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创新思维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18胡亚
胡 亚
(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所谓思维,是同语言紧密联系,探索世界、发掘世界的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剖析和总结,且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一个过程。创新思维即在碰到不同的难题时采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最关键的是可以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的局限,依靠独特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加之利用人的直觉、灵感等心理状态,以此得到新型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感官与直觉两者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在这两个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设计的最终结果是要为人而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性化的设计,真正好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功能、造型等物质方面,更加应该进入一个深入化的感觉层面。基于这个方面的相关影响,在很多的设计作品的表现中,设计师会巧妙的利用通感的众多因素,比如把音乐的听觉视觉化为五彩缤纷的色彩或者是优美的画面,又如将不同的色彩对味觉加以表现等等。所以说,设计者应在生活中和艺术经验基础上去创造形象,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设计者主要运用通感的因素调动受众的各个感官,使得他们更加具有想象力并打通视听感受,以此激活他们的审美感受。创新思维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通常表现为对常见的方法与权威理论持有怀疑的、分析的、批评的态度,并在创意上有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1]141通常来说,创新的设计思维意味着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组合起来,通过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借此突破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局限。
“通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又叫联觉,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的某种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自身反应,同时引起其他感官的一系列反应,再通过彼此的相互融合而产生出共鸣。[2]从这一点来说,它不仅提升了大家对美的创造力,也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运用通感时,最关键的是的找到两种感觉之间的关联性,可以让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可以让观赏者受到艺术上的“感悟”,进而创造出艺术的新形象,达到视觉方面的冲击感。[3]正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与“视听通感”相关的诸多语句,著名散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将“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就极为巧妙地把视觉转换到了听觉,不仅创造出了新的形象,还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这种意境的表达也恰恰体现出了朱自清当时的心理感受与审美感受。
1 审美感知与通感
人对事物的主观印象形成了感觉,是极少数属性的反映,是单一感官的活动结果,自身得到的文化知识和学到的经验都不是决定性因素;知觉是通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且在大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它主要就是受到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影响。[4]譬如:在欣赏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时,不同的人在感觉上是类似的,会从视觉的表象上一致认为花姿很优美,色彩很绚丽。但从知觉上会有一定的差别,有的人会从富有运动感的笔触及单纯强烈的色彩中,感受到梵高内心那种狂热的作画冲动和所要表达的富有热情的生命体,但凡是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是看不出这幅作品的内涵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得知,审美知觉其实并不是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而是通过事物的不同形式,达到对某种情感表现的把握。就如:当人在冬日里看到一簇簇盛开的红梅时,会感觉到它们的坚毅和不服输的精神,这就是审美知觉在起作用。审美知觉在表面上来看是由人的直觉完成的,但从深层的角度来讲,它却是由人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所决定的,这其中包括人们的兴趣爱好、记忆以及偏见等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的思维;没有生动的直观也就没有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不可能实现。
从综合上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审美观是通过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是人对事物的通感层次。通感的发生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经验积累,也就是说,生活经验越丰富则越容易产生联想。比如说一群人在同时看到一幅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抽象画时,有些人觉得这只不过是不同的颜色和线条的组合而已,而有些人却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光、影及动感,甚至在耳边仿佛响起了与画面相符的音乐,这就是将艺术作品从视觉转化为听觉的通感。其实这些不同的感觉都是因各自对美的理解的不同,因此审美观也会有所不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感觉就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5]在生活中,人们的感觉会大同小异,这是因为感觉会受到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夏天,大家都会感到炎热,但是每个人对热的感觉会有所区别,这就是人的感觉在相似的基础上具有一种特殊的私人性,这种个人的感受经过知性的梳理,则升华为了一种艺术的情感表达。正如一个女孩在特定的情形下撒娇地对自己的男友说:“我感觉有点儿冷”,这句话可能是一种带有心理变化的感觉,而并非天气真的冷。
2 视觉设计中的通感形式表达
通感主要是通过以外界事物的刺激作为前提,以生理感觉作为基础,以心理认知为条件的心理现象,在视觉设计中,比较习以为常的通感形式大致为: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形式、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形式以及视觉和味觉的通感形式。
2.1 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形式
视觉与触觉的通感,指的是通过人的视觉去感受物体表面材质的肌理特性,并且和自身的触觉经验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由某种触感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人们主要是通过皮肤的接触去感受外界的事物,并从中获得不同材质的肌理特征。肌理特征从视觉上的呈现,主要是通过替换不同事物的视觉肌理特征,以唤起受众的某种触觉感受,从而触发心理层面的知觉认知,并最终触发他们产生的情感和设计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达成共识。[6]在视觉设计中,运用恰当的材质去表现,不但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而且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日本的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的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他挑选了一种白色的并且非常松软的纸张,通过采用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把文字的部分做凹陷下去,并且做出类似冰一样的半透明的效果,从视觉上唤起了观看者对“冰”和“雪”的记忆,很好地体现出了冬季奥运会的主题。
通感除了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在其他设计领域中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18年迈阿密以及巴塞尔设计展上的NENDO家具就是通感设计的优秀范例之一。这一系列产品的灵感来自颜料浸染纸张的效果,设计师巧妙地将桌椅造型设计成被手工剪切或折叠的纸张,一种微妙的蓝色在桌子和椅子上流淌,就好像它们被浸在水彩中一样,形成完全模糊的图案和表情。而让观者吃惊的是,它们却是用硬邦邦且没有温度的金属制作出来的。钢材从视觉感知上往往给人一种坚硬的印象,为了创造出与纸张纹理非常相似的表面,设计师就将家具的金属框架反复并彻底地打磨,再涂上底漆并用亚光白漆涂饰,最后在这些产品完成之后又涂上了保护清晰纹理的哑光层,在进一步突出了其平坦的纸状外观的同时,也带来了纸张的那种柔软的视觉感。这一设计从视觉上彻底打破了钢材本身所给人带来的固有印象,可谓是将设计中的视觉向触觉的通感转换展现得淋漓尽致。
2.2 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形式
视觉和听觉的通感是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外界声音的刺激时,与声源相关的视觉图像将出现在大脑中,然后这些视觉图像将以视觉的形式表达以引起听众的听觉感受。在视觉艺术中,空间的节奏被音阶所取代,形成了视听联觉的形式。[7]音乐中的音调可以通过颜色的三个要素直观地呈现,即色相、明度和纯度以及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低沉的声音主要通过低明度、低纯度和对比度较弱的颜色关系表示;相反,高明度、高纯度和强烈对比的色彩关系被用来表达尖锐的声音。比如我们通常用棕色来表达具有深沉声音的大提琴。而小号的清脆相对于大提琴,用淡黄色表现则更为恰当。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提到过,在我们的感官世界里,最为敏感的就属视觉与听觉,融合这两种感官,便形成了“艺术通感”中的“视听通感”。在音乐和视觉艺术之间,总是有着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条纽带,使得艺术作品与音乐之间彼此有了不可分割的艺术关联性。我们看到在绘画界有很多画家和音乐家也正是利用这样的关系,创作出很多非常优秀的视听通感作品。在众多的作品当中,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两个作品都表达了艺术家的瞬间视觉感受。莫奈采用视觉上“零乱”的笔触表达了一种丰富的音乐和声,将海面雾气交融的景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德彪西的交响乐体现现出大海的景色以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加之通过乐队中的不同音区,将“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极为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作品均使用了印象派的表现手法,都把生动的大海画面向人们展现出来,可谓将视听通感的转换发挥到了极致。
在视、听艺术之间,有着割舍不去的色彩通感关系,各式各样的乐器可以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听觉艺术,而悦耳动听的音乐同样也可以转化为让人们视觉愉悦的色彩。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两者之间在审美感知上有着对应的通感性。[8]如果在设计教学中将这种“视听通感”作为实训的内容之一,那么学生对此课程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创作出很多有“意味”的设计作品。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作品大多不拘一格,主要是以放映、录音、装置及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他在香港所展示的作品《RHEO》,是受到哲学思想的启发,灵感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的“Panta Rhei ”一语,它表示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流动着的。随后,他将这个想法转化成了数码的抽象元素进行了表达:将自然界当中规则与不规则所产生的连续图案,创造出了变动与融合的平衡。黑川良一将自然的有机形式整合在一起,并追踪运动与色彩,于是便建构出一幅自然的图景:在具体的影像、田野的录音以及生生不息的声音和动画中,向观者传达着蕴含着时间的连绵流动。这个作品表达出了在不停息的流变中一种死亡与重生的永久循环。作为比喻性的主题,流动的水在这个作品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边观看影像边听录制好的音效同时,给观众以一种新的视听“联觉”体验。
2.3 视觉与味觉的通感形式
视觉、味觉的通感主要是指人们在视觉上将事物的特征分析和归纳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味觉上的感受。这种通感的形式在与食品相关的包装设计和广告设计中经常被运用到。在设计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表现出食品的味道,其归功于色彩和图像能够给人以心理暗示,并可以刺激到受众人群的味觉感受。
2.3.1色彩的味觉引导
色彩的味觉引导,是通过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食物进行味觉的视觉。颜色是客观世界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其形成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密不可分。颜色是一种视觉信息,即对人眼和大脑产生的光的视觉效果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因此来说,色彩的形成必定需要具备物体、光和眼睛这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色彩感觉的呈现过程中,被光源照射的客观物的自身所反射出来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后刺激了视网膜,再由它通过视神经系统传递到支配大脑视觉的视神经中枢,从而产生了这种客观物象的色彩感觉。[9]色彩不但和视觉的关系密切,还和人的其他感官知觉存在着某种联系。当人们看见某一色彩时,视觉方面就立马受到一定的刺激,进而在思维方面就会产生与色彩相关联的事物的想象,从而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因为人的各种感官之间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所以说,只要有一种感官在受到刺激之后,就立马会诱发其他感官在心里及生理感觉系统上的反应。由于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人的大脑中已形成了恒定的色彩认知和联想,并总结出来了不同味道可以具有的色彩特征。例如:咖色给人以“苦”的味觉感受;粉色会有种“甜”的味道。所以说,将色彩的不同特性呈现于视觉设计中,能让受众在看到色彩表现的一瞬间,便在心理上产生与食物相对应的味觉感受。由此可见,色彩的通感效应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等视觉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2图像的味觉引导
图像的味觉引导即是通过利用食品逼真的图像来诱导大众使用,使他们的味觉产生相应的感受。因为具备同样色彩特征的食物也不一定有相同的味道属性,这个时候人们就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出食品的味道了。就从这点来说,图像的味觉传达相比而言来说可以更加直观,它所传达出来的味觉感受也更有准确性,更能够得到大众的食欲。
综合以上几点能够得出:视觉和听觉是可以使人得到审美愉悦的主要感官,而味觉和嗅觉,则是通过对感官造成的刺激进而形成了生理上的愉悦。众所周知,视觉可以简单的用形状和色彩加以表达,听觉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触觉则通过不同材质以及空间感来得到传达。在设计专业学生的色彩构成课程中,通常都会布置一些用色彩表现“酸甜苦辣”的感觉,即:通过视觉来表达味觉。这种通感的“精神”和“生理”的同构,使个人的思维特色彰显的更加鲜明。在此基础上,我还会有针对性的展开一系列的专门训练,比如:用色彩表现厚重、轻盈、惆怅、欢快、安静、热闹等。很明显,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内容,大多都和学生内心的体验相符,也是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心理感受的体现,而不是外部的具象世界。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感受相对比较明确而有层次,虽然可能有一定理性的介入,但仍然是以直觉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譬如,颜色本身并没有重量,只是深颜色使人感觉物体很重,浅的颜色给人轻的感觉。有实验表明,黑色的箱子在感觉上要比白颜色的箱子要重1.8倍。再比如,人在墙壁是红色的空间里要比在蓝色空间里的温度感要高出3到5摄氏度,足以体现了色彩的“通感”效应。
3 通感的矛盾与协调
通感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在人们审美活动中,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五种感官联系在一起,并使它们之间相互贯通和转化。在视觉设计表现中,设计师经常会运用到通感的设计思维,比如将听到的音乐用色彩或者线条来视觉化;用视觉色彩去表现不同的味觉,又或是将视觉转化为味觉、触觉等等。这样,视觉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因为融入了各种感官因素,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精致和富有更强的感染力。[10]十九世纪的德国美学家费歇尔曾指出,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官中至关重要的两个部分,其他感官也会在一个审美的整体中协同作用。所以,在视觉设计中,优秀的设计大多以满足各种生理感官为设计宗旨,这对设计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1992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大展中,有这样一幅作品:展示大厅的正中远处看去是一片漂亮的花纹装饰地面,可当人走近细看时,确发现花纹是由人的大便组合成的图案,经过烧制而成的瓷砖铺在地上,顿时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排斥感,会感觉到“恶心”,这种反应是人的知性起了作用。这个作品的创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想表达事物本身的美或丑,而是想表达美与丑在人的视觉和其他感官之间的瞬间转变。[11]这个案例可产生这样的疑问:视觉上让人感到愉悦的东西,在心理上是否会感觉到美或舒服呢?在现代视觉艺术中,有很多作品的创意便是利用了类似的矛盾与对比,如知性和视觉、触觉和视觉、嗅觉和味觉等。2018年米兰设计周中来自日本设计师的作品亦是个很好的例子:作品《Swarm》展示的是一系列磁性椅子,上面覆盖着数千个直径1.2毫米,长度15毫米细小的钢棒,视觉上让人看着像一个长满刺的刺猬,如同一不注意就会伤到坐在椅子上的人,但其覆盖上细小的钢棒,摸上去却给人一种毛茸茸的触觉感受。由于钢丝的方向,密度和重叠是由磁力控制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所以,当人坐在椅子上时,导线会相对于身体移动,使得它比预想的要舒适得多。这就是设计师通过运用视觉感官和触觉感官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再借助自己的产品向受众传递非常有趣和较深层的产品体验,让他们在认知世界时感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设计是社会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研究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在设计领域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比如广告设计和消费心理学就有着一定的联系。视觉上让人感到难受的事物,在心理上是否也会感觉到不舒服呢?如:用锋利的刀划在紧绷着的丝绸上,丝绸立刻裂开一道口子,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时,观者就会不自觉的联想到皮肤被割开了一样,这种难受的感觉就是由视觉所带来的心理反应,这个例子正是体现了视觉体验和心理体验在审美上的协调统一,这种协调统一也已成为现代视觉艺术中的表现主题之一,并在视觉设计上被广泛地运用。[12]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感是人们在审美中创造性的发挥,它对于设计师来说,是种非常好的视觉表达手法,也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不但能提高人们对美的创造力,还能加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我们面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难以表现的视觉命题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尝试用通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当然,这也需要我们视觉设计师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细心观察,仔细去感受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体验,并且可以用通感的方式来强加对于这些信息的认知与记忆,这样才能将我们的感觉体验很好的有效地传递给受众。设计师们所做的不是创造某种东西,而只需通过良好的感官的唤醒和互动来让受众换个方式更直接有效的感觉到某物,这就是通感带来的最大的好处。让我们在设计的道路上通过不断的发现和拓展设计领域通感现象研究,从而使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再开创一个新的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