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课堂,打造高职内涵建设高地
2020-01-18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湖南岳阳 414000)
自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职业教育就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双高计划”、“1+X 证书”制度、“三教”改革,一系列的改革与措施,促使职业教育进入“大变革”时代。但是无论怎样改革,内涵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抓手,教学质量始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具体而微的课堂层面,直接触及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才真正接地气。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但是,现在的高职课堂,“水课”频出,“金课”少见,只有打造优质高效课堂,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出成效。
一 优质高效课堂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必须先育德,成才必须先成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充斥着“技能至上”的观点,把职业教育等同职业培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这种做法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教育”二字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以育人为本,技能再高,德行不佳,也只能是“行走的机器”。职业教育不但要教技能,更要育人向上向善。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的“德”,是大德、公德、私德的总称。何谓大德?大德就是个体对于国家、民族的情感。[3]教育学生明大德,就是教育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大德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应成为青年学子的奋斗坐标。
何为公德?公德是个体对于国家、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教育学生守公德,就是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关系,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公德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仁爱共济的善行,是立己达人豁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德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青年学子的美好追求。
何为私德?私德是指个人品德。教育学生严私德,就是教育学生加强品性修养,明辨是非,奋发向上,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私德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意,是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是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私德内涵的严肃界定,也应成为青年学子的自觉行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由此可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做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经师”,还要做引领学生价值观的“人师”。首先,要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其次,要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让学生在无声中接受灵魂的洗礼。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的品质。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追求卓越的品质。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突出平等、博爱思想,引导学生养成敬业专业的品质。思政教育对接岗位,连接职场,就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 优质高效课堂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内容,再写成教案讲给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聆听、理解、记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层次的认知。传统课堂就是低层次的认知,填鸭式课堂就是低阶课堂。根据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学习的金字塔理论”,“听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而主动讨论,两周后还能记住50%的知识。由此可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部颁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性、共享性、个性化教学形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怀特海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相对于知识来说,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所以,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就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授而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利用学习资料主动构建的。根据这个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并不只是简单改变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多设计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参与那么简单,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建立新型“教”与“学”的关系。
第一,“先学后教”。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先学后教”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探究知识。“先学”又分课前自学和课中对学、群学。课前学生通过导学案或教师线上推送学习资源,预习新知,自学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课中,学生对预习阶段没有弄清楚的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探究,利用集体的智慧突破重、难点。在整个“先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和课前资料的推送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学生课中讨论遇到困难时,也需要教师及时点拨。
第二,“以学定教”。首先,教师要做好详细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进行分析,这些信息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起点的确定提供理性参考。学情分析不能简单、抽象,也不能凭教师主观经验想象,而应该通过问卷调查、课前测试等形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其次,教学内容选择要“以学定教”。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存在模糊认识,哪些知识学生没弄明白,再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精讲学生似懂非懂的知识,重点讲解学生不明白的知识。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体现“以学定教”。任何班级都有优等生、潜能生,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两者的接受水平肯定有差异,这是“以教定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矛盾在“以学定教”中却能很好化解。优等生自学能力强,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代替教师作用,用教授他人的方法来学习,这种主动学习的方法,知识点留存率高达90%。对于被帮助的同学而言,讨论者是同辈群体,平等交流会激发学习热情,在争论、辩论中激发思维,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学,也参与了教,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法适时调整教法,将讲堂变成学堂,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第三,“以学评教”。传统课堂往往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课堂的优劣,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教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在其评价之列,这显然违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优质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评教”,以教导所引起和促成的学习行为的表现、状态,来评价教师教导的效果和质量。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5]“以学评教”应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会学、学会,从而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 优质高效课堂要做好全方位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梅里尔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说:“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名师贲友林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要用一生去修炼的基本功。”周光礼教授认为:“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是大学教师乃至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6]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分析教学问题与需求、确定教学任务与目标、制定教学方法与步骤等能力。
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都要精心设计。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前,首先,要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教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设计教学目标时,主动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熟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要与课程标准一致。再次,教学目标设计要“以生为本”,即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摒弃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从学生视角去考量目标设计,看它是否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做到“具体”“可操作”“易评价”。如有老师将《春江花月夜》的知识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及诗文大意;(2)理解诗中的核心意象;(3)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等。这些目标缺乏针对性,可以成为任何一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建议改成:(1)理解“可怜”“徘徊”“摇”“满”等重点字词的含义及诗文大意;(2)理解诗中“月”这一核心意象;(3)掌握诗歌情、景、理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等。修改后的目标非常具体,既易于操作又可测量。
第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再由课程体系决定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再从教学内容中选出重难点。[8]很多教师以为把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讲了就突出了重难点。其实,知识点都讲了就等于都没讲,学生容易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而且照本宣科地讲解重、难点,无论教师讲得多精彩,实质上还是低阶性、陈旧性、缺乏挑战度的“水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将新概念、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变化。重难点设计还应该合理提升挑战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让课堂成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如“茶文化内涵”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茶文化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内涵,难点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茶来品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设计是对知识层面的探究,难点设计是对实践层面的总结,重难点结合就是知行合一,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学中思、学中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手段,还包括学生学的方式和手段。所以,教师不但要设计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学生的学法,并且以学法定教法。教学方法有很多,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李秉德把中小学教学方法分成了五类,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我国另一位教育学家黄甫全把中小学教学方法分成三类,即原理性教学方法、技术性教学方法、操作性教学方法。高职院校除了使用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外,常用教学方法还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情境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要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都是有效的方法。
第四,教学语言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两位中外的著名教育家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语言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师是吃开口饭的,要当一个好教师,必须提高语言艺术。首先,语言要准确。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的、错误的信息。教师不能生造词语,不能说病句,不能读错别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经得起推敲。其次,语言要规范。教师要带头遵守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典范。再次,语言要生动。风趣生动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性,能把抽象变得具体,把枯燥变得生动,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如导入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上课,可以这样导入:“亲,欢迎来学院深造哦。亲,上我的课你不要有负担哦,只要不缺课,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好好完成作业,考试棒棒的,你的成绩我包邮哦。不对,是‘包优’哦!”淘宝体式的导入一下子就让学生找到了电商的感觉,激发起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课堂每个环节的语言要精心设计,连课题都不能例外。比如用“女孩的心事你别猜”做课题,就比“杜丽娘性格分析”这个课题有吸引力得多,用“此情有计可消除”做课题,就比“如何调剂情绪”这个课题优美得多。
四 优质高效课堂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职业教育形态,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与应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改变了人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9]第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数倍甚至数百倍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材料,实现高效课堂的资源共享。第二,利用直播课堂、手机课堂、微课、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处可见,还可在聊天区实时互动交流,将传统单一面授课堂,向高效的全方位课堂转化。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在线课程平台,创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升华”的学习模式,将知识翻转到课前线上学习,课中主要是线下展示和讨论,课后是线上线下的巩固升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互动,形成线下导学、线上自学的教学新模式,有效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互动性。[10]第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及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
五 优质高效课堂要做好教学反思与诊改
为了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教育部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客观细致的记录、归纳、梳理、总结,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查找问题根源并寻求解决方法,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自我反思,并针对不足加以改进的一种行为。[11]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改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第一,做好课前诊断,改进教学设计。通过对学生课前线上学习情况、课前测试的得失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难点、重点,调整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第二,做好教学过程的诊断,改进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提问是否有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否频繁,根据诊断结果,适时改进,提高学生上课的抬头率、活跃度,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掌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做好课后教学诊断与反思,改进下一轮教学。对学生课后任务的完成度,课后拓展难度进行数据分析,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从问题入手,通过剖析与反思,进行诊断与改进,为提高下一个教学周期的质量提供依据,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
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带来的不仅是高职教育量的增长,还带来了生源结构的改变,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注册入学,更加考验学校的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坚持内涵发展,回归初心,决战课堂,才能加快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才能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