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语义分析为主的汉语语法国际教学新体系①

2020-01-18邵敬敏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虚词句式语义

邵敬敏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广州510632)

1.衡量语法研究三大基本维度

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具有一种前瞻的战略眼光,那就是至少要掌握三个基本维度:

一是中外互动维度。我们不能不坦率地承认,汉语语法的理论与体系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外来的,主要是建立在印欧语研究基础上的语法理论与框架的深刻影响。第一波是外国传教士的实用性引进,他们为了传教的需要,最早开始了对汉语,包括官话和沿海方言的探讨以及语法框架的构建,并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二波是我们中国人的主动引进,以马建忠与黎锦熙为代表。无论《马氏文通》还是《新著国语文法》,都是在模仿拉丁语法或英语语法基础上,结合汉语的实际构拟而成的。第三波是传统语法理论的引进,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以及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为代表。第四波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借鉴,杰出代表就是赵元任、丁声树、朱德熙等。第五波是1978年以来,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从海外引进了许多新的语法研究理论,以形式语法与功能语法为主,还包括配价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等。

我们的汉语语法研究相当繁荣,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在此同时,我们确确实实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批评。这些批评,不仅来自语言学界,也大量来自兄弟学科,乃至广大的老百姓。这些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是:

(一)有些研究,云里来雾里去,玩新术语,玩新概念,很多东西,甚至于连语言学家也看不懂了,纯属自我陶醉,自我欣赏。

(二)许多研究与教学严重脱节,根本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变成“象牙塔”里的摆设,严重脱离社会和实践。

(三)许多理论听起来“高大上”,但严重脱离汉语事实,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个别严重的甚至于让语言事实去迁就这些“理论”。

可见,我们汉语语法学家一直不断地在进行艰巨的探索,但是其理论框架几乎没有跳出外国理论的束缚。引进是必须的,没有昨天的引进和借鉴,哪有今天的繁荣?这个道理,我想,极大部分的研究者还是不同程度地认可的。每种新理论的介绍,多多少少都会触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推动我们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换一种说法,没有当时的引进,完全依靠我们自己在黑暗中摸索,那将可能走很多弯路。一句话,引进和借鉴是必须的,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我们不完全同意某种理论观点。没有这些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这些研究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理论。

二是古今发展的维度。语言学界的主流看法是:在《马氏文通》以前,汉语一直没有建立起汉语语法学。但是这并非说,汉语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语法研究。实际上,在我们前辈关于文字、音韵、训诂的三大学科中,处处闪烁着语法研究的灵光。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关于虚词的研究。只是这些研究,以前被纳入到训诂范畴或文字范畴,而且对汉语虚词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估计与认定。现在我们的认识深化了,如果说印欧语的语法意义主要依赖于词语内部的形态变化,那么汉语语法意义,主要是依赖于的词语外部的附加虚词(广义虚词)组合,两者异曲同工。其他的,例如汉语的句式、重叠、语序、韵律、框式结构等等,也都具有汉语的特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把虚词研究看作是汉语语法研究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汉语语法的历史很可能要重写。重新认识汉语虚词以及其他语法特点的作用和地位,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三是普遍语法与个性语法的维度。乔姆斯基要探讨全世界所有语言的普遍规律,我们绝不反对,而且非常欣赏。真的总结出来的,那该有多好呀!但是抱歉,我们大部分人掌握最好的是自己的母语,甚至只是自己的方言。我们做方言语法研究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最好做自己的方言,特别是涉及到语法意义,涉及到情态,靠一般的调查完全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这跟记音、辩音、归纳音位完全不同。每个人首先做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或母语方言,因为你最有发言权,这也是对中国人学习或使用最有用的。汉语确实是跟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不同的类型。坦率地说,没有个性语法的研究,哪来的普遍语法?至于说到用普遍语法来指导个性语法研究,我们当然很盼望,真诚地希望看到这一普遍语法早日诞生,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别人去追求对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深入探讨。

2.以语法意义分析为主、形式验证为辅的语法教学新思路

根据我们几十年的现代汉语教学经验,深感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关于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及其作用存在很大的误区,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显然情况不尽如人意,经常被人诟病。为此,我们深感必须摒弃旧有的教学思路,有必要重新寻找新的突破方向。

现有的汉语语法教学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基础上的,适当地继承了传统语法,还或多或少地吸收了部分新的语法理论,例如格语法、功能语法等。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教学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完全无法适应现有的形势,尤其是面对蓬勃发展的汉语国际教学,不能再小修小补了,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我们认为,关键是从以往以形式分析为主的语法教学思路转移到“以语法意义分析为主多元形式验证为辅”的道路上来。换言之,要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用语义语法理论创建汉语语法国际教学新体系。

什么是“语义语法”?这是跟形式语法、功能语法相区别又互补的一种语法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以语义(以下均指语法意义)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并且寻找多元形式验证的一种语法理论。因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不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是什么都不缺,关键是特别重视虚词、句式,以及语序、构式、重叠、韵律等多种语法手段。对语言来说,是语义决定了形式,当然,形式一旦固化,也可以反作用于语义,但是绝对不是形式决定语义,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至于语用是一定的语义和相应的形式组合成某个句法结构以后进入一定语境才获得的。显然,语境只能是外因。辩证法告诉我们,是内因决定外因,只有在内因起到决定作用后,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挥它的作用。根据中国语言学的优秀传统,根据汉语语法的特点,我们认为,语法研究必须以语法意义分析为主,并且必须寻找他的形式验证。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沟通,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说的:“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如果只谈形式不涉及语义的分析其实都是纸上谈兵,自我满足,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应用价值;但是如果语义说得天花乱坠,却无法用形式来证明也只是无稽之谈,不是真正科学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指出:从形式到意义,或者从意义到形式是个双通道,都可以接受。当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词句论与表达论)就是采用的这一思路。对汉语语法研究来讲,显然从意义到形式更为合适。因为汉语语法的形式往往比较隐蔽,比较含蓄,主要不依赖于形态变化,而借助于虚词、句式等其他语法手段。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的语法教学就是要建立起这个双通道,而且重点是以语义分析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再去发掘形式验证。

3.建立以语义分析为纲的汉语语法国际教学应用型新体系

我们以往的汉语语法教学,往往只是满足于分类、命名、定义,然后死记硬背,对汉语的教学和国际学生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们如果要真正认识汉语的特点并且能够实际应用,就必须对以往陈旧的教学思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着眼于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

我们建议打破以形式为纲的旧语法体系(词类、短语、单句、复句四大旧板块),建立立足于汉语语法特点,以语法意义为主多元形式验证为辅,掌握分析方法为核心的教学应用型新体系。

首先是“导论”。简明介绍汉语语法系统整体框架,包括词类、短语、句子三大基础板块。当然这只是个基本知识背景,重点是推出五大新板块:广义虚词、特定句式、语义分析、汉语特色、分析方法。

(一)广义虚词教学。我们要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对汉语虚词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为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由虚词和句式来承载的,汉语虚词的作用相当于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两者异曲同工,都是主要承担语法意义的表达。换言之,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词语外部附加型的,而不是词语内部变化型的。这些虚词,有的可以按照语义范畴(例如:否定、虚拟、递进、因果、期盼、庆幸等)一类一类讲,而重要的虚词则要一个一个讲,例如:了、着、过;才、就、又……。关键是给出使用的条件以及形式鉴定的方法。

(2)建立广义虚词说。我们认为,在典型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含区别词)与典型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之间,存在一个连续统,即王力先生所说的“半实半虚词”,特点是封闭、定位、黏着,包括副词、代词、量词、叹词、拟声词,以及助动词、趋向动词、方位词等。换言之,典型虚词和半实半虚词相加,可称为“广义虚词”。以前我们的语法教学较少认真面对这些准虚词。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广义虚词是非常重要的,是汉语学习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广义虚词”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将给我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二)特定句式教学。句子应该有三大系列:句型、句类、句式。我们发现,句型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基本上照搬英语的句型框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个“鸡肋”。而真正有用的则应该是句式(句类,其实也可看作某种特定句式),汉语一些特定句式往往显示特殊重要的语法意义,是我们学习者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汉语句式最重要的是三类:

(1)语义范畴句式(以语义范畴来命名),例如:被动句、比较句、存现句、预测句、否定句、兼语句、连动句。

(2)特殊标记句式(以特定标记词来命名):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连字句、是字句、有字句、重动句。

(3)情态功能句式(以表达的情态来命名):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

此外,句子运用所涉及的句子的变化,包括移位、插入、精简、扩容、合并、延伸、隐含、省略等,也是非常有趣,应该适当介绍。

(三)语义分析。可以借助于歧义结构的分析切入,这是最有效也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途径。重点在于:(1)语义特征;(2)语义角色;(3)语义指向;(4)语义结构;(5)语义范畴。比如:

A.老张有辆汽车很昂贵。

B.老张有个女儿很宠爱。

C.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

A句和B句语义都很明确,一个指“汽车昂贵”,一个指“老张宠爱”。因为“昂贵”的语义特征是属于“物件”的,而“宠爱”则是属于人所独具的一种心态。而且“老张宠爱儿女”其原因是因为“老张有个女儿”,但是“汽车昂贵”则并非因为“老张有辆汽车”,这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然而C句则可能产生岐解:可能是“老张的女儿很骄傲”,也可能是“因为老张有个女儿”,所以“老张很骄傲”。

显然,这里的分析,必须借助于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结构以及语义角色。如果仅仅做“兼语句式”的分析,指出哪个是主语、宾语、定语、谓语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坦率地说,对学好汉语几乎没有太大帮助。

(四)汉语特色教学。主要是:

(1)词语重叠。比如动词重叠:

A.她每天做做操,散散步,看看书,日子过得也很滋润。

B.你该去理理发了!

显示一种随意、休闲、轻松的态度。实际上体现出说话者对动作“动量”的一种主观性、随意性、模糊性的判断。

形容词重叠:高/高高(的);大方/大大方方(的);红/红彤彤(的);糊涂/糊里糊涂(的)

名词重叠:人人都是英雄汉;家家张灯结彩

量词重叠:个个都是大学生;次次都很出彩

数词重叠:一一指出;他们三三两两出去了

(2)框式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的特色,比如“打你个头”“一笑了之”“女人就是女人”“连小孩子都/也知道”“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这些不是词,不是短语也不是句子,是特殊的“框式结构”,不仅有趣,而且能产,还有特定含义。

(3)词类与句法成分:英语等印欧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关系紧密,属于特型演员,往往一类词对应于一种句法成分。而汉语词类,则属于多面手演员,除了主要或经常做某类句成分之外,也可以客串其他角色。

(4)韵律语法:这方面冯胜利教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不仅涉及词法,更触及句法。

(5)认知解释:要理解很多汉语句法的特点,必须从认知上给予解释。这主要涉及原型范畴、象似性原则、图形与背景。

4.关键是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

讲语法,当然要讲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俗称三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并且会运用到具体的句子分析中去。尤其是对将会从事汉语国际教学的师资来说,更应该牢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语法教学而言,这主要是:词性鉴定法、层次分析法、句式鉴定法、复句划线法、语义框架法、正反验证法、病句纠错法等。不仅要讲解这些方法的前提、步骤、要领,更要给以大量的实战操作,做大量的习题(包括纠错),以巩固学到的方法。必须注意:少讲原则,多讲实例。正反两面入手,对比中显示规则。习题编写必须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国际化。

(一)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A.灭了一盏灯。→把一盏灯灭了。/*灭上了一盏灯。

B.点了一盏灯。→*把一盏灯点了。/点上了一盏灯。

C.倒了一锅饭。→把一锅饭倒了。/*倒得了一锅饭。

D.烧了一锅饭。→*把一锅饭烧了。/烧得了一锅饭。

E.烧了一车炭。→把一车炭烧了。/烧得了一车炭。

其中,A句C句可以变化为“把字句”,却不能添加获得义的补语“上/得”,而B句D句恰恰相反,有趣的是E句却都可以。这样的比较,可以发现,E句实际上是歧义的。凡是表示“消除义”的可以变化为“把字句”,但是不能变化为“V得/上”句。凡是表示“获得义”的可以变换为“V得/上”句,但是不能变化为“把字句”。这种变换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再比如:

F.墙上挂着一张地图。

G.墙上挂了一张地图。

两句意思好像差不多,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需要对比,关键就在于一个“着”,显示的状态的持续;一个“了”不仅仅显示状态的持续,还表示动作完成后转化为持续。这一点显然是前句没有的。我们可以加以证明:前句可以插入副词“一直”,后句则不行。因为“了”表示动作完成,跟“一直”在语义上无法匹配。这就是看词语的同现或者不能同现,背后的道理是语义的一致性原则。

(二)强化课堂练习。突出方法的运用,强调病句的修改。造成病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找出造成病句的原因,不能就事论事。这样从正反两面入手,对比中显示规则并掌握分析方法。

(三)完善课后练习。语法教学,如同数学教学,必须涉及大量有趣的多样化的练习,通过做大量习题,以巩固学到的理论与方法。如果不做习题,那就等于自废武功。

(四)采取新颖的测评手段。即以语言事实为前提,分析为主,测试所掌握的分析方法,这才真正有用处。坚决避免背诵概念、定义和知识点。

没有出色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本文主要是针对汉语国际教学的师资培养,无论是汉语为母语的还是汉语为非母语的,都需要改变旧有的思路。以往的汉语语法国际教学当然不能一概抹杀,但是问题必须正视,只有坚持改革才有出路。学习国外的经验是必需的,但是我们更要以汉语语法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主线,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新思路。

猜你喜欢

虚词句式语义
语言与语义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基本句式走秀场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特殊句式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