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探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20-01-18张海燕张剑英黄尚峰柯珊清

关键词:人文精神理想信念原理

张海燕,张剑英,黄尚峰,柯珊清

(1.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研究生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人文精神的含义差别甚大。该文中的人文精神特指对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予以关注并在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过程中积极实践的一种精神状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内容涵盖多个层面,以下仅从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和实干担当3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等学校面对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课程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希望学生在掌握理论与理解思想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一)“原理”课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理”课在哲学部分通过4个维度对世界的本原和存在状态进行分析,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且有规律的;认识论点明了认识产生的基础是实践,认识发展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哲学部分的内容从追问世界的本原开始,进一步探讨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对哲学部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原理”课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原理”课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包括两大理论学说,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及其本质进行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原理”课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原理”课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介绍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科学地预测了人类未来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大致描绘。这一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其实现需要无数人付出艰辛的努力。以此为基础可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立志不懈奋斗。

在哲学部分探究了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原和状态后,“原理”课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回答了世界的现状和将来。由此,对于人及世界的追问形成完整的链条,即“世界从哪里来”“世界是什么样的”和“世界到哪里去”。对这三重问题的追问及回答会让人的目光变得高远,胸怀变得宽广,从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世界的当下和将来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索,而这正是“原理”课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原理”课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引导大学生关注意义和价值,关注真、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现状

当今世界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总体积极向上。他们关心时政,热爱生活,与人为善;他们热爱祖国,具有一定的家国情怀;他们勤奋努力,锐意创新。但部分大学生受到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想信念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曾把理想信念比作是精神上的钙,他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2]。这些论述都说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他们更是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然而,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荒废青春和时光,甚至完全忘记了自己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有感于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蕴流失使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且目光短浅[3],理想信念于他们而言不过是空中楼阁。可以想象,这样的群体无法担当民族复兴之大任。

(二)奉献精神不足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乐于奉献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4]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他们信仰坚定,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舍生忘死,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建立与发展的坚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仍然有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如焦裕禄、邓稼先和黄文秀等。然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某些大学生身上却仿佛成为稀缺品。他们在面对国家召唤、集体事务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时候,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如果以这样的觉悟和素质进入社会,不但他们的就业前景堪忧,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会面临许多困难。

(三)担当意识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面对国际与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然而,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些问题时,缺乏刻苦钻研与追求卓越的求真精神;在面对“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时,缺乏勇于承担的主人翁精神和志存高远的求善精神;在面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终极问题时,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反复的追问。一些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贪图享乐和得过且过,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到只争朝夕和精益求精的学子形象,更少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担当精神。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的干扰、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等。只有多领域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原理”课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三、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原理”课教学包含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当作为。

(一)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原理”课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为提升其人文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1.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在哲学部分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唯物论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大学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出发,主动担当作为,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实现人生理想,不能好高骛远。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年轻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拼搏奉献才有可能畅享人生幸福。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分析具体问题,要树立与新时代发展目标相契合的理想,在把握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要重视实践并积极投身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既要重视客观规律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讲解认识论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在知行合一中体会追求真善美的快乐。讲解唯物史观时,通过4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近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以及新中国70年创造的辉煌成就等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原理。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原理”课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理解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明白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创新创造的向往。通过理论讲解,希望学生明白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马克思用40年时间写作《资本论》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理想与奋斗的关系,从恩格斯对马克思事业的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奉献牺牲精神的内涵,通过讲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3.引导学生胸怀远大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是向学生介绍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希望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前途的光明性和道路的曲折性,引导学生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和勇气,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奉献。

(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河北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以下简称原理教研室)在开展“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实践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讲坛强化学生担当意识

在完成哲学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后,原理教研室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创设“哲学与生活”讲坛,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哲学知识和原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哲学思维。在引导学生把哲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还特别安排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同社会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强化他们的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真正领会自身的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走近马克思”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拼搏奉献

了解世纪伟人马克思的光辉事迹无疑会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非常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原理教研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安排了“走近马克思”读书活动。组织同学在指定的相关书目中挑选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把心得体会用读书报告的形式在同学中分享。从效果来看,这种形式对大学生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及革命事迹大有裨益,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认识,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3.“我的未来”讨论会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引导同学思考“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等问题,认真进行人生规划,坚定理想信念。据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我的未来什么样”讨论会,分享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和规划,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主动担当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原理”课教学让学生明白“世界从哪里来、世界是什么样和世界要向哪里去”等根本问题,并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这一重要问题,而这恰是人文素质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理想信念原理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