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应用本科高校联盟师资建设研究

2020-01-18张海卿丁增云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用性师资队伍教师队伍

张海卿,丁增云

(合肥学院 a.外国语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一种崭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教育以高等本科教育为主,面向某一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石,以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开发性应用型人才。[1]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院校1 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2]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校,除了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等之外,还要迫切解决的是能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能型”应用性科研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只有建设好“多能型”应用性科研教师队伍,才能胜任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开发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多能型”应用性科研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教育起步较早,2009年以铜陵学院为牵头的省内14所新升本科院校组成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在该框架下联盟内学校学生可以跨校攻读双学位、不同学校教师可以互聘、管理干部可以互派挂职。本文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联盟内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 应用型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以访谈交流会、问卷调查和学术研讨会的方式,走访调查了安徽省1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和人事师资处等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调查人数100余人。通过调研了解到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1 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师生比失衡,专任教师配比不足。随着联盟高校盲目扩建和扩招,规模变大,学生激增,师生比约为21.8:1,高于教育部规定的18:1,专任教师配比数量不足。虽然联盟高校对专任教师进行引进与补充,但仍然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配比标准,联盟高校教学工作任务重。其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目前,联盟高校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量配比严重不足,约为1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偏低,约为46%;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较少,约为11%。

1.2 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教师队伍薄弱

联盟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建时间较短,办学条件相对较弱,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有的联盟高校由于位置偏远等原因,高层次教师人才引进困难。即使引进了少部分高层次人才,也很难留得住,这就导致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高层次教师少,很难形成稳定的有能力的教师团队,不利于教师整体与个体水平的提升。由于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队伍薄弱,加之教学工作量较大,导致联盟高校教科研整体水平偏弱,这对联盟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3 青年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缺乏,教学实践技能不精

联盟应用型高校新增加的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高校,他们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则包含了怎样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显然,一个只懂得教什么而不懂得怎么教的教师,是很难胜任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部分联盟高校虽然也注重引进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但刚毕业的研究生朝气、热情有余,社会行业实践、教学实践经历不足,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科学研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1.4 用人机制不完善,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目前,联盟应用型高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大量需求的时代背景下转型而来,师资队伍还保留着以往的人员结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人事制度上“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然存在,且缺乏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教师发展缺乏动力,自身学习与发展意识不强。部分应用型高校教师还未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擅长于实施理论性教学,缺乏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只注重围绕课本教材开展有关教学活动,而缺少验证性实验拓展相关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性记忆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与强化。[3]联盟高校需要统筹制定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实现联盟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应用型联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4]师资队伍水平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应用性科研能力;不仅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能指导实际工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仅要在担当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胜任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还要开展社会服务。[5]安徽省应用型高等教育在师资方面,要强调教师具备“多能”,即既要具备承担此类高校的教学能力,又要具备开发、开展应用性科研能力,还要具备指导实际工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1 制定师资队伍五个统筹机制,谋划教师引进与培养

管理不在于人,而在于机制。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组织乃至一个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好的机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1 制定相关领导负责机制

为了突显对应用性科研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安徽省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高校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应用性科研教师队伍建设中心领导组,校长任领导组组长,教学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负责人为成员。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黄山学院还成立了理事会,教学分管副校长任理事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理事长,学校知名教授、职能机构人员、各类型骨干教师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人员任理事。理事会在领导组规划与指导下,负责制定与落实黄山学院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中心的基本制度、规章,指导并督促各项工作小组具体工作的实施。同时理事会下设5个工作小组:教师引进、培养、分类、评价工作小组,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小组,“多能型”教师工作小组,合作办学模式工作小组,终身学习模式工作小组。[6]158-159黄山学院的理事会机制值得安徽省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借鉴。

2.1.2 制定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国内、国外高校中选拔高知人才,还要从优秀企业或科研院所等相关科研及技术部门大力引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具有高水平应用性科研能力、通技术、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多能”素质。同时,严把引进应用性科研人才的质量关,加强实践与应用性科研环节考核,重点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与开发创新能力。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合肥学院引进多位国内外博士与教授,都是实践与科研能力突出的应用性科研教师,来校后申请了多项专利,取得了多项有影响的成果,并指导大学生在全国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1.3 制定教师岗位培训机制

注重教师的岗位培训,以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施以不同的培训,如学历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教科研能力培训与开发创新能力培训等,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全方位促进教师“多能”素质的全面发展。

2.1.4 制定校企合作机制

打造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个任期内有一年左右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基础课教师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通过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教师实践知识与能力、工程实践经验和开发创新能力,让教师更加真切地感受实践和教学的差距,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创新创造的要求,提高其教学和应用性科研能力。

2.1.5 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

完善人才激励、竞争和流动制度,发挥绩效、薪酬分配等制度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整体提高师资队伍应用性科研与教学、开发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联盟高校办学的质量与效益。

2.2 推行五大“工程”,促进“多能型”教师培养与应用性科研师资队伍建设

2.2.1 “青蓝工程”——教科研与应用相结合

安徽地方性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主要存在问题之一是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能力不足。[6]174-175针对联盟高校师资队伍此现状,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青年教师指派一两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应用性科研实力强的优秀老教师任导师结对帮扶,帮助青年教师度过入职适应期,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找准科研方向,尝试组建教科研团队。导师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听课、实践、教科研指导等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与学术道德;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适应教学岗位,提高教学、应用性教科研和开发创新能力。

2.2.2 “产学研用工程”——提高“多能”素质

安徽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有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背景,产学研能力不足,教学联系实际不够。[6]174-175针对联盟高校师资队伍这一现状,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机制,打造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紧密合作企业中设立教师工作站,定期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入站工作与学习。派驻教师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研发、挂职锻炼等方式,切实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进一步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多能型”教师培养与应用性科研师资队伍建设。

2.2.3 “合作办学工程”——拓展国际化视野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逐步开展,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往来变得更加频繁,这增加了国内对具备国际文化与视野的人才需求。因此,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的新型教师,选拔具有“多能”素质的教师到国外同类院校进行学习或以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国外的授课安排、课程配置、实习方式、考核方式、教科研方法与最新成果等,提高个人的教学认知水平与应用性教科研能力。另外,合作办学在授课模式、课程安排、考核与考试方式等方面,与国内普通教学都存在明显区别,这势必对国内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合作办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由中、外方教师组成,双方教师会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紧密合作,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教学与教科研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中方教师还可以便利地在合作的外方学校进行培训交流与研修,对提高国际化视野也十分有利。

2.2.4 “国外引智工程”——提高“多能型”应用性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为使应用型本科高校迈进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提高“多能型”应用性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依据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国外高校在职教授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通过项目、平台,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向学校聚集,实现源头创新、产品创新和集成创新,努力使学校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聚集的重镇。[7]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合肥学院实施“1251”国外人才引进计划,尤其注重引进德国应用型大学高质人才,促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例如,引进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霍恩教授,被省教育厅聘任为合肥学院副院长,成为合肥学院历史上的首位“洋院长”。在其积极推动下,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德国高校开展合作,2009年11月,合肥学院还成立了“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近年来,合肥学院聘请了类似德国人霍恩教授这样的外国专家近100人次,他们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的制定、高质量科研平台规划与创建,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水平,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多能型”应用性科研教师的成长。

2.2.5 “终身学习工程”——培养终身学习型教师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巴菲特说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而终生读书和学习,更是巴菲特坚持了一生的习惯和信仰。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身为教师如果不保持终身读书和学习,知识储备就会“贬值”,就不能胜任教师这份工作,贻误学生。只有终身学习,知识才能更新和创新。依据教师岗位培训机制,发挥教师的岗位培训作用,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多能型”应用性科研师资队伍建设。

3 结 语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取得的初步创新成果,引起教育部和社会高度关注,示范效应已在全国显现。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合肥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国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研制的两所试点院校之一,联盟高校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被吸收到全国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中。我们在享受成功转型与创新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遇到的瓶颈问题。联盟高校要想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切实所需的开发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构建具备高水平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多能型”应用性科研师资队伍。联盟高校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依托师资队伍5个统筹机制和5大“工程”加快“多能型”教师培养与高层次应用性科研人才引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以开发性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性师资队伍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探析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