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地区当代音乐创作风格探幽*

2020-01-18李合洲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湖州音乐创作旋律

李合洲

(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国当代音乐以及地方音乐的创作风格百花齐放,但音乐创作是否意味着可以撇开传统音乐文化,开辟一个陌生的音乐文化领域?音乐创作的主旨就是有意在传统与当代之外另辟一条道路?当代某些关于音乐创作的讨论存在多元之说,还是穷尽了作曲技法的思维之举?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作曲家已经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出了答案。从关于当代作曲技术的理论来看,学界大都以音乐创作多元化理论加以解读,而且,似乎很具有说服力且成果斐然。例如,《青藏高原》《天路》这类创作歌曲是藏族风格和通俗歌曲风格的结合,《千年之约》是新疆风格和通俗歌曲风格的结合,它们都可以称作“民通”创作理念;另外,还有“民美”“美通”“古曲风格结合美声”“中国戏曲音乐结合民歌”“说唱艺术的结合”等。从上述解读依据来看,浙江湖州地区最富代表性风格的两首创作歌曲《湖笔颂》和《太湖之州》,用浙江民歌的音调结合当代民歌唱腔和美声唱法,可归类为“民美风格”。然而,这样就可以解释当代湖州音乐创作的主流风格吗?仔细推敲后发现,这并不是对地区音乐文化风格的真正解读,例如对《湖笔颂》和《太湖之州》两首优秀作品的当代创作风格就语焉不详,当然更不能使之从理论上成为湖州音乐创作的理论标杆。

一、本土音乐基本特征

我国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例如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的《阿细跳月》[1]540等,本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但困扰许多音乐创作者的问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本土风格是什么?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达地区,其音乐创作还有本土风格吗?笔者认为,判定音乐作品的本土风格,不能单纯停留在一个不变的时期内加以讨论,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评判。如果说某音乐作品就是某地区的风格,这样的判断是不完善的,必须附加某地区、某时代的,这样才是对作品完整的诠释。就像我们不能直接说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就是中国风格,或者说,湖州琴书就是湖州风格等,这里必须加上是哪个时代的中国风格或湖州风格。因此,从某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本土音乐传统文化风格的形成是具有历史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来看,由于外来音乐的广泛传入,本土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这却被解读为脱离了本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就是如此,由于其曲调是外来的,歌词是中国本土的,其就简单被定义为中西结合。学堂乐歌曲调虽然是外来的,但歌曲记录的事件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其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活生生地发生在中国的那个时代,难道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本土吗?因此,无论是近代记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斗歌曲,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引用外来音乐文化的本土化创作,这些都与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时期具体相联,这些都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音乐事件,当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从这个角度延伸来看湖州地区的音乐创作,无论是历史上的湖州琴书、三敲板(三跳)、湖州民歌以及湖州滩簧艺术、湖剧[2]24-25等,还是当代创作的歌曲《轧蚕花》《湖笔颂》《太湖之州》等,由于今后的传唱,都有可能吸收诸如流行音调元素,成为湖州本土的音乐艺术。因为,这些音乐艺术表达的内容,无外乎包括对人们劳动、爱情、英雄事迹的歌颂,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湖州本土,因此,这些音乐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湖州本土音乐。

二、湖州风格音乐题材特点

陕北黄土高原民歌《芝麻油》经过历史凝练,发展成为《东方红》这样的中国音乐主流风格。这说明我国56个名族的任何一个音乐素材都能成为中国音乐创作的主流风格。例如,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管弦乐《北京喜讯穿边寨》、海南风格的中国舞剧《红色娘子军》、藏族风格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蒙古族风格歌曲《赞歌》等,都在当时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主流风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否浙江湖州地区的音乐风格素材,就限于本土音乐历史上的湖州琴书、三敲板(三跳)、湖州民歌以及湖州滩簧艺术、湖剧等本地音乐类型?湖州以外地区的音乐类型或音乐元素是否也可以纳入?其实,中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似乎都面临着文化基因渐弱甚至衰退的问题,这就使文艺创作者似乎认为本土就是本土,不能有外来因素。于此背景下,认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除了湖州琴书、三敲板(三跳)、湖州民歌以及湖州滩簧艺术、湖剧,还有哪些传统可以作为音乐素材可以纳入当代?毕竟湖州地区不像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因此,其音乐文化吸收外来元素的可能性也小。湖州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央,其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湖州与周边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甚至是安徽广德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彼此的地缘文化交叉是必然的,生活习惯、文化上的品味都很接近。像越剧、苏州弹词、昆剧、黄梅戏,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等周边地区的音乐作品,都是湖州老百姓熟悉且喜欢传唱的。当然,这里要说的是,音乐作品审美性是核心要素,只要题材是表达湖州老百姓所熟知的,是展示当代湖州改革成就的,是展现湖州城人民精神风貌、湖州地域风情和人文景观的,都可以作为当代湖州音乐创作的素材。

三、音乐风格的基因来源于文化约定

风格是一个民族在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只有当地人民熟知和喜欢的音乐风格才能传承下来,从而使之成为这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本土风格,像云南弥渡风格《小河淌水》[3]356民歌。如果把交响乐放到湖州公众中欣赏,大多数观众都会说太高雅了。但是,如果让湖州老百姓去听一场湖剧、越剧,或者听一场湖州地方的民歌、湖州琴书,甚至是苏州弹词等太湖地区周边之类的音乐会,老百姓自然听得懂。因为老百姓熟悉湖州地方本土音乐的旋律音调,老百姓熟知曲子中讲的故事,这就是旋律、故事题材的约定性,文化约定性再加上对曲子的艺术加工,老百姓当然喜欢。相反,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芬兰颂》表现了芬兰人民不屈不挠的坚定性格,具有强烈的芬兰民族风格,但是,如果使之与中国交响诗《红旗颂》在同一场音乐会演出,老百姓肯定更加喜欢《红旗颂》,因为有约定性。首先,《红旗颂》主体核心调性是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五声徵调式,这是中国五声调式上的约定性;其次,《红旗颂》中一开始就使用了中国的logo旋律音调,《国歌》主题乐句,老百姓听得懂。这些都是文化约定性在发挥作用。

歌曲创作中的文化约定性还表现在歌词引发的文化联想上。歌曲是由词曲结合而成的音乐形式,因此,歌词所描述的题材往往是比较具体的。即使不同的曲调,只要有相同的歌词,也具有文化上的约定性,也可以唤起人们对相同文化的关联性联想。例如,毛泽东诗词《娄山关》有两个版本的旋律,一首由郑律成作曲,另一首由田丰作曲,而歌词都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两首作品旋律不同,歌词相同。郑律成的旋律始终表现铿锵有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步伐节奏明显,旋律性格硬朗,棱角分明;田丰的旋律则表现出民族音乐的柔美、圆润,具有强烈的柔中带刚不屈性格。总之,虽然两者旋律差别较大,但都透露了不屈不挠的作品风格,这一点也是歌词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就本文研究范围来看,歌曲《太湖之州》也有两个版本,一个具有民族歌唱风格,一个具有流行歌唱风格,均由作曲家印青创作,而歌词内容却都表现出对现代化湖州的热爱情感。

四、湖州地区当代音乐风格趋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地区或城市,都会有自己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称这种音调为logo(logotype)。这种音调是一种标志性的文化,例如《国歌》主题句、《歌唱祖国》主题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都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音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音乐文化的品味也越来越高。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能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大合唱》发展成为后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里《东方红》音调[4]90-96、交响诗《红旗颂》[5]1中包含了《国歌》的首尾音调,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也是由《歌唱祖国》的主题句变化而来的。例如,对于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很多观众都会却觉得庄严肃穆、磅礴大气,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代表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因为它是对《歌唱祖国》主旋律句的艺术化加工和升级,所以,该音乐既没有失去传统,又从艺术性和时代性角度对传统加以提升,充分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国家形象。可见,伴随时代的变化,原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尤其是代表建国以来的标志性音乐有待在艺术性和时代性上加以完善和提升。这也成为当代地区性音乐的创作指导思想。从湖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来看,当代湖州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城市面貌,还是人文景观都较几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试问改革开放前的旋律或者歌词内容还能准确表达当代湖州人民的幸福生活吗?这种生活品质更高、城市更美好的巨大变化是否需要更贴切和更美的旋律来表现?回答是肯定的。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主流音乐创作是没有流行唱法的。从1984年央视春节晚会第一次引入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开始,这种旋律在年轻人心中得到爆发性释放,从那时开始,中国作曲家充分认识到,必须了解老百姓真正需要怎样的旋律,以及他们的审美标准是怎样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音乐文化也如此。但是,在仔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流行歌曲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当代歌曲创作无论如何都不是跟着港台学的,更不是从欧美来的,而是地地道道地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本土风格音乐。首先,旋律性格方面。像《青藏高原》《天路》这类旋律,原本都是对民族地区的赞美,既带有民族风格,又带有流行风格,旋律比原来纯民族风格更时尚、优美,这难道不是借鉴流行唱法风格对原始素材的提升吗?其次,歌词题材的本土化使旋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我们唱了多少代,无论是旋律或者是歌词,对老百姓来说,都是深入人心的。当代作曲家印青创作的《在灿烂阳光下》,歌曲的A段和再现段中“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虽然和原来的歌词相比发生微小变化,但歌词一出现就把听众带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原始情感中,并且旋律更柔美真挚,更加贴切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领导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和英明的。李杰创作《红旗飘飘》这首歌,虽然旋律是一首纯粹流行风格,但在歌曲B段开始的歌词“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一出现,就会使听众联想到歌曲《歌唱祖国》中的第一句(主题乐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虽然两首歌曲的旋律风格、唱法截然不同,但表达的爱国情感都一脉相承的。《红旗飘飘》这首歌的旋律更富有青春的朝气,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梦想,不乏当代人对祖国的热爱情怀,其显然借鉴了流行创作技法,是对《歌唱祖国》爱国情怀的升级版本。

在上述时代创作大潮中,《湖笔颂》也脱颖而出。《湖笔颂》旋律音域变化不是很大,即多为平稳进行,但既具有江南民歌和越调风格,又带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和诗画江南——湖州的清丽美感和温情语气。歌词表达了湖笔的美名和历史影响,这些都足以使《湖笔颂》更具时代感。《太湖之州》表达了湖州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磅礴大气的城市新形象。就歌曲的创作旋律来看,《太湖之州》的旋律风格比较大众化,也就是说,只要是中国的城市或地区,此旋律都可以使用,具有高度的共通性。但是,歌词说的是湖州,如“太湖之州”指的是太湖南岸的湖州,而其又涵盖了太湖,太湖的浩渺无垠,又暗指当代新湖州建设的磅礴大气,可谓一语双关。加上曲调的完美结合,歌唱起来使人浮想联翩。这充分表明,只要是表现湖州地区的好的歌词内容,即便是具有共通性的旋律曲调也是成功的,也可以成为当代湖州音乐创作的主流手法之一。综上所述,湖州地区当代音乐创作主流的大方向还是比较开放的。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如何,音乐的题材必须是湖州本土的或者关于当代湖州的,必须是老百姓熟悉的和喜爱的;如果是器乐作品,旋律应该以湖州本土素材或者沪宁杭地区的旋律音调为素材;如果是声乐作品,旋律素材既可以是湖州本土的、沪宁杭地区的,也可以是具有共通性旋律的,但不适合采用其他地区的风格素材。

五、湖州当代音乐创作前瞻

湖州地区的音乐创作的航标,始终离不开中国的音乐创作大趋势。从全球和我国的音乐艺术实践看,我们基本上也可以把音乐艺术划分为应用类型的(即现实已经普及的音乐创作手法)和学术类型的(即现实还没有普及、而是专家学者或者在音乐学院研究的创作手法)。后者如近代巴托克的多调性、勋伯格[6]121和韦伯恩的12音技法、赵晓生的太极作曲技法、谭盾的有机音乐等技法。

从湖州地区近几年音乐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湖州本土音乐家在歌曲创作、戏曲音乐创作成绩斐然,学校音乐老师和地方音乐工作者,均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且不乏具有湖州当代风格。在器乐作品创作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其创作数量和质量都不够突出;在已有的声乐作品上,创作技法还不够完善,新技法也没有探索。在器乐作品的创作方面,湖州本土可以挖掘的音乐素材原本十分广泛。之所以形成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在于音乐家协会没有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二是湖州音乐工作者的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利用。湖州虽然是一个地级市,音乐人才的资源有限,但可以发挥地区优势,比如说,重视地方器乐(比如竹乐)和独奏等器乐作品的创作;在合奏等大型器乐作品方面,可以发挥地方地方高校(湖州师范学院)的器乐演奏家优势,开展“随型”编配创作尝试。因为湖州不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专业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电声乐队,但是湖州可以利用现有的演奏家,不管什么器乐,利用各种可能组合形成一个乐队“随型乐队”[7]3,这才是湖州现有的,也是值得重视的音乐发展可能。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由于不需要过多的人力资源,其应该成为湖州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湖州地区的歌曲创作题材多、旋律素材非常广泛,但创作技法还不够全面,有待继续开发。例如,近年流行的“歌中歌”[8]补页码形式,就是直接将湖州最典型的三跳、湖州琴书、湖剧等音调,嫁接到新的创作歌曲中的手法。另外,在学术界研究的近现代创作手法中,中国作曲家也做过大量的尝试。例如,多调性的有王西麟《饮湖上,初晴后雨》[9]42、12音序列的有罗忠镕《涉江采芙蓉》《牵牛花》[10]278-280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得到了作曲技法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就目前国际国内大量的音乐创作看,多调性、12音序列、谭盾的有机音乐等手法,仍停留在学术研讨层面,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普及。也可说,应用型的音乐创作仍然是对传统的发展或者更新,其中调性音乐仍然是主流。因此,针对湖州这样的地区特色,其音乐创作能否突破首要性的审美法则,进入纯风格的、纯功能性等角度进行尝试新技法呢?像蒙古的“呼麦”,虽然艺术审美价值不高,但它是一种特色、典型的民族符号,后来也被植入到其他音乐作品中,从而增加了蒙古族的知名度;陕西省华阴县的“老腔”民间艺术,唱腔粗犷豪放,极具情绪上发泄力和释放性,其被植入西方摇滚式疯狂和自由性格的音乐后,整个作品在情绪释放和观赏性方面都得到提升。与此类推,湖州早期的传统非遗项目“湖州滩簧”能实现纯风格性的技术更新吗?我们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从学术界研究走向舞台,到最后形成音乐创作的共识,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中国音乐创作的大方向是什么,湖州的音乐创作大方向又是怎样的?说到底,文艺作品包括音乐创作的艺术实践,都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都要接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检验。湖州当代音乐创作体现为服务于湖州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接受湖州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检验。湖州地区特有的水生态文化、桑蚕文化、竹文化,湖笔文化、湖州历史名人文化等,可谓题材丰富,这些都可以成为歌曲词创作的好题材。有了好的题材,再加上湖州周边地区如苏州、杭州、上海、无锡、常州等地的音调,湖州地区的当代音乐创作自然可以为湖州地区老百姓接受和喜爱。相信,湖州未来也能出现本土音乐植入外来近似性格音乐的现代作品。

猜你喜欢

湖州音乐创作旋律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7月,盛夏的旋律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