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语言能力探析
2020-01-19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430074)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新概念“互联网+”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俗地讲,它可以用“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公式中,互联网是明确的,加号后面是传统行业,“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渗透融合,将走向创新和优化。[1]
“互联网+”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图书出版置身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给处于图书出版事业主导地位的编辑带来了挑战。笔者在对中国知网中关于“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能力提升的文献梳理时发现,当前研究大多从“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整体素质或图书编辑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进行研究,尽管业界肯定编辑语言能力是图书编辑的关键能力之一,但从“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语言文字规范、编辑语言运用、口头沟通交流等方面系统性研究“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语言能力提升的研究却鲜有提及。
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探讨传统图书编辑语言能力的不足,以及编辑语言能力提升的途径,以期为图书编辑更好地顺应“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在线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求提供借鉴。
一 “互联网+”时代对图书编辑语言能力的新要求
“互联网+”对图书出版的影响主要包括知识和信息获取便利性带来了图书数量急剧增加;选择多样性带来的读者对图书内容的个性化、时效性需求增加;沟通便捷性带来的编辑品牌建立的意识增加三个方面。这些都给编辑语言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作者知识获取的便利性,要求编辑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效率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日常图书出版工作中,图书编辑经常要运用语言文字规范能力去修改错别字、纠正语法、改正标点符号、规范框架架构、补充缺漏等。图书编辑要严格遵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学习新版《标点符号用法》、最新有关部门规定的禁用词语等知识。所有这些语言文字规范,编辑要不断学习、了然在胸。如果对语言文字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装懂,那势必在日常图书语言文字编审加工过程中昏昏然,不知如何下手。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获取便利性,让作者写书速度加快,网络语言使用普遍,迫使编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高效规范书稿语言文字。如果没有快速识别语言文字错误的“火眼金睛”,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字规范功底,就无法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按时完成图书的任务和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二)读者阅读选择的多样性,要求编辑增强编辑语言运用能力
编辑语言可以分为除作者撰写的文字(作者语言)以外的文字语言和编辑用以表达思想、完成编辑任务而使用图形、物质实体和编排手段的形象语言两种。[2]在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编辑的文字语言主要包括扉页、版权页、内容简介、序、前言、目录、书评等;编辑的形象语言主要包括开本、纸张、装订、封面、版式等。编辑语言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和审美性,图书编辑要学会用编辑语言,让图书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准确地表达编辑思想,把作者的作品有效传递给读者。“互联网+”时代带给读者选择的多样性,读者对图书内容的个性化、时效性需求增加,这时好比图书外衣的编辑语言,如图书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书后的宣传营销,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展现图书的形式美、内容美,吸引读者优先选择阅读本图书。杨牧之在《编辑应该注意的十件小事》中特别强调图书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要运用书评把本书的质量、优点、创新等介绍给读者,帮助和指导读者阅读。
(三)人际沟通便捷性,要求编辑创新沟通交流能力
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图书编辑除了编审加工书稿,还需要和作者、其他审稿者、美编、读者等进行交流来完成组稿、收稿、编审、设计等工作。这就要求图书编辑要具有良好的口头沟通交流能力,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口头沟通中,编辑要善于运用感恩、欣赏的语言表达对作者、读者和同事的友好和肯定,可以帮忙编辑拓展人脉、团结同事、有效完成图书出版工作;善于运用专业、严谨的语言来传达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帮助编辑收获信任、获得优秀稿源;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传递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可以化解摩擦,减少不愉快,可以帮助编辑获得理解,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互联网+”时代沟通方式多样化、沟通便捷化,网络语音、电话语音多了,见面沟通的机会少了,编辑拥有良好的口头沟通交流能力,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增加自己辨识度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二 传统图书编辑语言能力欠缺分析
目前,传统图书编辑语言能力不同程度存在网络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不足、编辑语言能力运用不足、人际沟通创新意识不足等欠缺,无法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图书编辑语言能力的新要求。
(一)网络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不足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到现实生活,再渗透到传统图书出版。它创造了新语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对语言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网络语言也存在篡改现代汉语的现象,给传统图书编辑在处理书稿语言文字方面带来极大的挑战。传统图书编辑对网络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度”的把握上。一方面,认为自己要秉承着维护民族文化精华的敬畏和传承,严格使用现代汉语规范,尽量少用网络语言,应不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考虑到编辑要秉承着尊重作者,为读者呈现最新的语言形式,有促进社会语言更新的使命和担当,从作者和读者的文学素养和接受能力出发,可以大胆保留符合语境,无伤大雅的网络语言。
(二)编辑语言能力运用不足
传统图书出版中,图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图书内容的精细生产,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出版社各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坚持规范语言文字保证图书内容的精细生产,还要充分运用编辑语言提高图书形式的审美制作。这就需要图书编辑在新媒体挑战中掌握主动权,充分运用扉页、版权页、内容简介、序、前言、目录、书评等文字语言和开本、纸张、装订、封面、版式等形象语言的功能性、实用性和审美性,让图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精品出版的要求。而传统图书编辑工作受传统出版环境的束缚,工作模式一般是“来稿加工—交付印刷—宣传发行”,编辑语言能力运用仅仅集中在书稿文字、语法差错纠正,其他编辑语言能力运用严重不足。编辑语言对应的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引导功能、调剂功能、审美功能等自然在图书出版中也难以实现。
(三)人际沟通创新意识不足
“互联网+”带来了通信的极大方便,QQ、微信、视频,电子邮箱等触手可及,极大地方便了图书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但同时也明显感觉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个性的解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少承受着家庭、工作、健康等压力,人际沟通的难度也在增大。明显发现人际沟通工具方便了,但稳固、良好人际关系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建立、巩固和维护,否则很容易失去。而传统图书编辑人际沟通思维还定格在传统的“等米下锅”,等作者投稿来主动找编辑沟通交流的阶段。基本上是在双方沟通时,图书编辑注重基本礼貌,运用专业知识,友好沟通来完成出版工作。对作者后期沟通维护做得不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采取何种沟通方式的研究也有待加强,对如何创新建立个人品牌,如让作者信任、理解编辑的技巧研究也有待提升。
三 “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语言能力的提升策略
面对新媒体对出版业的颠覆性挑战、“互联网+”时代对图书编辑语言能力的新要求,图书编辑应抓住机遇,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坚持规范语言文字保证图书内容的精细生产,还要充分运用编辑语言提高图书形式的审美制作,积极应对挑战来提升编辑语言能力。[3]
(一)加强编辑语言基础性学习
图书编辑语言基础性学习主要包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职业荣誉感,掌握图书出版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熟悉编辑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一是图书出版是铸造思想灵魂的工程,图书编辑必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要始终注意图书内容是否符合政策,是否符合法规,是否代表先进文化,树立职业荣誉感,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才能保证永不迷失出版方向。二是图书编辑要熟悉图书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出版物语言文字标准和规范。保证出版方向正确的基础上,要系统学习、熟练掌握包括文字、拼音、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参考文献等各种语言文字规范,这是编辑语言能力的基础。三是要熟悉编辑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只有熟悉编辑语言的构成及意义和功能,才能充分运用、发展和研究编辑语言,让图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精品出版的要求。四是图书编辑作为“文化人”,要不断加强人格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要有默默无闻、甘做嫁衣的无私奉献精神,做一个敬业精业的出版人,以人格魅力为自己树品牌。
(二)加强编辑语言积累性总结
要想提高图书编辑语言能力,除了基础性学习,还要在实际出版工作中注重对编辑语言的运用、检查、积累。敏锐识别正确与错误的“火眼金睛”和精品图书的设计,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短期可练成的,而是需要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勤奋实践,在一页页书稿审读,一本本图书编审加工中慢慢习得的。还要认真对待图书质量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不足,在检查中学习。此外,收集图书出版工作中编辑语言的成功经验和错误也是提高图书编辑语言的利器。编辑语言成功经验可以指引我们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节省时间和精力。编辑语言错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充分利用错误,举一反三,形成识错条件反射。可从三个方面来收集成功经验和错误:一是收集本人编审加工中模棱两可、不知如何处理,经过学习找到处理方式方法;二是收集他人编审中发现的,却是自己长期忽略的地方,如复审、终审的审稿意见,校对的修改意见,学习典型案例等;三是收集黑马校对出的语言文字隐蔽错误。积累性总结编辑语言经验和差错应成为图书编辑工作的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增强编辑语言动态性提升
增强编辑语言动态性提升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编辑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范语言文字。“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作者因不了解出版文字语言规范,只要觉得可以准确表达思想就选用时,需要编辑用发展的眼光来规范网络语言。一方面,看这些网络语言是否符合语境、是否约定俗成,是否无伤大雅,是否被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如《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收录来决定是否保留或采取注释。另一方面,结合本书的风格和读者对象来规范,如一本青少年读物中就要删掉篡改成语的网络语言,因为这样不利于青少年正确掌握成语。二是要运用创新思维来提高编辑语言能力。创新是图书出版的生命力,当今时代,读者的鉴赏能力、审美品位、喜好追求等不断提高,作为图书编辑要有意培养创新意识,唯有创新运用编辑语言选择、编审图书内容,创新设计版式、封面等,才能避免同质化、无趣化,才能在激烈的“互联网+”时代铸造精品图书。三是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编辑语言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随时更新的“互联网+”技术来不断学习,如查找最新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配合图书文字内容,增强图书的可读性。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对图书编辑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编辑应抓住机遇,正视新时代的挑战,积极加强编辑语言基础性学习、加强编辑语言积累性总结、增强编辑语言动态性提升,来适应“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