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现状探究

2020-01-18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医学工程部安徽芜湖24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戊二醛软式内镜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医学工程部 (安徽 芜湖 241000)

内容提要: 大量研究显示,在内镜清洗消毒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工作人员操作不合格等,若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不合格,则会引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医院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

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的进步,使得消化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得以提高,且其应用范围较广。内镜属于精密器械的一种,应用中需要侵入人体腔内,若其未能严格、有效地清洗消毒,则可导致医院感染等疾病的发生[1]。内镜形状以及材料均较为特殊,且结构复杂,这样则增加了其清洗消毒的难度。同时,内镜价格昂贵,需要重复使用,使用率较高,这样也会增加治疗的难度[2]。内镜清洗消毒,一直是医院关注的重点,对于内镜感染控制的相关标准概念,主要是在1980年所制定,此标准的应用,能够对内镜所致感染的发生率控制。我国在2004年制定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应用了十几年,2016年重新制定了最新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可见内镜清洗消毒的重要性。软式内镜是内镜的一种,本研究主要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现状作综述,分析如下。

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问题

1.1 缺乏准入制度

缺乏专职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相关准入制度,清洗消毒软式内镜质量重视程度不足,人力成本及资源限制,专职软式内镜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不同、素质不同,难以统一考核以及培训,对相关工作人员流动的影响较大,这样会对清洗消毒软式内镜的质量控制,造成不良的影响[3]。

1.2 缺乏规范化培训

被污染的软式内镜,实施有效的水洗、刷洗、酶洗等手工清洗后,能够降低生物负荷3~5个对数级,软式内镜的有效清洗,是其消毒质量有效保证的前提[4]。清洗消毒软式内镜的工作,是由专业工作人员所完成,但是其培训方式主要是传帮带模式,即老资质的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对软式内镜以及器械物品清洗过程带教,通过目测的方式判断是否合格,之后即单独上岗,此种培训方式,缺乏标准课程、培养目标以及操作规范,同时缺乏考核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价过程[5]。

1.3 质量监控不合理

以往清洗消毒软式内镜的操作规范中,对于清洗消毒质量控制,仅是通过登记清洗消毒以及抽样检查的方式,来对内镜消毒的相关质量进行控制,监控效果并不理想[6]。

1.3.1 缺乏清洗质量的监控

我国内镜清洗中,主要是采用手工清洗的方式,对于清洗效果评价的相关标准,主要是通过对内镜外表面是否清洁,来对清洗的质量判断[7]。

1.3.2 缺乏效果的实时监控

监控清洗消毒软式内镜的效果,主要是季度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监测,但是抽样监测,存在概率和随机的问题,监测结果存在滞后的情况,难以检出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具体环节,这样则不能分析清洗消毒失败相关原因以及患者存在的风险,难以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8]。

1.3.3 清洗剂问题

多酶清洗剂的应用,可将软式内镜上所黏附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等松解,提高物体表面相关微生物的清洗能力,且可进入管腔的内部,在软式内镜管腔所有表面渗透,并对有机污物分解,使得物体表面生物负荷对数级降低。但是实际工作中,不同污染程度的软式内镜,其多酶液的配比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清洗消毒的过程中,多数会因为成本,而选择低浓度的多酶液对器械清洗,部分医疗部分,难以一用一更换,这样则会使得血液凝固,增加清洗的难度,甚至可导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失败。

1.3.4 消毒剂问题

清洗消毒软式内镜的相关消毒剂质量,会直接对软式内镜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碱性戊二醛(2%)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其消毒的效果较好,价格较低,基本不会对软式内镜的相关组件造成影响,且性能稳定,应用价位广泛,但是其需要较长时间的浸泡,且在浸泡后,需要使用大量水分,将毒性残留去除,避免对机体黏膜造成刺激。戊二醛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飞沫接触工作人员的皮肤和角膜,则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因此,应对强力排气的设施安装,嘱咐内镜消毒人员,做好防护措施,且戊二酸排放液也需要中和后排放,而我国并无此方面的明确规定[9]。

2.软式内镜二次污染问题

内镜检查的发生率在不断的升高,使得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升高,高频率使用内镜,若非专业人员清洗消毒处理,则可能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主要原因为:a:清洗消毒后,受到冲洗水的污染,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数超标的情况;b:清洗消毒后,随意摆放软式内镜,引发二次污染的发生;c:清洗设备隐蔽管道,缺乏消毒程度,导致内镜消毒失败;d:缺乏对消毒内镜的保护措施,导致软式内镜在使用前,出现被污染的情况。

3.储存内镜问题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规定每天在诊疗工作前,应再次对软式内镜消毒处理,但是对内镜储存房间湿度、温度,无明确的要求。对软式内镜实施多次消毒,虽然能够保证消毒的效果,但是时间、人力、经济成本较大,不仅会对工作人员的机体健康造成损害,且会损害软式内镜[10]。

4.处理措施

4.1 强化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清洗消毒软式内镜质量控制中心认证体系建立,并对培训的内容规范,设置考核的标准,组织相关专家,不定时进行工作人员认证情况的督导,并对持证上岗制度规范[11]。

4.2 建立实时监控体系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是通过化学、物理方法,来将器械上的微生物、无机物、有机物等去除,彻底、有效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能够对院内感染的发生预防和控制[12]。被污染的软式内镜,经过手工清洗后,能够有效降低内镜的生物负荷对数级,但是对于清洗合格的标准,尚未统一,医学可通过ATP生物荧光法、潜血试验、细菌培养计数法、带光源放大镜等,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进行实施监控,其中ATP生物荧光法的应用,具有更加快捷方便的特点,可推广应用[13]。

4.3 清洗工作站加装追溯系统

在清洗工作站中,使用追溯系统,能够实现全流程可以溯源。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程序、清洗装载要求、湿热消毒、清洗等操作指引以及相应的质量要求。将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系统中自动录入,以备查询和追溯。软式内镜清洗的过程中,系统对清洗的要点提示,使得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清洗的程序,以此达到质量的要求。

4.4 控制软式内镜储存的时间

常规情况下认为,软式内镜在清洗消毒后,储存时间若在14d内,则在使用前,不需要再次进行消毒干预,在合理的条件下储存即可,这样能够减少戊二醛溶液的消毒过程,节约时间成本,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且可减少消毒液对软式内镜的损伤程度,提高软式内镜的使用寿命,同时,可降低消毒液对空气的污染以及工作人员的损害程度[14]。控制软式内镜消毒次数,可减少戊二醛消毒槽的相关开盖次数,确保戊二醛的有效浓度,将戊二醛的应用时间延长,降低成本。

5.小结

软式内镜在临床疾病、检查中应用,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视野,对患者的病灶情况准确的了解。但软式内镜在诊治中应用,属于侵入性操作,若其清洗消毒质量不合格,则易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不仅会对患者疾病的康复造成影响,还会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分析,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可提高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提高对软式内镜使用的安全性保证,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戊二醛软式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心脏瓣膜假体中戊二醛残留量
运动飞扬,逐梦童年
——石家庄市保利启新小学软式棒垒球侧记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开口稳定性试验研究
戊二醛消毒剂对猪场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影响
我国软式网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中软式排球的开展现状与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