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个维度

2020-01-18李忠鹏

黑河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文化

李忠鹏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持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课题,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宣言,在实现现代化方面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由此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为开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之后的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改革开放,以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为新时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更加强调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驱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项事业得以长足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启、强力推动、创新引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儒家文化认为执政者或者当政者首先要行正大光明之道,唯有自身立身正、为政正,才能聚人心、合众力,开拓施政新局面,实现仁政,达到良政善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最可靠的政治保障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下决心全面从严治党、整顿吏治、重拳反腐,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使党、政府、军队、国家、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政通人和,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民心所向、人心向背,试出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进程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治理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敢于不断自我革新,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二、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根本区别,中国逐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过程,完全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奴隶贸易、倾销产品来推动现代化的路径。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看,中国是人类社会中第一个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历史上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推进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是和平。近年来中国推动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产生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也需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加速自身的发展。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初步现代化的推进起到十分重要的援助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日本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通过引进国外资本、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也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承“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尊重他国及其人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制度。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变成惠及沿线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大战略,中国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携起手来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来指导自身的行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4],努力消除“治理赤字”,为全球治理实现善治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方案、做出了中国贡献,使全球治理历程带有中国印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倡导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发展,倡导公平正义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稳定发展,促进开放均衡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同时,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共同应对消除贫困、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在这些方面,中国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全球公共产品[5],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积极提供“和平”“发展”“绿色”等全球公共产品,努力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生态赤字”。

三、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支撑——坚定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是众多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文明中断或者消失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之大家庭,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对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和协调各类社会关系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及未来中国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整个社会将会处于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将会成为常态,这时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有效地调节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类关系,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对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化自觉,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7]近年来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持续增强,国际上认同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国家越来越多;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就在于中华文化中和合共生、民本主义、和平发展等理念是真正的最普世的价值观。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曾断言:人类文明的出路,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复兴。

另一方面,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模式也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案,每个国家和民族均可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现代化。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发展道路进行选择时身处的大背景就是本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理念,只有与此相契合的发展道路,才适合这个国家和民族,才符合人民普遍的价值观念与心理认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渗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和灵魂,在这样深厚、辉煌、先进的文化基础上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据此选择了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优势和比较优势。

四、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可以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可以进一步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福祉的迅速增加。改革开放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是推进现代化的最强大助推器,这一点已经为四十年来的改革实践和辉煌成就所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强大动力’”[8],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改革开放的战略性地位、重要性作用要始终从决定当前及未来中国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9]因此,在新时代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对于通过改革来推进推进国家现代化有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这一点,并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的目标方面,定出了时间表。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一次集中研究了这一重大问题,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部署。这些表明党通过坚持和巩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改革创新具体制度及体制机制以构建起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通过使好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并切实执行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11]

五、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作为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的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并在新时代将其上升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高度,将其作为从事和领导一切工作的核心,将推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最大限度增进人民福祉上,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认为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出台并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和政策供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完善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新增就业岗位以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了过去存在的很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痛点问题,持续改善了民生,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和利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使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的减贫事业是中国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大事件。贫困是对人的基本尊严、基本权利的最大践踏,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最强烈的减贫意愿、下了最大的减贫决心、使用了最大的减贫力量。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脱贫政策,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完成,着力解决中国现存的贫困问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八千多万人,取得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并且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创造性地实施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干部扶贫、开发式扶贫、电商扶贫、绿色减贫、协作扶贫、对口支援等,通过多管齐下,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12]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将人民同不同意、赞不赞成、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这些庄严的承诺、严格的标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的核心目标要求我们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进人民福祉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文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谁远谁近?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