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杂病论》对《汉语大词典》书证之补益

2020-01-18张雪梅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杂病论大词典

张雪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23001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包括《伤寒论》[1]和《金匮要略》[2]两大部分。《伤寒论》是阐述外感热病的专论,它把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匮要略》专论杂病的治疗,是中医治疗学的源头,它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所以,《伤寒杂病论》在医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该医书要供习医者学习、研究,指导临床实践,口语性强,如出现“不用”“变成”“当月”等大量俗语。王云路先生指出:“口语性的语料最接近民间语言,因而最有语言研究价值。”[3]因此《伤寒杂病论》在语言学上也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汉语大词典》[4](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它“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是我国目前最具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大词典》征引书证虽然是一般的古籍都在引用之列,但对于成书时代较早的古代医学典籍重视不够。我们在研究《伤寒杂病论》语言的过程中发现,《大词典》存在书证迟后问题,《伤寒杂病论》语言材料①文中所用《伤寒杂病论》语言材料不包括《伤寒论》“小序”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可以提前《大词典》书证。兹举数例如下:

产后 4710 页②《大词典》页码,下同。该条:“孕妇分娩以后的一段时间。”首例为唐孙思邈《千金方·中风》:“凡产后角弓反张,及诸风病,不得用。”

按,该词《金匮要略》多见,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又“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宜大承气汤主之。”又“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又“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产后风 4710页该条:“中医指孕妇产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仅举一例为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梁三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太迟。

按,该词《金匮要略》已见,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

半身不遂 301页该条:“病名。半身瘫痪,多由脑内出血所引起。”首例是唐陈子昂《为义兴公陈请终丧第二表》:“半身不遂,手节拘急;行步饮食,须人扶助。”

按,《金匮要略》已见用例,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房室 4218 页该条:“②指房事,性生活。”首举例为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

按,此义《金匮要略》已见,如《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禁忌 4458页该条:“②谓因摄养而避免食用某种食品或药物。”首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气息,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稟,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按,“禁忌”此义《伤寒论》已见,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浆水 3400页该条:“②一种饮料。类似米酒而味酸。又名酸浆。”首例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浆水》〔发明〕引朱震亨曰:“浆水,性凉善走,故解烦渴而化滞物。”

按,《金匮要略》屡见,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伤寒论》也见用例,如《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

怀身 4400页该条:“怀孕。”仅举一例为三国魏左延年《从军行》:“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

按,《金匮要略》已见,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怀娠 4402页该条:“怀孕。”首例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母永嘉徐净光怀娠五月,梦一切仙室中圣皆起行,四面来绕己身。”

按,该词《金匮要略》已见,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海藻 3256 页该条:“亦作‘海薻’。又名海萝,海苔。生于海中的藻类植物。”首例为《初学记》卷二七引晋沈怀远《南越志》:“海藻,一名海苔,或曰海罗,生研石上。”《初学记》为唐代著作,嫌迟。

按,《伤寒论》已见,如《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

月水 3857页该条:“即月经。“首举例为晋张华《博物志》卷二:“〔交州夷民〕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其俗誓不以此药治语人。治之,饮食妇人月水及粪汁,时有差者。”

按,该词《金匮要略》已见,如《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鳖甲 7711 页该条:“①鳖的背壳。可制中药。”首例《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鳖甲。”

按,《金匮要略》已见,如《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灸。”

产妇 4711页该条:“在分娩期或产褥期中的妇女。”首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插梨》:“《吴氏本草》曰:‘……产妇蓐中,及疾病未癒,食梨多者,无不致病。’”

按,《金匮要略》多见,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又“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又“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醉人 5904页该条:“①喝醉酒的人。”首例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按,此义《金匮要略》有用例,如《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疼痛 4855页该条:“①痛。”首例《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嫌迟。

按,此义《伤寒论》多见,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榖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金匮要略》亦见,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又“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橘子 2705 页该条:“橘树的果实。”首例《金史·食货志五》:“泗州场岁供进新茶千胯……橘子八千个。”

按,该词《伤寒论》已见,如《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乾呕 336页该条:“呕而不吐。”首例《法苑珠林》卷五五:“婆罗门闻之,兩拳打头椎胸,乾呕。”《法苑珠林》为唐佛教著作,嫌迟。

按,该词《伤寒论》屡见,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乾呕短气。”又“腹中雷鸣,心下痞鞕满,乾呕心烦不得安。”

浮肿 3263页该条:“虚肿,水肿。”首例为《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嫌迟。

按,该词《金匮要略》多见,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

唾沫 1605 页该条:“唾液。”首例茅盾《小巫》:“姑爷勉强捺住一团火,吐一口唾沫,也就走了。”次例为老舍《二马》。太迟。

按,该词《金匮要略》已有用例,如《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涎沫 3228 页该条:“口水。”首例唐杜甫《黄鱼》诗:“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

按,“涎沫”《金匮要略》屡见,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该词《伤寒论》亦见,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涎唾 3229 页该词:“口水。”仅举一例为《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慕他才色的咽干了涎唾,只是不能胜他,也没人敢启齿求配。”太迟。

按,《金匮要略》已见,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

嘿嘿(mò)1658 页该条:“①不说话,沉默。”首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公子〕见了十娘嘿嘿无言。”太迟。

按,此义《伤寒论》多见,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

“嘿嘿”与“默默”同。“嘿嘿不欲食”即默默不言,不思饮食之义。[5]《金匮要略》作“默默”,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蜷卧 5115页该条:“蜷缩卧倒。”仅举一例为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阿艾蜷卧在干草地铺上。”太迟。

按,该词《伤寒论》已见,如《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猪脂 2764页该条:“猪油。”首例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八。嫌迟。

按,该词《金匮要略》已见,如《杂疗方第二十三》:“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猪膏 2765 页该条:“①猪油。”仅举一例为《三国志·魏志·挹娄传》:“挹娄在夫馀东北千馀里……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按,此义《金匮要略》已见,如《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猪苓 2764页该条:“菌类植物。菌核中医入药,有利水渗湿的功效。”首例清王韬《补尫起废药痼议》。太迟。

按,《金匮要略》多见,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谵语 6696 页该条:“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首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女病,谵语曰:‘且急遣龚慎仪归国,不然,我即死。’”

按,《伤寒论》屡见。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

鞕 7199 页该条:“同‘硬’。坚牢。《玉篇·革部》:‘鞕,坚也。亦作硬。’”首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芥子]其菜食之,味与神州蔓青无别。其根坚鞕,复与蔓青不同。”《南海寄归内法传》为唐佛教著作,嫌迟。

按,该词于《伤寒论》中频繁出现,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又“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又“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又“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又“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

上述书证迟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大词典》编纂者皆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他们大多重视文学文本,而对医学典籍关注不够。另一方面中医古籍专业性强,中医理论不易理解,也影响了辞书编纂者对它的重视。古代医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语言口语化。而新词新义一般总是先流行于民间口语,然后再进入书面语,故在古医籍中往往可以找到一些词语的始见例。如“脚”有“足”义就始见于《内经》。[6]再如“皮”指“人的皮肤”义项下《大词典》始见书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实际上,“人的皮肤”的“皮”在《内经》中早就大量存在并且广泛使用,始见例提前了近2000 年。[7]“得病”表示“生病、患病”义,《大词典》书证为《太平广记》引《灵鬼志》,时代太晚。“得病”此义《伤寒论》多见。[7]202“被絮”“饼子”“空腹”“黄瓜”“空心”“糯米”“月经”“馊饭”“柳 枝”“伏龙肝”“砒霜”等词条,《大词典》书证迟后,葛洪《肘后备急方》语言材料能提前它们的书证。[8]由此可见,古代医书能为大型语文词典编纂提供重要语料。《伤寒杂病论》是中古时期的重要医学典籍,能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提供宝贵语料。故《伤寒杂病论》语言材料,不论是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还是对大型历史语文词典的编纂皆有重要价值。

目前《大词典》正在修订,期望修订者能够重视《伤寒杂病论》等古医籍,充分利用好它们的语料,以提高大型语文词典的质量。

猜你喜欢

伤寒杂病论杂病论大词典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