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对我国工程师伦理培养的启示
2020-01-18曾永卫
曾永卫,易 兵
(湖南工程学院a.党政办公室,b.生态纺织材料及染整新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 411104)
工程是改造自然从而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种实践活动,在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时,必定要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怎样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规范工程实践,处理上述关系,这是工程伦理应涵盖规范的主要内容。工程伦理即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之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1]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和伦理教育的结合,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工科学生尤其是卓越工程师的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需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以伦理道德的角度与原则来对待工程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行为能力。
一 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及主要特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工程伦理教育以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学科独立的重要标志,最先出现于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之后,在德、法、英、日、澳、加等西方发达国家,工科院校也争相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二十世纪的中后期,以工程师职业伦理教育作为起始,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由内部伦理拓展至社会责任教育,发展逐步建制化。[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提出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须涵盖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其制订的《工程标准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要求,工程专业须证明他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对职业和伦理责任的理解能力,接受在全球与社会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需的广泛的教育,以及具备的解决当代问题的知识”。自1996 年以来,美国注册工程师的“工程基础”考试,就涵括了工程伦理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不只是在工程教育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工程伦理教育的地位在体制上给予重要保证。德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研究与模仿美国的做法,不断丰富与完善本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西方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美、德、日等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在整个世界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当中具有各自的先进性与代表性,亦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一)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形成的基础是美国的多元文化。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同的文化碰撞要以一致的价值评价标准来作为教育的基础,因而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特别重视一般伦理精神和品质方面的培养,而且对详细的操作标准做出规定。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需要达到四个结果:第一,提高学生对工程问题的伦理敏感性;第二,使学生熟知在工程活动之中所需要遵守的伦理行为准则;第三,增强学生抵抗短期利益的诱惑与来自外界的压力等困扰因素时能做出合乎伦理判断,并且拥有应用于工作之中的意志力;第四,提升学生面临复杂问题可以做出合理伦理判断的能力。
在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历史并不长,可是其发展速度迅速、影响深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理工科院校基本都开设专门的伦理学课程,其中,工程伦理教育课程达到1100 多种。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作出规定,所有需通过认证的工程教育专业,其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含有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从而极大地促进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自1994 年以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与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联合发表了关于工程伦理教育改革的报告,并且积极地提出工程师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号召社会以及高等院校都采取行之有效的相应教育对策。1996 年,美国的工程师“工程基础”课程考试,第一次把工程伦理的内容列入考试大纲,从此,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迈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方面,美国采用的是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的模式。一方面,将工程伦理内容加入专业基础课与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另一方面,把伦理问题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设计环节等课程实践教学中。在教育方式上,以案例教育为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以互动教学为主,围绕实际工程实践中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展开教学和研究。教育方法上,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情景体验教学三者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实践能力,把工程伦理教育很好地渗入工程活动中,将工程伦理教育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二)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
严谨、理性是德国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基因,具体表现在工程领域,是对工程质量、技术以及工程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也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得到表征,从伦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显示出更全面、更细致的特征。美国比较关注工程伦理实践教育,着力构建一般工程伦理精神,而德国工程伦理教育更注重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学者陆续建立了相关的专门研究机构,以技术规范和评估为重点,从职业角度出发,研究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学以及技术伦理评估体系,由偏重理论转为重视解决问题为目标,从更深层的教育探索工程伦理发展的本质,并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依据,社会注重普及工程师的继续教育。技术教育与技术伦理教育的进步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以及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显著特色。
在此发展过程中,德国工程师协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主要为工程师提供教育、咨询等服务。德国工程师协会推进型的社会继续教育模式,是其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突出特征。譬如,1970 年至1980年,德国工程师协会制定了技术评估相关的政策方针,其中涵盖技术与经济的效用、安全、健康、社会公众福祉、生态环境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内容。1991年,政府将这些内容纳入工程师的职业活动准则,在德国推广。德国工程师协会2002 年颁布的《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为工程人员提供了基本伦理准则,并推进伦理委员会的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在认证制度、注册制度以及伦理学科与伦理章程等方面更趋成熟。[3]
(三)日本的工程伦理教育
日本的工程伦理教育最开始是借鉴了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习美国相对先进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1999 年前,日本并无本国的工程伦理以及教育体系,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借鉴美国教育模式以及美国的工程伦理学教材。由于具体文化差异,因而日本标准和美国标准不同,日本的工程伦理教育实践与美国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多差异。经过发展,日本逐渐形成自己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由于团队精神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主流,因而日本没有将普遍的道德教育作为伦理教育的基础。并且不同于美国注重个人与自由的价值导向,日本更偏重于群体价值。日本工程伦理教育注重对企业的忠诚,不太注重对职业与行业的归属感,而是以实践伦理教育作为主体,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伦理、环境伦理等。
在实施具体的工程伦理教育环节上,日本有自身的创新与特色。譬如课程设置,最具特色的是东京工业大学,不仅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而且贯通整个大学的教育,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还专门设立社会工程系,从事工程与社会方面的伦理问题研究。京都大学的人才培养将学科进行大融合,例如设立了人与环境学院,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阶段都重视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二 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正确定位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比欧美工程教育起步晚。近年以来,尽管我国逐渐重视工程伦理教育,部分工科大学亦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但是关于学生伦理责任素质的规定在高等教育政策中没有明确。即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们具有怎样的伦理素质,在教育法规上仍未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计划、内容设置与教材选择缺少标准,从而各自为政,因而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实际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带给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就是恰当地定位好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与作用,不仅要有总体目标,还要有核心目标和具体目标。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总目标旨在致力于使学生具备工程师共同的道德责任,且给他们提供工具,让他们可以自主思考道德问题。其核心目标是要培育工程师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意识与能力,就是具备对于道德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处理工程伦理方面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我国在设定工程伦理教育目标时,也要恰当地定位,要务实,能实现,重点亦能突出,具有针对性,推动工程伦理教育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当下,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多数高校只是在工程专业教育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我国当前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缺少工程伦理教育理论的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美国模式的优点是:注重情景创设,将工程伦理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过程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掌握工程伦理相关的原则与规范,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工程案例的能力。然而,美国的工程伦理案例大多是根据美国工程师协会制定的伦理准则,探析它在实际情境下怎样应用。我们则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原则,结合我国的文化与实际国情,批判性吸收美国的工程伦理案例。
(三)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内容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曾由于长期缺少制度上的激励与支持,因而不容易在大范围取得认同与进展。而国外的工程教育一般将工程伦理教育加入专业认证的评价标准,强调工程伦理的重要性,这从体制上有力地推动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如: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FEANI)提出,欧洲工程师必须具有16项业务能力,其中第一项便是“懂得工程专业,了解注册工程师对其同行、顾客、雇主、社区与环境应负的责任”。德国ASIIN 的认证标准指出“必须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有机会具备必要的核心资质”。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提出了具体的认证标准,要求其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对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深刻理解能力”,并“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对获得认证的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出要求,要“理解工程师的责任”。欧美等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以制度推动工程伦理教育。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工程伦理纳入工程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构成。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工程伦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工程师。可喜的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 年修订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了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规范需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能理解、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履行责任”[4]。这对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我国发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晚,工程伦理教育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也缺乏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标准。在教材上,国内自主编著的工程伦理方面的教材不多,主要使用国外的优质教材,例如美国的《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与《工程伦理学》。国内的工科院校也普遍没有进行系统的工程伦理教育,没有明确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与落后。同时,教育环境与条件也不完备。现阶段要推进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首先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经验,遵循工程伦理教育内在的机理;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视角,抓住教育、研究与立法三大重要环节,从机制、制度等方面入手,创造工程师伦理培养的良好条件。
(一)清晰定位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家戴维斯总结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第一,要明确工程师担负的社会责任;第二,具备工程师的职业行为规范;第三,掌握工程环境伦理。目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尚在第一层次,就是明确社会责任,伦理责任教育替代完整的伦理教育。因而,当前非常需要结合我国具体的工程活动清晰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世界接轨”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和工程伦理教育,尤其是对其进行技术风险、工程师具体的职业道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
(二)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
必须将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正式的大学课程,纳入工程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之中。第一,加快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工程教育规划中,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争取工程伦理教育课作为全国理工类院校工程教育必修课。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工程伦理学会等部门要抓紧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高质量的工程伦理教材、参考书,形成适用工程伦理教育、符合我国国情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为工程伦理的课程教学提供支撑。第三,有规划地培养教师,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工程伦理教育教师队伍,既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工程伦理的基本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又要对工科教师的工程伦理知识进行教育与培训,他们可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伦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
(三)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空间
工程师的伦理素质是现代工科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部分,一门学科或者一个时段的教育并不能短期快速获得,而要通过多形式、多途径与长期的教育。首先,要把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成一体,使学生不但能遵守社会公德,更能遵循现代工程师所要具备的具体伦理要求。其次,不同工科专业,由专业课教师开展工程伦理方面的具体案例教育,或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与技术内容相关的工程伦理案例。再次,将伦理问题恰当地渗入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工程伦理问题,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养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四)不断地加速工程伦理的建制进程
做好工程伦理教育“制度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伦理学研究要向职业化进程发展并且要与国际接轨,就亟须加速工程伦理的建制进程:第一,制订与完善我国的工程社团伦理章程,从而明确工程师伦理原则、标准等;第二,要对工程师设置“伦理门槛”,所有从事工程师职业的人必须接受工程伦理教育;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职业工程师”执照考试的主要内容中;第四,建立与健全注册工程师制度,在注册、登记、管理等工作中,要重视考察申请注册人员的职业实践与工程职业道德表现;第五,制订并实施企业的伦理章程与政策;第六,制定和完备部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重大的工程需要进行“伦理性”评估,对违背伦理行为的处罚措施等,为学校教育提供好的外部环境。
四 结语
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现代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现代卓越工程师。当今发达国家相当重视工程伦理教育,我们当与时俱进,让工程伦理教育深入我国大学工科工程教育之中,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