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对当代青年恋爱观的启示

2020-01-19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燕妮马克思爱情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顶梁支柱,被国家和社会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重视。然而青年在其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包括青年的恋爱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对青年恋爱教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说教上,因为长辈并不能处处超越并代替年轻人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以处于相同年龄阶段的马克思与燕妮的恋爱为案例引导青年人思考,在思考中理解爱,明白爱的责任,促进恋爱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 马克思与燕妮对爱情的追求

(一)马克思与燕妮的相识相知

马克思与妻子燕妮终身相守连枝共冢的爱情在世界上一直被传为佳话。马克思与燕妮因父辈的关系而相识,他俩的爱情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小马克思就是燕妮家的常客,他们最热衷的事就是燕妮的父亲带他们一起到文学世界遨游。童年的马克思和燕妮生活的无忧无虑,他们所接受的是上等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熏陶。中学时代的马克思朝气蓬勃、才华杰出,特别是他的思维敏捷和远大的抱负,赢得了燕妮的喜爱。长期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促使两个纯洁无暇的青年由相互的欣赏、喜欢,发展到了相互爱慕,又由爱慕发展为爱恋。

(二)马克思与燕妮的七年之恋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成为了波恩大学的一名学生。在相隔两地后,他开始发现他与儿时伙伴燕妮的纯真友谊,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严肃的深沉炽烈的爱情。1836年暑假,马克思从波恩大学回到特利尔,这次他和燕妮彼此坦白了内心的情感,私订了婚约。

马克思在度假之后动身去离家更远的柏林大学上学。因为有了新的牵挂,马克思第一次体会到必须获得生存条件和无法避免别离的内心矛盾。正如他曾经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到:“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难受,因为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消化,最后艺术也不如燕妮那样美。”[1]6到了柏林大学后,他无限眷恋着燕妮,空闲时,他亲手摘录不同国家的八十一首经典爱情民歌做成了纪念册献给燕妮,还写了《爱之书》第一二部、《歌之书》三本诗集送给燕妮。大概一年以后,在马克思的努力下,他和燕妮的婚约得到双方家长的同意,他俩的恋情才从秘密走向公开。但直到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和燕妮才举行了简朴、端庄但合乎他们追求自由思想的婚礼。

二 马克思与燕妮恋爱经历的特点

(一)在“两解两合”中确立爱情

所谓的“两解两合”是指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情投意合、志同道合。马克思与燕妮因父辈的关系自小相识,又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漫长的相处中,他俩更加了解彼此。燕妮清楚地知道马克思不是一个钱袋鼓鼓的阔家显贵,但他有着崇高的志向、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智慧才能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马克思知道燕妮虽然有着高贵的身份和娇美娴雅的姿容,但她大方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傲慢、温柔而不懦弱、好学而不呆板。在这种相互了解中,他俩内心都产生了一种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特殊感情。但最终让他俩走在一起的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志同道合,燕妮在交往中发现了马克思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为社会的进步和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有着改变人类命运的宏大抱负、勇敢无畏的奋斗精神,这一切都使燕妮由衷的敬佩。马克思把她的思想上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并牢牢地抓住了她的心。马克思也因为自己的理想能够得到燕妮的支持和理解而无比高兴,所以他曾在诗歌中写到“只有爱情才能真正了解,我这隐藏在内心的思想。”[2]574“和谐的世界沉浸在和谐中,情投意合才能倾吐衷肠。”[2]574思想上的共鸣,志向上的一致“让两颗炽热的心已在一起搏跳。”[2]668

(二)在历经考验中诠释爱情

1.冲破传统习俗的偏见

对于当时封建等级比较浓厚的德国,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是两个人结成伴侣的条件和基础。燕妮这样一位集美貌才华地位于一身的贵族小姐,身边不乏门当户对的爱慕者,而马克思只是一位小燕妮4岁,出身平民阶层、前途渺茫的穷大学生。可贵的是他俩并没有束缚在世俗偏见中,而是选择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约定相守一生。

2.跨越地域的阻隔

订婚后的短暂甜蜜并没有持续多久,马克思不得不离家求学。地域的阻隔是摆在他俩面前最直接的现实问题。长达七年的异地恋中,他俩只能通过反复阅读对方的书信来寄托相思。“她的来信我已经看了十二遍,每一遍我都发现引人入胜的新东西。”[1]17“卡尔,你给我的信写得竟是如此可爱,如此美好,啊!卡尔,我简直把信都要吻破了!我总是把它们贴在我的心口上,它们具有拯救我的力量。”[1]593

长时间的地域阻隔和世俗压力导致了他俩之间产生误会和猜忌。马克思因为燕妮长时间的缄默而变得惶惶不安,“我满怀希望想看见你的目光,获得你的爱情,可是徒然无望!你一挪开那温柔的目光,我的心情便又低落沮丧。”[2]459开始吃醋,责备燕妮:“我把血液铸成声音,我把一切都告诉你,但我的请求落得一场空,你对我的苦恼无动于衷。”[2]483甚至为此表现出对家人的关心淡然和责备,马克思父亲为此感到十分失望:“你的信里还有点内容,抱怨燕妮不给你写信”。[1]567但最后因两人宽容理解和马克思的劝导,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地域的阻隔。

3.顶住家庭内外的压力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得到了各自父亲的支持,不幸的是这两位令人敬重的父亲都先后早早离世。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持,他俩不得不应对来自家庭内外的矛盾。一方面是燕妮十分势利的哥哥强烈反对,另一方面是马克思的母亲以更加“求实”的生活方式要求马克思。马克思曾经就在写给卢格的信中提到他的未婚妻:“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家属,这些人把‘天上的君主’和‘柏林的君主’同样看成是崇拜的对象,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那里盘踞着几个牧师和我的其他对手。”[1]52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因为政府的反动政策又失去两份可以获得固定经济来源的工作。

困难重重,但真心仍在,马克思与燕妮在历经考验中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在七年的异地恋中,他俩勇往直前,冲破了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跨越了地域的阻隔,顶住了家庭内外的压力,他俩的爱情就像一道绚丽的彩虹,驱散了笼罩在他俩爱情上的阴霾。

(三)在完善自我中定位爱情

与燕妮订婚后不久,马克思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柏林求学。在这里马克思改掉了以前酗酒、决斗的陋习,一开学,他就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旺盛的求知欲促使他永远无法满足的去汲取广博的知识,甚至在生病期间也不停地学习,他所读的书远远超过教授的指定范围,并且通宵达旦地精心思考研究康德、卢梭、伏尔泰等人的哲学思想体系。因为对真理的执着和追求,马克思一直在科学的山道上攀登着。马克思经常向燕妮倾吐自己的志向,“我的每句话都是行动,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2]669燕妮被马克思的好学精神感染,也坚持看书学习思考,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到:“但愿我能为你扫清和铺平道路,清除你路上的一切障碍!”[1]598有了未婚妻的支持和理解,马克思集中精力攻克知识的堡垒,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继续把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思想自由作为自己的现实追求。

在马克思与燕妮七年的异地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不断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进步情侣,他俩的爱情在追求理想、坚定信念中成长成熟,并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四)在思考体悟中理解爱情

初涉坠入爱河的马克思的感情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美妙而缥缈幻想的、狂热痴情而又患得患失的迷惘矛盾的诗人形象。诗人在思想的王国、在繁星高挂的夜空和玫瑰花的芬芳中寻找爱,然而“爱的身影,模糊在远方。”[2]410因为若即若离的爱情,诗人变得不安、低落、沮丧甚至烦躁,直接抱怨责备燕妮,甚至将这种责备指向最爱的家人。

而这时给予他俩爱情祝福的马克思的父亲,不断写信提醒马克思:一位只会表达夸张和狂热爱情、“稍为受到一点风暴的袭击,便悲痛不已,每受一次创伤,便暴露出自己那颗破碎的心。”[1]547的平庸诗人是无法让自己所爱之人得到平静,相反地只能看出一个人的懦弱、娇生惯养和自私自负。而马克思应该做的是肩负起对另一半的责任,用模范的品行、认真努力的态度、始终如一的信念和男子汉的勇气赢得恋人的好感和信赖。教育马克思学会理解燕妮的处境,燕妮“把自己的命运和一个比他年轻的人的命运联结起来,从而拿她灿烂的地位和锦绣前程换取一个靠不住的、阴暗的未来。”[1]564她所面临的来自家庭内外的压力,只有用冷静的理智才能平衡她表现出来的自制力,马克思应该做的是抑制暴躁的脾气和过分敏感的神经,用爱和温柔的举动去使所爱之人感到幸福。

在幻想痛苦交织的情网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下,马克思渐渐发现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诗歌根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马克思开始学会理性的正视这段感情。马克思发现:“对当代的抨击,漫无边际、异常奔放的感情,毫无自然的东西,纯粹的凭空想像,现有之物和应有之物的截然对立。”[1]7是马克思赠给燕妮诗歌的特点,这种爱的表达只是简单的感情宣泄,带给马克思的是徒劳无益的脑力劳动。

从马克思的家书和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爱的思考和理解,由最初的狂热、注重感情宣泄到理性的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逐渐学会如何去爱。

三 对于当代青年恋爱观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保证爱情长久

每一份美好的爱情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每份真正的爱情从开始到发展到走进婚姻却总有某些相似之处。从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中我们发现当我们选择开始一段恋情之前,一定要先相互了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要确定什么对象是最合适自己的。

第一,志同道合。所谓志同道合,不仅指双方有着相似的职业工作和兴趣爱好,更多的指双方拥有相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职业工作的相似和爱好的相同能帮助男女双方在相处时有共同语言、交流思想、奏响感情的和声、促进友谊的产生。但是要想从友谊发展成为恋人,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达到理想的共鸣,以共同的理想作为纽带。马克思和燕妮从小青梅竹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但最终使他俩相恋到相守的决定性因素是燕妮理解和支持马克思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性格互补。在择偶中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两个人的恋爱就有了灵魂,但是生活中两个人要相处融洽,离不开性格的磨合。在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中,马克思性格刚强,燕妮性格温柔含蓄而羞涩,所以他俩在表达爱的方式上有所差异。但是正是因为他俩性格的互补,在马克思猜测责备下,燕妮采取的是真诚的理解和主动解释。

第三,正确认识物质、外貌等外在条件。物质条件是爱情生活的保障,但爱情的定义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和美丽的容貌,外在的物质条件可以通过男女双方不断的努力去获得。在选择对象时,如果将标准停留在物质满足和感官满足,那爱情可能会陷入低级和恶俗之中,一旦这些外在之物变迁或丧失时,感情也会变更或者破裂。燕妮和马克思的结合不是基于物质、外貌等外在条件上的结合,而是在心意相通、志趣一致的基础上确立。

真正的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在情感的相融、思想的共鸣、性格的互补等因素的影响下,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专一纯真的感情,并以此求得双方生活的幸福和关系的牢固。因此当青年在选择另一半时,要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这样才会保证爱情长久发展。

(二)重视代际沟通交流,促进恋爱健康顺利

代际沟通从狭义上讲指父母和子女两代之间在生活学习和思想情感方面的沟通。它是获得家庭幸福的路径,也是人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性链条,重视两代人的沟通有利于形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代际关系,也有利于自身情感的成熟和道德的完善。

在青年人选择爱或是决定爱时,要想促进恋爱的健康顺利,离不开与父母的沟通交流。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就是在马克思父亲的教育帮助下成长的。当马克思和燕妮确立爱情时,马克思父亲默默祝福他们;当马克思和燕妮感情面临巨大的压力时,马克思父亲成为了他俩坚实的后盾;当马克思与燕妮之间出现问题时,马克思父亲及时给予建议。可以说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能够在面对各种考验下成长成熟,离不开马克思父亲的支持和引导。作为青年,很多时候由于涉世未深,缺乏经验,对爱情的理解模糊不清,这时父母的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父母有些观点可能落后于时代,但是父母作为过来人自然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从父母这个角色来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对子女的一切动机都是希望子女幸福快乐。

因此青年人在恋爱中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经验,从而在感情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促进恋爱的健康顺利。

(三)立足“最基本的两种关系”审视恋爱,化爱为美和力量

真正的爱情不是存在于真空和幻想中,因为爱情本身的社会属性,所以作为青年人在自由恋爱时必须要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人际交往这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在立足好这两种关系下审视恋爱,使爱情成为彼此前进的助推器。

第一,处理好与事业的关系。事业是爱情稳定的基础,爱情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中,爱情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在分隔两地的岁月中,还是在工作事业遇到挫折的困难年代里,燕妮和马克思一起携手前进,并从中找到美和力量,这种美和力量表现在帮助他俩在精神和道德上日益高尚。这启示当代青年在恋爱中要恰当地处理好爱情和学业事业的关系,坚决反对“恋爱至上”主义,反对沉迷于缠绵的爱情世界里,全然忘记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应该在追求理想和为事业奋斗中选择恋爱对象,利用大好年华来完善自我,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用自己的力量为所爱之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第二,处理好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爱情是男女双方的恋爱,但并不代表是两个人的世界,在拥有爱情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与家人的关系。在与家人的交往中,马克思无疑是疏于联系的,或许马克思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研究,更加眷念燕妮,这让马克思家人比较伤心难过,但是马克思始终对父亲心存感激。这启示我们家人陪伴着我们成长成人,为我们的幸福拼搏,为我们的生活护航,所以当我们找到自己的爱情时,一定不要为了爱情而忘记家人,要主动和家人沟通交流、关心家人的健康和生活、耐心听取家人的建议,在自己幸福的同时,也要带给我们至亲的人幸福。同时,就是要处理社会关系。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是发乎心,止乎礼。他俩对爱情的表达在基于“礼”之上,通过诗歌和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人际交往是个人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当爱情置于社会生活中时,一定要理性地对待爱情,遵守公共道德。

只有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理性情感的爱,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爱情乐章,才能帮助双方在思想、情趣上的提高和善于处理爱情与复杂环境的关系,也才能保持心灵的平静,最终散发出它的美,释放出它的能量。

(四)在包容理解中保持情感之真

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爱情,无法摆脱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于是在爱情这个男女共同演奏的二重唱中,需要充满浪漫和幻想的音符,并需要真心实意的交融;需要无数的情感撞击和磨合,但也需要包容和理解。

马克思和燕妮那和谐的爱情生活中由于彼此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同,表现出了猜测、责备、抱怨等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俩的感情,反而更加珍惜彼此。究其原因是他俩对彼此的包容理解,主动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真诚相待。

这启示恋爱中的青年,在与恋人相处时,生活中各种琐事、事业中的逆境等都可能让对方心情低落,情绪低迷,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和心思去经营和维护。那些可以走到最后的恋人,不过是在争吵后懂得相互退让,在针锋相对之后学会互相理解,在得到爱情后知道彼此珍惜。生活中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因为合适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逐步努力的过程,所以恋人之间应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和矛盾冲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在包容理解中保持情感之真。

猜你喜欢

燕妮马克思爱情
马克思像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七色窗
不谈爱情很幸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与燕妮让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守着细沙守着你:捧着梦幻沙滩来爱你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