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专业“财经德育”内涵及实施路径

2020-01-18珺,汪陈,张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管类财经思政

刘 珺,汪 陈,张 晖

(铜陵学院 金融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1 “财经德育”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一切教育工作都应坚持“德育为先”。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能力水平作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由此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经管类专业一直是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财务、管理、贸易等领域,涉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诸多部门,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支撑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作为国家财经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探讨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及学科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文献综述

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西方国家则在十八世纪开始提“德育”一词。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最早把“根据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德育” (Morlische Erziehung),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论》一书中第一次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使得“德育”一词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传播开来。

课题组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德育教育与财经专业教育结合研究的相关文献。杜建国(1985)专门讨论了财经院校学生的红与专及道德标准,认为财经院校人才培养中,财经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相互融合的关系,财经院校应当以教学为中心,积极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德才兼备、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财经管理类人才;强飚(1997)认为,优质金融人才的培养关系到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应贯彻全面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金融人才德育教育,系统开设思想政治、法律法规、金融职业道德修养等德育课程,改进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从针对性、规范性、全面性等角度出发形成合力,培养素质、能力、道德品质俱高的金融行业人才;杨阳(2011)调查分析了地方财经院校研究生思政教育情况,认为感恩、合作、集体荣誉感等优良传统是高等财经人才道德品质的主要方面,财经高校人才德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特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学风和道德素质;毕玉江(2019)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学科的财经类专业,需要发挥德育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协调育人的作用,通过教师的以身示范及价值引领,充分发掘财经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德育元素,结合丰富的实践教学安排,达到财经德育育人的效果。

1.2 “财经德育”的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支撑至关重要。“财经德育”就是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人才需求,结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德育教育一般规律,在传授财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专业、课程、实践教育体系等领域的德育元素,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结合专业思想教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师德示范等手段,着力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的同向同行。

2 强化经管类专业人才“财经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财经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标签,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仍在不断调整当中,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加之西方“经济理性”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不断渗透,社会上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漠视社会责任的风气盛行。涉世不深的在校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功利化,正向积极的思维品质容易受冲击;此外,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往往急功近利,诚信和契约意识欠缺,在创业实践中甚至罔顾法律底线和公序良俗,行走在违法的边缘。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从来就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和指南。德育教育旨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学生价值观又会通过将来的职业环境和工作实践影响到社会环境。然而,调研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在财经类专业普遍存在。新时代背景下,财经高校应深刻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时代意义,通过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应教育工作应“以德为先”的时代诉求。

2.2 经管学科双重属性及人才培养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经管学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属性。其双重属性使其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相比,天然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即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涵养人文精神。

近年来,经管类专业数量日益增多,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毕业生数量及占比,都呈居高态势。然而,高校德育工作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相比较医学、师范类等学科专业,经管类专业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质锤炼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此外,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质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具有一定价值追求的特征。经管类专业学生在接受财经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市场导向、经济人假设、利益最大化目标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其认知、情感、行为、动机等也往往潜移默化受到专业思想的影响,容易造就功利型人格。部分走向职场的大学生,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不强,折射出高校财经德育教育的缺位。因此,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立足财经教育特殊性,将专业素质要求和财经德育目标结合起来,矫正学生可能存在错位的价值观,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经管人才。

2.3 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人才德育素质要求的现实回应

教育的外在价值体现于服务社会,培养的学生是否为社会所需;教育的内在价值,体现于塑造、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国家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财经人才,更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社会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但相关知识技能的组织运用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工作,有的甚至走上行政领导岗位。从业人员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冲击、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无时不在的利益诱惑,学校德育如不提前介入,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更容易禁不住诱惑被拉下泥潭。为此,推进财经德育工程,强化学生的政治定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也是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综合素质全面要求的现实回应。

3 经管类专业开展“财经德育”的建议

3.1 在专业思想教育中注重正向的价值引导

财经德育目标是指通过财经德育教育和实践所要达到的德育水平,一般包括政治素养、社会责任、道德品格及其他相关素养等方面,其核心在于专业使命感和职业操守,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经管类专业首先要凝练和提取具有本专业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贯穿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教育过程,从而保障财经德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经管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自觉将德育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开展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时,就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引导,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培养“知大爱、懂感恩”、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硬、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在金融学专业思想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及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金融观,强调“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和获取收益,好的金融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①让学生知晓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服务业,应着力为实体经济和公众提供最便利、最有效和最安全的金融服务,满足所有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投资、支付、理财、风险管理等金融需求,以社会效益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样金融业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发展基础,金融的稳健才有根基。学生在这样一种持续的价值引导下,必然能建立起正确的行业观和职业观,对成长为一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金融人才至关重要。

3.2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具有财经特色的德育课程

一直以来财经高校是以传统思政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和形式趋同,缺乏财经特色。人才培养是项系统工程,财经德育也必然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应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教育教学体系。”

传统思政课着力解决世界观、方法论、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问题,主要采用显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而财经德育课程主要解决专业兴趣、专业认同、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问题,可以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建议经管类专业在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具有财经特色的德育课程,如财经职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信用管理等,深化学生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和认同,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伦理观,发挥传统思政课程和财经德育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德育合力。

3.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课程思政及教学方法创新

专业课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核心,而专业知识同样具有价值追求的特征。习近平指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教育部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②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近两年,课程思政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财经德育也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中合理设计德育章节和案例,从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德育素材,同时在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考核与成绩评价等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恪守规则的意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将财经德育“无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越来越普遍的0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渠道更趋广泛和多元,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财经德育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感受性,减少理论堆砌,强化“润物无声”,把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融入专业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开展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并充分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改变专业课本身的属性,不能本末倒置、生搬硬套。应该把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无痕”融入专业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度、培育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同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4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注重专业实践和德育实践的融合

实践教育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认知、养成职业道德及职场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

早在2015年,安徽省就提出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要求把加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综合要求较高,实践教育一直受到财经高校的高度重视。经管类专业在开展实践教育的同时,可结合财经德育的系统要求,充分考虑专业实践与德育实践的结合。

一是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中融入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如金融类专业可组织开展防范“校园贷”公益宣传活动,财税专业可协同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宣传月”系列活动,会计专业可结合顶岗实习强化“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操守等。

二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格健康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社会责任教育作为财经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担当态度。经管类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相应的社会责任学分及学分认定办法,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确保社会责任教育落到实处。

三是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经管类专业实践活动开展可以灵活采取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学科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将价值观引导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及职业素养的形成。

3.5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兼顾德育引导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应通过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③

创业精神本身就蕴含着合作、诚信、执着、创新等内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财经德育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激发创业热情,磨炼创业意志,培育团队精神,锻炼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显著提升。经管类专业尤其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特征,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找准创业路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并最终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3.6 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关注德育成效

针对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需要将德育成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具体建议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等质量评价体系中,应将“价值引领、德育融入”作为评价因素之一;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及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者的匹配度和协同度;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中,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应对授课教师是否将教书育人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课程思政”的开展手段及实施效果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关注其财经德育目标的实现度;针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专业建设示范基地等质量工程集体项目的遴选、立项和验收,也应考虑“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实现”等评价指标。

3.7 在师德师风培育过程中强化德育示范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德育引导等教育环节的实施主体都是专业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言传身教效果,还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产生深远影响。现实的情况是,部分高校教师更加关注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师德锤炼及育人情怀的培育缺乏足够重视,社会上与师德师风相关的负面舆情屡屡出现。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好老师不仅要业务精湛,更要道德品质过硬,拥有为人师表的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一要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在教书育人特别是课程思政方面业绩显著的老师可大力宣传和推广;二是教学管理部门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能力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并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针对师德沦丧的个案实施“零容忍”和一票否决制;三是针对新入职员工要通过岗前培训及后续教育,引导他们及早建立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自觉提升“三全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4 结 语

根据价值体系引导和学科专业特征构建的财经德育体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成效也是检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财经德育的设计和实施也是一个持续改进、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以无缝对接的方式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而不是相互脱节的“两张皮”。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明确财经德育目标,树立财经德育理念,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和认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担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财经人才。

注 释:

① 耶鲁大学罗伯特·希勒:给金融毕业生的演讲2012.6.9.

②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 .

③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5〕207号).

猜你喜欢

经管类财经思政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财经日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财经阅读时代
财经神回复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