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下局部联合常规抗结核用药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研究
2020-01-18鞍山市千山医院辽宁鞍山114000
鞍山市千山医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局部联合常规抗结核用药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方法:将96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用药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气管镜下局部联合常规抗结核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组IgA、IgM、IgG)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的比例)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咳嗽、咳痰、气促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IgM、IgG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的比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为72.9%,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对提升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并能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气管支气管结核指的是发生于气管、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结核病,常继发于肺结核。虽然目前我国尚无针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我国作为肺结核高发国家,每年出现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也不在少数[1]。气管支气管结核的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加之耐药问题日益严峻,导致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治疗更为棘手。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气管镜下局部联合常规抗结核用药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9年4月96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肺部其他疾病;②伴有严重肝肾疾病、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及免疫疾病;③痰抗酸杆菌阳性,但气道腔内无明显异常;④近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免疫抑制剂。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22~61岁,平均(36.13±9.04)岁,溃疡坏死型21例,肉芽增殖型19例,瘢痕狭窄型8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4~60岁,平均(38.94±9.42)岁,溃疡坏死型17例,肉芽增殖型20例,瘢痕狭窄型1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2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10HRE抗结核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支气管镜下局部喷洒或注射异烟肼300mg,1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对主要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包括:咳嗽:无咳嗽为0分;轻度、间断性咳嗽为1分;中度咳嗽为2分;重度咳嗽,影响睡眠与生活为3分。咳痰:无痰为0分;昼夜痰量<5mL为1分;昼夜痰量6~20mL为2分;昼夜痰量>30mL为3分。气促:无气促为0分;仅在快行时有气促为1分;以平常速度步行即会出现气促为2分;因气促不得不停止行走为3分;即使轻微活动也会出现气促为4分[2]。治疗前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组IgA、IgM、IgG)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的比例)水平。
1.4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支气管镜下示活动结核病灶吸收,管腔无狭窄,痰结核菌涂片阴性,胸片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支气管镜下示活动结核病灶有所吸收,管腔轻度狭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3]。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咳嗽(2.14±0.75)分,咳痰(2.38±0.64)分,气促(3.04±0.57)分;治疗后咳嗽(0.84±0.13)分,咳痰(0.92±0.15)分,气促(1.52±0.66)分。对照组治疗前咳嗽(2.27±0.95)分,咳痰(2.35±0.61)分,气促(3.01±0.63)分;治疗后咳嗽(1.82±0.26)分,咳痰(1.77±0.42)分,气促(2.14±0.52)分。研究组咳嗽、咳痰、气促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IgA为(1.49±0.83)g/L,IgM为(1.10±0.57)g/L,IgG为(6.58±2.35)g/L,CD3+T细胞比例为(60.63±9.15)%,CD4+T细胞比例为(38.79±6.58)%,CD4+/CD8+为(1.17±0.55);治疗后IgA为(1.53±0.64)g/L,IgM为(1.13±0.64)g/L,IgG为(7.35±2.14)g/L,CD3+T细胞比例为(69.53±8.64)%,CD4+T细胞比例为(49.81±7.22)%,CD4+/CD8+为(1.70±0.63)。对照组治疗前IgA为(1.47±0.77)g/L,IgM为(1.11±0.62)g/L,IgG为(6.56±2.49)g/L,CD3+T细胞比例为(60.14±7.63)%,CD4+T细胞比例为(39.08±9.51)%,CD4+/CD8+为(1.16±0.68);治疗后IgA为(1.49±0.73)g/L,IgM为(1.11±0.58)g/L,IgG为(6.89±2.30)g/L,CD3+T细胞比例为(64.83±7.67)%,CD4+T细胞比例为(44.91±8.09)%,CD4+/CD8+为(1.36±0.58)。两组IgA、IgM、IgG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的比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有25例(52.1%),有效有18例(37.5%),无效有5例(10.4%),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显效有14例(29.2%),有效有21例(43.8%),无效有13例(27.1%),有效率为72.9%。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气管支气管结核系肺结核的特殊类型,常规治疗方法是采取四联抗结核全身化疗6个月或以上,但效果不一,全身化疗药物不易渗入支气管等局部组织。对于气管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技术不仅能够完成病原学与病理检查,还能实现局部的治疗。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可使药物直接到达病灶,从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发挥更显著的杀菌作用。研究表明,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可促进气管支气管结核痰菌转阴,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咳嗽、咳痰、气促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研究表明,CD4+T细胞可通过介导效应细胞活化及诱导其他免疫细胞趋附于病灶,从而引起宿主免疫反应改变,抑制性T淋巴细胞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免疫力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的比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两组IgA、IgM、IgG改善无明显差异,可能是机体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免疫应答作用,所以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改变轻微。
综上所述,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对提升气管支气管结核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并能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