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研究

2020-01-18唐立军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树人第二课堂立德

唐立军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12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重视和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深刻回答了高校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抓手。当前,弄清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索提升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具体对策,业已成为新时代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课题。

1 高校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从狭义上看,第二课堂是指以实践育人为宗旨、以提升大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学校课程培养计划之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开放式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学生社团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文艺体育竞赛等。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新阵地,第二课堂发挥着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既独立于第一课堂之外,又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开放的活动时空、立体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实现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整体。

2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增强“三全育人”的协调性和联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系,这既体现在教育主体和客体上,也体现在教育中介即内容和形式上。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既有理论上的教化和熏陶,也包括实践上的锻炼和感染,理论和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依托高校第二课堂这一典型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2]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定位的第二课堂各项实践活动能够极大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校内校外知识技能的衔接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深化。此外,通过把立德树人贯彻到第二课堂和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有助于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的体制机制。在第二课堂的具体运作和实施中,能够有效增强学校各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形成党委、各行政管理部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构成的高校全员育人体系。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如果不能建立科学系统的立德树人机制和方法,就无法从根本上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因此,把第二课堂作为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探索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2.2 有助于教育对象道德的养成,逐步破除重智轻德的弊病

立德树人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树人之前首先要立德,而树人则为立德的最终目的。在高校的思想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理念。”[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受实用主义和重利主义的思想影响,高校重智轻德的现象较为普遍。而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提出,恰恰是破除高校重智轻德弊病的关键一环。把立德树人贯穿到第二课堂的全过程中能够加强师生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把“立德”这一重要任务重新回到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和正确轨道上来。第二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达到“育德”的目的。依托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能够辩证地处理好智与德的关系,增强智与德的联系,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德和智相同的价值认同。通过第二课堂各种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教育者可以利用环境创设、情景感染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行为品德,把德行的养成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有效克服和对冲社会上各种负面思想的影响,逐步破除重智轻德弊病。

3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所存在的问题

3.1 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不足

2018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新时代贯彻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和要求的重要实现途径。然而,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具体操作上往往是重形式轻内容,导致过分看重过程和环节,轻视了内在的实效与评估。不仅如此,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根本导向性问题上,一些高校基于第二课堂的表象实践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忽视了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导致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不足。一些高校对于第二课堂依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第一课堂的影响力依然不可撼动,高校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第二课堂。究其原因就在于第一课堂对于师生们在高校的学习评价、评奖评优乃至将来的升学就业都有着极大的决定性。与此同时,在很多高校工作者看来,第二课堂仅仅是一种对于第一课堂的简单扩充,从源头上就缺乏科学的认识因而就更加认识不到树立第二课堂的立德树人目标定位。

3.2 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综合协调欠缺

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作用,离不开高校各个方面的配合,是综合运行的结果。高校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需要参与进来,这个过程既离不开学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各个教学管理部门的科学筹划,更少不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能形成高校多个教育主体以及学校、社会、家庭所形成的全员育人合力,就很难达到全方面和全过程育人的目标。然而,当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亟待综合协调和运作,各个环节的实施缺乏连贯性,全员育人的系统集成力量不均匀。许多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往往只是集中于学校团委和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宣传、统战、维稳、就业等部门的参与程度较低,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性。对于第二课堂的组织,毋庸置疑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部门,但并不意味着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把手的第二课堂建设,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环节的“份内工作”。其次,在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上,学生、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联动性也亟待提升,许多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孤立了教师和辅导员,没有让与学生关系最密切、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的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到活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来。第二课堂的运行缺少了他们的参与,就无法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切实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3.3 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运行实效不够

第二课堂以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参与的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课堂的薄弱面,完善了高校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现实要求。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实施和运行的复杂性,导致了实际效果上差强人意。很多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过分注重形式,未经试点就全盘铺开,短期内覆盖面过大,人员参与过多,加之没有完善科学的顶层设计,很多活动组织并未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第二课堂的活动参与表面上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却是学生的被动接受,活动的组织和形式极易固化,很难得到真正的创新,第二课堂全方位育人的优势没有有效发挥出来。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离不开科学的反馈和评估,但第二课堂的实际操作上却囿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这一点。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影响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预期效果的达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互动、交流氛围没有养成,评价中反馈的问题得不到重视,致使整个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与更新停滞不前,长此以往产生恶性循环。”[5]

4 提升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对策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定位

加强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之策和首要前提,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辩证地分析、应对第二课堂运行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就是要科学分析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主客体条件和需求,综合调动各个部门、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协调性,从而形成高校全员育人最广泛的合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定位贯彻到第二课堂建设的全过程,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导向,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立德实践育人功能。学校党委作为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者,要坚持和完善把立德树人融入第二课堂的机制体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明确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做好制度规范的先决制定。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单位要以立德树人目标为准绳,主动增强与学校其它各部门单位的联系和交流,探求建立既集中又分工的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联动运行机制。其次,要调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群体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第二课堂规划、运行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大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主体,要自觉树立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德”放在第一位,主动参与进学校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规范。另外,还要积极进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评估,给予中肯切实的意见建议,形成第二课堂运行的良性循环。

4.2 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衔接,增强立德树人教育的连贯性

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更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那种所谓的增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同时就削弱了第一课堂的地位的观点和说法,就是典型的没有从根本上理清二者的关系。要想充分发挥好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作用,就不能把两者相孤立,只有在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同向的合力。“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对于高校提出的要求, 必须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在一起,实现对两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6]高校教育者要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发展机制,确立起统一连贯的教育教学目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以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要不断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把培养学生形成辩证批判的思维方式作为重要任务,使学生真正能把第一课堂得所学所感运用到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此外,高校还要探索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一的学分管理制度,把第一课堂所获的学分a和第二课堂所获学分b统一起来,探索a+b的综合学分获得和评价机制,从学校层面提高第二课堂的地位和权重,真正把两者的运行和操作融合贯通起来。

4.3 加强“人”的引导,构建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三维育人体系

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从本质上讲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集中于教育主体这一环节,即谁来教育、怎样教育的问题。一元化单一化的教育主体也许在当前情况下依然适用于第一课堂,但对于第二课堂而言却显得极不相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最鲜明的差别就在于其突破了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这种开放性的特性是第二课堂其它一切特征的原始特性和决定性特性,第二课堂的实践性、灵活性都受它指挥和控制。而恰恰就是这种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第二课堂教育主体必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化不是单纯追求教育主体数量上的多寡而是调动高校各个教育群体参与到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之中,形成最广泛的教育合力。多元化是高校全员育人的特征要求,没有协调联动的综合运行就达不到三全育人的基本实施前提。多元化的教育主体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性、科学性,因此高校应在团委和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主体基础上融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构建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三维育人体系。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融会贯通起来,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的筹划运行中来。高校辅导员要以第二课堂为契机,利用好各种机会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要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学生社团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发展为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提供科学依据。三维育人体系,不是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综合协调同向发力的育人体系。

4.4 创新“物”的实践,增强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7]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实践和实操,是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输出。知识输出就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检验理论深化理论的最佳时机。长期以来,我们把第二课堂的这一优势固化看待,割裂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没有从认识的发展过程看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意义,忽视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完善“物”的实践,增强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谓“物”就是第二课堂的载体和中介,即通过何种方式把教育者和受教者联系起来。当前,我们对于“物”的利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过于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往往采取的是一些诸如学术报告会、理论宣讲会、爱国电影观赏、优秀事迹展览等活动形式,这些活动相对来说较为直观,多为一种感官上的接受,实操性较弱,感染性不强,并没有凸显出第二课堂鲜明的实践特征。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极其活跃、创新创造能力强的一代。如果依然采用过去的那种传统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起到背道而驰的作用。因此在利用“物”的实践上,要转变思路即由单一的欣赏活动这种初级形式更多转到创作、评论活动这些高级形式上。例如,通过组织十九大精神学习研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输出比重,增强实践性的体会,使学生在各种观点的交汇碰撞中加深对于理论的认识和深化,增强自身对于真理的信服度。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第二课堂能够充分衔接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知识技能,“搭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教育与 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8],突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树人第二课堂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