争爆发后的前两年,没有一艘荷兰商船能抵达广州,许多值钱的回运货物也落入英国人之手,公司连续三年不能从亚洲获得任何收入[7]。同时,荷兰在摩鹿加群岛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地位也被英国打破,于是荷印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并最终崩溃。

几乎在战争一开始,荷印公司就陷入了财务危机。公司本已有近1900 万荷兰盾的债务,而此时霍伦商部的一家投资者要求撤回一笔数额高达44,000荷兰盾的预付款,根据规定,公司各商部必须在要求提出后的6 周内偿付。霍伦商部向阿姆斯特丹商部求助,后者未能提供帮助,霍伦商部转而请求荷兰省为公司收取的预付款的利息和债务偿付提供担保。但是荷兰省议会不愿意为那么一大笔钱做担保,只是允许公司暂缓偿还债务。这个决议摧毁了公司的信誉,之后再没有投资者愿意借款给公司了。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战争,公司无法出售其产品,导致其销售额在战争的第一年从大约 2100 万荷兰盾下降到不足600 万荷兰盾[9]。

公司在亚洲地区的损失同样惨重,船只和货物的损失总计大约1000 万荷兰盾。公司向荷兰议会提出援助请求,议会决定对公司进行改革,成立“第五部门”负责设计改革方案,但并未取得成效。1790年,泽兰省也参与建立了一个“东印度公司事务国家委员会”,该机构被寄予厚望,但改革仍未能成功。1795 年巴达维亚革命爆发,荷印公司被新成立的“东印度贸易和领土委员会”接管。

6 结语

荷印公司的成立,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商业资本在全球贸易市场上大行其道的时代。后来成为它最有力竞争对手的英印公司,也只不过是在模仿它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荷印公司的衰落其实只是相对的,哪怕在它倒掉前的几年,单看它在亚洲内部的区间贸易,利润仍然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由于它的运行机构过于庞大,导致它的运营成本非常高昂;它的垄断性经营模式限制了私商贸易的自由发展,同时也让公司的经营失去活力;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亚洲区间贸易,曾经盛极一时,这是它的巨大财富,但也逐渐成为自己的巨大包袱,在公司发展后期,巴达维亚的发展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影响了它的全局运转。在面对18 世纪欧亚贸易的转型时,庞大而笨拙的荷印公司丧失了它早期的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能力,逐渐被英印公司超越。从国家层面看,荷兰共和国的政体也存在缺陷,松散的政治结构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面对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荷兰海军却逐渐衰落,不能为荷印公司提供有效的海上保护,终于导致荷印公司受到严重打击,一蹶不振。

猜你喜欢

雇员荷兰亚洲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白宫男女不同酬大于美国平均值
亚洲足球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台媒:美企CEO薪酬是雇员300倍 迪士尼差距最大等4则
美国提高联邦雇员最低工资
美国提高联邦雇员最低工资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