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能力提升路径*

2020-01-18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专业

蒋 玮

(南京农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95)

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学术期刊正在摸索中转型,传统的编辑模式、印刷出版、传播方式正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传统的编辑队伍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组建一支专业能力与学术科研水平兼具的高水平编辑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期刊发展的长远角度,青年编辑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高校学术期刊为了应对数字化转型,青年编辑必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地转变和提升,努力成为复合型编辑人才。

一、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增强,高校学术期刊对高层次、学术性等特点的复合型编辑的需求日益增长[1]。编辑队伍年轻化,引进青年编辑为期刊补充新鲜血液的现象呈常态化。

徐红星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的数据,对江苏省高校学报编辑队伍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底,全省期刊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编辑队伍中的中级及以下职称编辑比例最高,正高职称编辑比例最低[2]。职称比例的不均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编辑部人员结构上的特点,即经验丰富、编龄长的资深编辑数量较少,而编龄短未有资格评聘中级以上职称的和已达到评聘年限但未达评选资格的编辑人数较多,因此青年编辑的职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重视这些青年编辑的培养关系到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发展。以高校众多的江苏省会城市南京为例,全市学报编辑人数在江苏各城市中位居第一(共274人,江苏省编辑总人数557人),根据统计,在南京所有高校学报编辑中,中级及以下职称的编辑人数占44.2%(南京市学报编辑中级以下职称121人,江苏省学报编辑中级及以下职称225人)。中级及以下职称人数占比高表明了编辑部青年编辑数量较多,期刊编辑队伍发展处于成长期,这表明期刊编辑队伍发展空间较大,同时也表明对青年编辑的要求将更高,青年编辑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考验。

初入职场的高校青年编辑集中在80~90后,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也不乏博士研究生。刘晓涵在2015年通过随机问卷调查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10份),调查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职业发展情况,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青年编辑中,拥有研究生学历(含博士)约占86%,编龄以5~7年居多,其次是1~2年,这说明青年编辑已是期刊发展的主力军[3]。他们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学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专业范围广,在从事编辑工作过程中具有适应能力强的优势,能够运用本专业的扎实学科专业背景,在处理专业对口的稿件时,快速高效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另外,青年编辑的英语写作和翻译优势可以在编辑工作中帮助他们无障碍的翻译英文摘要、阅读国外数据库的英文文献。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编辑,具有善于创新、思维活跃、勇于挑战、乐于接受并运用各种新兴工具等特征,可以快速适应数字化,主动利用网络现代化技术[4]。总体来说,青年编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均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顺应新时代要求学习新技能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青年编辑的专业层次素养较高,但“非科班出身”较多,即编辑相关专业毕业并从事高校编辑工作的人员较少,这就意味着高校青年编辑的编辑专业功底薄弱,实践经验少,缺乏编辑基础知识、出版相关法律常识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另外,入职后的岗前培训体系不完善,无形中拉长了青年编辑融入工作状态的磨合期。不同于老编辑的成长环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和期刊管理部门对编辑的要求更高,编辑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元。编辑工作经验的积累是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技能的掌握和文字功底的历练需要时间的沉淀,作者群的建立和新媒体技能的学习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以外,由于高校学报性质,编辑人员的日常工作采取“编校合一”模式,然而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阅读方式存在较大区别:编辑人员的阅读方式为线性阅读,即以“词、词组或短句”为阅读单元;而校对人员的阅读方式为点式阅读,即以“字、字母或标点”为阅读单元[5]。青年编辑在面对着与现实要求的差距的同时,又不得不与时俱进地学习,如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实属常态。因此青年编辑面临着诸多挑战,职业发展需求和能力提升路径值得重视。

二、新时代青年学术型编辑复合人才能力模型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编辑提出了更加严苛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文字编辑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学术期刊为了应对数字化转型,青年编辑必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树立学习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素养、编辑基本技能、并树立互联网思维,学习掌握数字出版、传播等技术,努力成为学术型编辑复合人才。总的来说,青年编辑应注意以下几项能力的提升。

(一)编辑业务能力

编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编辑岗是需要系统学习的专业技术岗位,编辑人员作为文字工作者,基础工作包括审稿、编辑、校对等。这是很多外行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认知,是编辑必备的传统核心能力,也是一个在任何时代的编辑都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6]。掌握编辑技能对青年编辑尤为重要。陈景云认为,一名高素质编辑一定是对编辑业务精益求精的人,掌握得当的编辑方法且具有过硬的编辑基本功[7]。掌握编辑方法,具备扎实的编辑能力,不仅有利于青年编辑打牢基础,由外行向内行转变,而且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保证期刊的生命力。与图书、报纸相比,高校学术期刊由于自身性质,期刊编辑常常身兼多职,不仅要负责编辑工作,而且要承担编辑部的编务、校对、出版等工作。新时代的学术期刊面临着外界的压力和考验,包括各大转摘、评价指标等对学术期刊的越来越量化、多元的评价。尽管如此,“内容为王”仍是学术期刊的标杆,为了保证内容质量,编辑专业能力仍是所有技能中的重中之重,是编辑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地强化、提升的核心基础能力。

(二)社交能力

具备了编辑专业技能以后,编辑的日常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但是编辑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脚踏实地处理、加工稿件,还要“走出去”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出版商打交道。除此以外在高校,学术期刊面对的作者、专家、读者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层次高、素质高、学术水平高,为了维护好优质的作者、专家资源,学术期刊的青年编辑需要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比如在处理退稿时,对于一些专家比较直接的措辞,如“文章毫无新意,毫无可取之处”“文章应该重写”等,青年编辑应该理解作者收到退稿信的感受,适当加工措辞后再与作者联系,在守住文章底线的前提条件下,体现编辑的善意,做到“退稿不退人”[8]。在高校,审稿专家和作者的身份是存在重合的,审稿专家也可能是潜在的作者,反过来,作者也有可能担任审稿专家[9]。编辑良好的沟通、善意的表达、真诚的态度会给专家、作者留下较好的印象,从而让专家、作者对期刊产生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期刊宣传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增加专家今后继续将自己的稿件或者学生稿件投给期刊的可能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良好的作者关系,把握了作者资源。除此以外,青年编辑通过与优质作者的学术对话,既可以填补青年编辑某一专业领域的短板,又可以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另外,青年编辑通过和同行的交流,了解编辑学理论研究相关的前沿信息和编辑业务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青年编辑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青年编辑具有良好的交际技能,是提升自身专业度、吸纳优质作者资源、为期刊注入新鲜血液、让期刊走出去办刊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

(三)写作和科研能力

学术期刊的编辑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具备精湛的编辑业务能力,具备与专业领域专业学者展开学术交流的能力,还要钻研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是成为学术型编辑复合人才的必备条件[10]。在“专”的基础上,青年编辑还要多接触各个领域的信息,做到既“专”又“博”。编辑在日常工作的审稿、校对、整理加工过程中,都离不开和文字打交道。期刊的编校质量与编辑的文字功底、写作能力密切相关。打好文字功底基础对青年编辑尤为重要,是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学术期刊学术性强,编辑所处理的稿件层次高、专业领域广、思想性强,初入职场的青年编辑专业背景多为非新闻相关专业,在强化编辑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熟悉期刊不同栏目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写作能力是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路径。就编辑日常工作而言,提升写作能力有利于编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和对期刊文章的精准把握。除此以外,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不管是出于提升编辑学科研水平的需要,还是出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需要,都应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训练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文字功底、思考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深入了解,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得到了提升。因此,青年编辑、应该同时握好手中的两支笔:一支是修改稿件的红笔,一支是科研写作的蓝笔。

(四)新媒体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期刊的编辑和传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原本的编辑方式、传播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青年编辑在成为学术型复合编辑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新媒体技能的掌握。媒体融合发展,不只是简单地转换传播载体,由纸质转为自媒体,而是刊物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新媒体背景下的期刊不再是仅通过纸质发行、线下审稿、邮局邮寄等方式运作,而是多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QQ、电子邮箱、在线采编系统等平台,拓宽期刊传播范围,增强期刊与读者、期刊与作者,甚至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交际的渠道和范围。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对编辑部的队伍整合、编辑的新媒体经营理念、互联网思维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目前,很多期刊已经开始运作微信公众号,但多数学术期刊公众号主要是复制粘贴,简单的搬运母刊内容,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实质上并没有起到较好的传播宣传作用,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也并没有显著增强。为了顺应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学术期刊需要掌握新媒体技能,青年编辑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学习数字媒体相关技能与经验,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融通,为提高期刊新媒体整合、新媒体运营献计献策。

三、能力提升路径

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学术期刊要培养学术型的编辑复合人才,需要编辑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努力,就像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11]只有编辑自身、编辑部、高校、编辑培训机构等形成合力,找准差距和需求,才能化需求为编辑职业成长的动力。关于外部平台客观条件上的改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报编辑部应完善编辑人员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可度和进取心;另外,学报编辑部之间可以参考学者讨论常用的“工作坊”模式,建立“编辑工作坊”,将青年编辑集中起来,共同探讨科研、分享工作心得,有助于打开青年编辑的科研思路、获取业务经验参考;其次,高校也应努力完善编辑人员的岗位晋升和职称评定途径,从而增加青年编辑的人员稳定性;最后,编辑培训机构、相关学会等应合理安排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综合考虑实践性和理论性,注重学习内容的针对性,激发青年编辑主动接受培训的意愿,从而有效提升编辑素质。

尽管外部环境客观因素对青年编辑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影响,但是青年编辑自身的内在驱动力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是起决定性的内因。青年编辑应该正确定位,清楚了解自身的需求和差距,不断激励自己为自身职业发展和期刊发展而进步。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一)编辑技能提升

青年编辑应该认识到编辑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技术性工作,在初入职场阶段应该主动学习、勤于实践,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就青年编辑自身而言,应系统地学习《出版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实务》这两本教材,积极准备出版资格考试,以通过考试为契机,打好理论基础。另外,在通过资格考试以后,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每年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充分利用每年72学时的学习时间,及时了解时事政策的同时,熟悉掌握相关编辑规范、与编辑出版有关的国家标准,不断扩充青年编辑的编辑知识库,规范编辑业务,打牢编辑业务技能的基石。除此以外,利用工作余闲查阅编辑出版相关专业的期刊和书籍[12],比如《图书编辑校对使用手册》《编辑必备语词规范手册》等,同时积极参与省级或全国范围内的编辑技能大赛。青年除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编辑技能之外,编辑部的资深前辈、同行都是宝贵资源。老编辑通过“传、帮、带”的模式,为青年编辑答疑解惑,将宝贵的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编辑,帮助青年编辑少走弯路,快读提升[13]。比如青年编辑刚接触稿件时,对于专家审稿意见的内容解读无从下手,对于稿件的取舍犹豫不决,如何判断文章的去处,这需要青年编辑向老编辑请教,将老编辑对稿件取舍标准、文章质量把握的尺度,以及期刊栏目要求等经验传授给青年编辑,从而帮助青年编辑尽快适应审稿工作。

(二)社交能力的提升

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依托于高校学科的建设,重点学科的发展为高校学术期刊的栏目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借助高校平台,青年编辑应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作者,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动态。不仅如此,参加学术会议,有利于青年编辑开拓学术思维,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学科知识储备。同时,出席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也是宣传期刊的重要渠道,青年编辑通过积极地与专家学者组稿约稿,逐渐建立青年编辑的作者群,从而提升组稿约稿、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专业素养。除了参加与期刊栏目相关的学术会议,青年编辑也需要和编辑同行交流,需要“走出去”,主动参加与期刊相关的会议,学习、分享编辑工作经验,开拓科研思路。例如苏浙高校学报研究会、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会议,会议的专业度高、阵容强大,是期刊同行交流互动、分享编辑业务知识和理论研究感悟的宝贵平台。

(三)写作能力的提升

要想成为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和科研工作都需要重视,不管是编辑日常工作还是科研工作都离不开写作,可见写作能力对编辑和科研工作质量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青年编辑要增强行动力,多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多阅读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章,多查阅资料,把握每一次撰写选题报告、返修信、退稿信的实践机会,认真阅读专家学者返回的审稿意见,从中汲取值得借鉴的信息,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青年编辑还应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多查阅相关资料,勤思考编辑学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善于捕捉当下编辑出版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另外,多撰写相关论文或参与调研,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在不影响编辑部正常运行和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青年编辑要把握学习深造机会,充分利用高校平台修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领域知识,为高校学报人才队伍储备添砖加瓦。青年编辑在提高自我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对栏目建设、刊物发展的思考会更深入,对实现期刊与个人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媒体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媒介背景下,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节点,不能再固步自封[14],相反,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媒体的身份。青年编辑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承担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媒体融合发展责任。首先,青年编辑应以期刊传播为目的,充分利用期刊的学术资源,建立QQ群、微信群,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便于建立与读者、作者、专家的密切联系。其次,青年编辑应加强互联网意识,增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敏感度,结合期刊特色和定位,及时把握热点话题,突出文案特色、优化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的框架和内容。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其微信公众号不仅推送每期目录及文章,而且定期刊登投稿注意事项、写作技巧指导、文章转载指导等综合性文章,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多元设计,提高了微信公众号的可读性和专业度,扩大了期刊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值得借鉴。最后,青年编辑应多和同行交流,增强媒体融合发展的期刊运营经验,并且多利用碎片时间,多学习数字出版、媒体整合等方面的知识。在新媒体发展形势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不断学习提升成为青年编辑的主旋律,唯有如此才能推动高校学术期刊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

本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和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学术期刊和青年编辑提出的要求,认识到了青年编辑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青年编辑与现实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更严格的要求,塑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术型编辑复合人才十分必要。青年编辑的编辑业务能力、社交技能、写作科研能力和新媒体技能存在一定内在关联,并且对于青年编辑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除此以外,青年编辑还需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导向。期刊编辑部、高校、期刊培训机构、学会等平台的完善对于青年编辑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青年编辑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编辑工作和科研活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竞争力和专业度,为加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队伍顺应新时代发展做出保证。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专业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