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傩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0-01-18欧阳枚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傩戏文化

欧阳枚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最初曲艺都是由口头形式创作故事再说唱出来,经过不断传承与革新越发完善、成熟。如今在我国曲艺之中傩戏较为独特,广泛分布在湖南、安徽、贵州等地区。在傩戏中不仅有历史传承而来的传统艺术,还在各个地区吸收很多当地特点,能生动、直接反映出时代变迁。傩戏自身具备诸多历史文化,对研究我国历史、时代革新、音乐发展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作用。但由于傩戏独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传承问题较为关键,如今对傩戏相关研究十分稀少。

一、傩戏形成的历史

辰州傩戏起源于沅陵县七甲坪镇。沅陵县七甲坪镇位于我国湖南省沅陵县东北部,东与桃园相邻,南与五强溪镇、清浪乡交界,北邻张家界,西连大合坪,是怀化、常德、张家界三市接壤地带经济文化重镇,同时也是沅陵四大乡集镇之一。傩戏是在几种传统说唱艺术上形成的,历经漫长研究与实践逐渐发展成熟。沅陵县七甲坪镇人十分热爱歌舞,每逢过年过节喜欢聚在一起组织说唱、舞蹈表演,而且其方言有一定旋律,所有文字基本都具备唱音,很多艺人就将文字尾音拉长,配合鼓板等乐器变成完整曲调。此外,富有人家会在过年过节或重大日子内举办唱戏、说书等活动,当务农闲暇时间也会有戏班子在村落里挨村走场唱戏,平均一个村落可以逗留20余天,因此,辰州傩戏将傩戏曲调中的精华作为基础展开完善。到康熙时期,沅陵县七甲坪镇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都开始出现天翻地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人们经济收益,时代进步也为傩戏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促进所有艺人整体水准提升,在这个时间段,傩戏出现大量新颖曲段与人才,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越发完善。

由于傩戏来自民间艺术,如果深入探索其形成渊源,那么宋代鼓子词、清代鼓词、元代诸宫调都与其有一定关联。在《鼓词宗谱》之中也提到明末清初留说书,由此得知,傩戏形成于清初时期,但在其中说书所指并不是傩戏。指在清初时期喜爱歌舞之人都喜欢《孟姜女》,于是之后一位艺人在演唱清平歌时配上小锣等伴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导致《孟姜女》与之前原曲完全不同,无论是调还是曲都更加动听,因此,被人们称为傩戏腔,这也是傩戏真正具备传承雏形诞生时刻,但此时傩戏还缺少相应伴奏。直至康熙到民国时期之间,傩戏正式步入盛兴阶段[1]。

促使傩戏形成因素较多,主要可以分为:经济、自然环境及重教兴文等。首先,经济因素是因为经济发展促使傩戏更加昌盛,并为傩戏文化打下坚固基础。而且傩戏在发展过程中也朝向域外发展,多数民间艺人跟随经商团队行至关东等地,促使这些文化在域外得以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也在域外学习很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都为日后傩戏创新提供一定灵感与方向。到明朝中期,很多人通过经商发家致富,这些人家为彰显自身文化与传承,都开始越发注重历史文化,按照喜好培养艺术艺人,为傩戏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其次,自然资源十分充足,拥有广阔河流与土地,人们生活较为富裕。且因为与张家界、怀化、常德相邻,在这种较为封闭环境下,导致傩戏逐渐形成专属当地特色、特点的文化与艺术,在形成过程中也不会受到外界任何影响。此外,在生活较为富足情况下,人们十分热爱文化与生活,不会因为生存与衣食浪迹异地,这些因素都促使傩戏形成专属特点与韵味。

二、傩戏特征

(一)傩戏唱腔特征

相较于曲牌体音乐及板腔体音乐,傩戏唱腔更加独特,与其他唱腔形成鲜明对比。一般情况下,傩戏唱腔主要是由多个部分相互组合而成,具体主要包括:开头腔、链接腔、主题腔、熬尾腔等,多种唱腔汇集形成北方特色鼓曲。因为傩戏是集民间歌曲、民歌舞音乐、民间宗教音乐、对唱帮腔、民间戏曲音乐、民间特色器乐等为整体的戏曲音乐,在唱腔与作曲方面具有极为优秀手法,同时在表演时技巧变化也较为精湛。傩戏一般会通过四度旋宫方式在F、C二音中形成多种同音列调式唱腔体系,具体唱腔主要可以分为东路与西路。傩戏唱腔较为复杂且在演奏时较为灵活多变,与其他区域唱腔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在演唱时可以由快板节奏转变为慢板节奏,同时,也可以由慢板节奏转变为快板节奏,这时结合傩戏自身具备上字调与凡字调,就可以充分实现在节奏中转变与变化。在理解傩戏时,可以将其理解为曲牌体向板腔体通过不断变化最终转变为成熟音乐形式,但这种音乐形式属于独立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诸多傩戏艺术家心血结晶、智慧结晶。当傩戏在演奏时,可以将运腔模式通过快慢分离方式进行处理,这时就可以形成较为显著的特征。艺术自身具备较高潜移默化特征,而傩戏也是因这一特征与北京琴书、唐剧、东北大鼓等艺术戏曲之间形成鲜明差别[2]。

(二)傩戏伴奏特征

傩戏演奏板式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种类,分别为:原板、快板、散板、大板。

1.原板

原板主要形式在于一板一眼,通常情况下,原板也可以称作为二性板,这类演奏板式与常见戏曲板式2/4拍相同,会将其用在锁板与叙事演奏中,通过这一板式可以体现出傩戏伴奏速度适中特点。

2.快板

快板又被称作为三性板,在京剧与傩戏中形式属于有板无眼,该板式拍子为1/4拍,同时,因傩戏与京剧所使用快板较为相似,多用于情绪激烈表演环节中,也会用于鼓书演奏中最为关键部分。

3.散板

傩戏散板演奏形式较为特殊,在演奏时属于基础板式与辅助板式,而傩戏基础板式主要会通过紧大慢唱行腔来实现,结构属于有板无眼结构。

4.大板

大板结构属于一板三眼结构,该结构拍子为4/4拍,大板会运用在鼓曲中段叙事位置或鼓书开始位置。目前,傩戏在演奏时会使用师刀作为伴奏,但该乐器伴奏最初并未添加至傩戏中,直至清代傩戏艺人在传统演奏基础上融合师刀,至此以后,小锣、中锣、鼓、师刀、牛角等在傩戏中运用逐渐成熟,最终形成现代傩戏在演奏时主要伴奏乐器。

随着社会发展与民众审美变化,导致现代傩戏已经逐渐失势。2018年11月,傩戏已经被选入湘西地区省级非遗项目中,这一变化不仅表示傩戏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代表傩戏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重要部分。

(三)傩戏鼓词特征

傩戏鼓词内容较为富厚,在其长篇鼓词中,道白与唱词各有所长。其中道白主要表示鼓词叙述阶段、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阶段;而唱词在鼓词内主要作用在于补充道白、烘托、润色与升华书韵等。一般情况下,长篇鼓词内诗、词、歌、赋较为清丽且格调较为雅致,在演奏时可以充分起到锦上添花、破壁飞去作用。傩戏唱词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七字句与十字句,但在演奏时需要根据鼓词内容将唱词结构转变为三字句、六字句、八字句或多字句等形式[3]。

(四)傩戏种类特征

傩戏种类较多,具体主要包括: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地戏、关索戏等。傩堂戏主要是以祭祀活动位置,在演绎过程中具备明显巫术与鬼神崇拜特征,同时也带有浓厚宗教色彩,这也是傩戏中最具民族戏曲雏形的一种;端公戏又被称作为坛戏,以古代巴蜀巫师跳神所用歌舞作为主要表演形式,表演生动活泼、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较为独特,具备浓厚陕南汉中地方特色;地戏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贵州省管辖地区,在古代中主要是用作祛除灾难,使百姓获得安静祥和的生活;关索戏属于汉族戏曲品种之一,一直以来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及周边,在表演时通过边唱边舞形式进行,不仅保留着原始风貌,同时也是傩戏独特的特点。

(五)傩戏调式特征

傩戏具备多种形式、调性灵活多变等特点,其调式主要包括:四大口、四平调、流水、学舌、凄凉调、写状子、昆曲尾子、二黄腔、慢起程等三十余种,这类调式不仅体现出傩戏与其他戏曲之间区别所在,同时也可以作为傩戏文化传承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傩戏的传承与发展

傩戏属于民间艺术,虽然在现代城市中较为少见,但在以湖南与贵州等地区为核心的新农村中,仍然有部分民间艺人与职业艺人在完成对傩戏传承与演出。自2006年,傩戏位列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沅陵县七甲坪镇针对傩戏演出给予扶持与帮助,并为传承艺人下拨资金补贴,使傩戏得以进入后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终于2018年11月,傩戏被正式选入河北、贵州、湖南、安徽等地区省级非遗项目中,这不仅是我国优良文化遗产发展的重大进展,同时,也是实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4]。

康熙年间作为傩戏盛行时期,其演艺会在民间街巷场院、城市茶楼会馆等进行,多数傩戏艺人会将演绎傩戏作为主要工作,闲暇时期会针对傩戏进行创作与联系,并在庙会等热闹市集中演绎,部分艺人也会在闹市各个角落中摆摊说书,在秋收季节、重大节日等,也会在听书人或村落内演出。在未出现传媒时期,听书与看戏则成为民间闲暇时消闲娱乐活动。当某一村落说书时,相邻村落会相互转告,而后通过步行或赶车形式前去听书、看戏。20世纪60年代左右,傩戏发展来到一个全新的转折点,同时因这一时期农村文化活动较为单一,当出现傩戏演出时,村落内各类人群会自发聚集观看演出,这时相关傩戏演出人员也会根据农村情况创作出诸多反映现实情况的短篇曲目。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说书与听书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傩戏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这就导致当演出团队在民间演出时,观众分类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同时因年代与时期较为封建,导致无法将新社会内容编入鼓词中,导致流失大量青年听众与中年听众,造成说书人经济收入拮据,在农忙时期则会以耕种为生,只有当出现有人出资才会进行演出。直至近现代,县文化馆为傩戏成立专业团队,为曲艺队专职表演人员与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诸多帮助。同时因有团队与政府扶持,曲艺队在创作、演出、文化传承、培养优秀傩戏演艺人员等方面,得到良好保障,也为傩戏传承奠定良好基础。在这一保障基础下,也会帮助创作人员进行更好的创作,同时为傩戏事业发展提供诸多帮助。

摊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戏剧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生活。人类为适应环境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方式,民族民间文化也以各种文化形态来体现和存在,主要表现为民族服饰、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文物、民族音乐、民族语言、民族文字等客观存在。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空间,是一个群体历经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该群体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就是这个群体人们心理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宗教观、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爱情观乃至民俗民风、生产技能等。民族民间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认同、情感要求、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成为该民族的独特标识[5]。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傩戏始于民间日常,传统历史与文化格局都促使傩戏形成其独特性。其中鼓词可以展现审美特征、曲目可以展现认知特征、调式可以展现教育特征、演出可以展现娱乐特征,而且傩戏形成过程中,对于社会发展、地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关键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进步速度持续加快,社会大众生活与工作节奏较快,傩戏这种民间曲艺也要随之不断革新,促使傩戏在现代社会能及时积累经验与观念,从而在保障傩戏在现代社会顺利传承同时,发挥出傩戏自身艺术光环。

猜你喜欢

傩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