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梭梭种子性状及发芽能力的差异比较分析

2020-01-18蒋瑞娟石书兵李晓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梭梭发芽势发芽率

何 权,蒋瑞娟,朱 军,石书兵,李晓瑾

(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新疆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肉苁蓉属Cistanche植物被认为是远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寄生于其他植物的根部。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别名苁蓉、大芸,有“沙漠人参”的美称,其寄主为藜科Chenopodiaceae 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植物资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等功效[1]。长期以来,由于其野生资源濒临枯竭,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国家鼓励发展人工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

种子不仅是植物繁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研究其表型性状多样性的重要材料。种子形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也受到与环境等相关的自然选择的影响[2]。近年来,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种子的形态、发芽率等差异与其自身不同地理、气候因子有关,揭示不同地理区域同一树种种子表型变异程度及其变异规律,在种子的引种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9]。

梭梭属Haloxylon隶属藜科植物,据记载,全球有11 个种,我国有2 个种,即梭梭和白梭梭H.persicum。梭梭自然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是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一种耐干旱、耐盐碱的优良防风固沙植物种,早在20世纪就进行了引种栽培。同时,梭梭作为西北地区的燃料之一,热值高,有“沙漠活煤”之称,其同化枝作为骆驼和羊的饲料,饲食价值大。新疆也是梭梭的天然分布区和主要栽培区之一[10],近年来,对梭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改良[11]、与肉苁蓉的寄生[12]、群落生态[13]、种子萌发[14]等方面,研究得较多也较深入。但在梭梭种子性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自然分布区的梭梭种子性状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梭梭种子形态、发芽率的差异,分析种子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以揭示不同地理区域梭梭表型变异程度及其变异规律,这对梭梭的引种、种质资源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于2017年10—11月在新疆梭梭自然分布区的22 个地区采集种子,采集信息见表1。种子分单株采集,每地区共采集15 株,经自然干燥后置于通风阴凉处贮藏,备用。

表1 不同地区梭梭种源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Table 1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different regions

1.2 形态指标的测定

种子形态性状等指标的测定以单株为单位,并以均值表示其指标值。随机选取梭梭种子30 粒,用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种子的粒径、粒厚等形态指标,精确到0.01 mm,并计算种子粒径和粒厚比,3 次重复。

1.3 萌发实验

将每份脱翅后的梭梭种子放在铺有双层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摆放50 粒,3 次重复,放置于(25±1)℃恒温培养箱中,光暗交替(光照8 h,黑暗16 h)发芽,每天记录种子的萌发数量,种子发芽的判定以胚根伸出种皮0.1 cm以上为标准[15],记录至连续7 d 无种子萌发为止。

1.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25.0 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梭梭种子形态差异

由表2 可知,不同地区梭梭种子的粒径、粒厚和粒径粒厚比均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地区梭梭种子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地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变异。其中,粒径值最大为哈巴河县(2.43 mm),最小值为巴里坤县(1.74 mm);粒厚最大值为克拉玛依市 (1.42 mm),最小值为福海县(0.89 mm);粒径粒厚比最大为福海县(2.31 mm),最小为和硕县(1.58 mm)。粒径、粒厚和粒径粒厚比在各地区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00%、11.72%和10.40%。

2.2 不同地区梭梭种子发芽能力变异分析

由表3 可知,不同地区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现极显著水平,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6%和18.05%。其中,托克逊县地区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均为最高,均为90.00%。阜康市、托克逊县和托里县梭梭种子发芽率最大,均为90.00%。哈巴河县、木垒县和克拉玛依市梭梭种子粒径最大,分别为2.43、2.31 和2.30 mm。克拉玛依市、哈巴河县和和硕县梭梭种子粒厚最大为1.42、1.38 和1.36 mm。

表2 不同地区梭梭种子形态差异及多重比较†Table 2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seeds in different regions

2.3 不同地区梭梭种子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由表4 可知,种子性状间相关系数较大的是发芽率与发芽势(0.966**),种子粒径及粒厚次之(0.622**),但均为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以上这些性状之间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这与李林等[16]、章理运等[17]、魏良柱等[18]、简春霞等[19]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结果。

2.4 不同地区梭梭种子性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 可知,梭梭种子性状总体来看,与地理因子相关性不明显。梭梭种子的粒径、粒厚以及粒径粒厚比与海拔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小,表明梭梭种子形态随着海拔增高会有变椭圆的趋势;种子的粒径、粒厚和粒径粒厚比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表明种子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果实形态形状可能会变小。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与无霜期和年均日照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与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表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会降低种子的萌发,梭梭种子较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

3 结论与讨论

树木种子的性状受遗传力控制较强[20-21],使得种子表型特征相似且性状比较稳定,而在种群内或种群间甚至个体间,种子的大小会有差异[22-23],不同地区种子在表型上存在一定变异,可能是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物候不同,种群通过长期的适应结果,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地理差异[24]。因此,种子性状的变异是植物对复杂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林业栽培和生产择优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梭梭种子形态也存在这种变异,其中,粒径值最大为哈巴河县,最小值为巴里坤县;粒厚最大值为克拉玛依市,最小为福海县;粒径粒厚比最大为福海县,最小为托里县。粒径、粒厚和粒径粒厚比在各地区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00%、11.72%和10.40%。

播种育苗是梭梭繁育的手段之一,不同地区梭梭种子发芽也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各地区种子发芽率整体水平较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较低的为沙湾县的种子,除沙湾县的种子未达到60.00%,其他各个地区均在60.00%以上。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地区之间梭梭种子发芽指标差别很大,表明不同地区间出现较大的变异,这可能与各地区环境因子的差异有关,也说明环境因子是影响种子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发芽率指标选择评价,阜康市、托克逊县和托里县梭梭种子发芽率最大,表现较优,可以考虑作为梭梭优良种子资源采种推广育苗。

表4 不同地区种子性状间及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seed traits and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factors in different regions

不同地区梭梭种子粒径、粒厚、粒径粒厚比、发芽率及发芽势之间差异均显著。从变异系数可看出,梭梭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变异幅度较大,粒径变异幅度较小。地理、气象因子与梭梭种子的萌发及性状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种子粒径和粒厚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小,这与王葆芳等[25]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省份地理、气候相差较大所引起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与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会降低种子的萌发,过多的降水会导致梭梭幼苗的死亡,不利于梭梭幼苗的成活,这与刘国军等[26]的研究有着类似的结果,梭梭种子能适应温度较高和降水较少的戈壁或沙漠的环境生活,说明气象因子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在梭梭栽培引种时应该优先考虑干旱少雨的戈壁或沙漠地区。本研究只对梭梭种子表型如粒径、粒厚和粒径粒厚比与种子地理、气候相关因子和发芽能力的差异做了研究,未涉及梭梭的农艺性状如苗高、茎粗和干物质等指标。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气候因子、地理环境、土壤因子对梭梭农艺性状的影响,从多方面揭示新疆不同地区梭梭性状指标的差异。

猜你喜欢

梭梭发芽势发芽率
梭梭的建筑课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5种草坪草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臭氧处理对3种蔬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种植物激素对黑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耐旱耐盐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因子分析初报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化学诱变剂EMS对知母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发芽势对作物田间出苗率的重要性分析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