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中对医疗器械使用的训练和管理
2020-01-18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天津301500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 (天津 301500)
内容提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器械的性能与类型逐步优化完善,而科室对护理人员应用医疗器械的训练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诊疗水平;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临床护理中对医疗器械使用的训练和管理展开阐述,分析医疗器械使用现状,提出训练与管理对策,希望对医院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医疗器械是指用在人体上的单独或组合成的机械设备等,对疗效提升有积极辅助作用,如操作不当或护理管理不到位,器械应用风险与临床护理不良情况事件率随之加大,直接影响治疗护理结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医疗器械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普及,加强训练制度完善与管理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以确保医疗器械作用优势最大程度发挥。
1.临床护理中医疗器械应用现状
1.1 操作不当
医疗器械是疾病诊疗重要辅助设备,但前提是医护人员的正确使用。大部分医护人员对列入常规训练范畴的简单医疗器械操作相对熟练,但受工作量与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在应用医疗器械通常会简化医疗操作程度。呼吸机等复杂医疗器械在抢救等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医护人员对器械应用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专业技能等要求较高,以确保医疗器械的规范合理运用,提高抢救成功率。当医护人员的器械操作熟练度不足,将无法按照指定医疗程序操作,不仅会缩短医疗器械使用寿命,导致材料试剂变质,甚至会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率与使用风险随之增大。
1.2 管理缺失
大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医疗设备运行无序化,不利于医疗服务治疗的持续改进,无法成为患者的基础保障。管理制度缺失也是医疗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医院未实现权责利一体,出现器械损坏或医疗事故后,医护人员之间责任推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医疗器械在使用中应当加强维护,以减少损耗影响,减少器械应用安全隐患,规避重大问题出现。但大部分医院不仅严重缺乏器械维修人员,同时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过关,对器械新技术原理掌握不足,无法满足先进设备需求。器械维护工作不到位,易出现材料变质与数字提示不准等情况,使用质量随之降低[1]。
2.临床护理中对医疗器械使用的训练和管理对策
2.1 使用医疗器械训练
首先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在职学习是护士掌握繁琐器械实用知识的有效途径,实现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但相比校内学习,在职学习的系统性与具体性相对不足;对此,应当优化护理教学课程设置。护士对于医疗器械知识的掌握,主要随着操作经验的积累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多来源于高资质护士的指导传授,帮助其学习器械操作方法、功能与注意事项等知识内容,多采取边做边讲的传授指导方式,教学程序不规范且教材缺乏,更注重传授实用性的操作知识。对此医院针对于护理人员器械操作知识传授,可以护理组授课的形式展开,主要由护士长组织护士展开学习,以达到在最佳的传帮带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继续职业教育。护士继续职业教育工作,主要由护理学术团体与护理部负责,并以专题讲课等形式展开。护士通过继续职业教育考核后,可获得综合性、专业化的职业发展。医疗器械技术与原理等应用知识,不断随着医疗水平技术水平提升而拓展,护士及时掌握器械应用知识,也成为了继续职业教育的关键任务。专题讲课内容涉及医疗器械故障发现排除、常规维护、应用禁忌症等,由院内外专家负责讲解传授。
同时强化医疗器械应用训练。强化操作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护士操作器械的专业水平与熟练度,尤其是对于复杂且重要的器械应用意义重大。新入科的护士对医疗器械应用知识片面掌握,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正常展开,通过强化训练可帮助其规范并系统掌握医疗器械应用知识技能。对此,护理部应当加强技术训练室的设置,完善教材并优化教学项目,加强专职师资团队建设,确保强化训练成效[2]。
最后完善医疗器械考核制度。加强医疗器械培训力度的同时,为避免护理人员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器械操作规范性,应当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使用考核制度,不定期考核医疗器械知识技能,将考核成绩纳入薪资体系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专业水平。针对于重要医疗器械的使用,可纳入到急救护理技能考核项目中来,如心肺复苏术与输液泵使用等项目,以强化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与责任意识,确保规范操作医疗器械,保障患者安全,降低临床护理与医疗器械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2.2 仪器器械管理对策
首先加强行政管理。成立器械管理部门,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系统性与科学性展开。以实践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涉及实践分析与问题找出、目标定位、计划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阶段,更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医院应积极设置设备科,专门负责医疗器械采购调配、维护等管理工作。设备科围绕质量与技术先进等原则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及时收集器械使用反馈信息,定期展开器械使用分析、监测维护等工作,确保器械性能最大程度发挥。设备科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逐步优化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在临床护理中设备有效运转。
其次加强分类管理。医疗器械类型较多,管理方式也应注重差异化。针对于手术用具与手术衣等常规医疗器械,可施以常规管理方式。针对于重要医疗器械,尤其是植入体内的医疗设备,应当严格管控,确保器械安全性。任何类型的医疗器械在采购前,都应当加强检验,包括外观破损与手续说明齐全性等,加强存储场地的清洁与排序等管理,并要求器械分区放置。严格按照器械存放要求无菌放置,日需求量大的器械,为方便取用应当与其他器械分开放置;复杂医疗器械应当指派专人管理与专用;在使用常规设备时,各个科室可根据需要储备且自行管理[3]。
最后加强器械应用中的管理。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展开临床护理工作时,能够及时发现器械问题;对此,需要掌握基础的器械维护与保养知识技能。简单的厂家培训无法满足日常护理工作要求与管理需求,应当确保医护人员系统掌握器械技能原理,了解基础保养技能,确保使用规范性与安全性。针对于复杂且重要的医疗器械,如腔镜等,应当培养专业的管理与维护人才。尤其是新技术器械,设备科应组织医护人员共同展开研究其技术原理,明确掌握使用方法,带动医院设备更新与管理水平提升。针对于各科室应用的医疗器械,设备科都应当登记在册,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及时申报需采购的设备,尤其日需求量大的医疗器械应当加强申报管理,以满足供应量等需求。科室及时反馈损坏设备,由设备科指派专业人员维修,确保医疗器械正常运行,防止对临床工作展开的影响。
3.总结
医疗器械的发展,对临床护理与管理工作展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但大部分医院对临床护理中护士使用医疗器械知识技能训练与管理相对忽视,导致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停滞不前。为满足现代医疗服务理念要求,带动护理事业专业化发展,应当加强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应用的重视,积极参与到器械管理工作中来,最终确保器械应用训练与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