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势对作物田间出苗率的重要性分析
2019-01-06谢松青
谢松青 赵 阳 王 颖
(石家庄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河北 石家庄 050021)
农作物种植期间,种子发芽率以及发芽势是检测其质量的重要标准,选择发芽率与发芽势较高的种子,可以确保农作物一次播种保全苗,进而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一般农作物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相同,对田间出苗率的重要影响也大致相同。所以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只通过发芽率来检测种子质量。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种子发芽势对作物田间出苗率的影响,需要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的相关性进行试验分析,以此制定提高作物出苗率的对策。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针对2008~2018年间420例发芽试验数据,将其当作研究样本展开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此获取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联系。试验开始之前,任意选择20组进行试验,对种子种植期间的出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发芽率和出苗率、发芽势和成苗率的关系。本次试验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所有变量均值、变量Peaxson相关性计算。分析并统计试验结果时,要总结影响结果的相关因素,从而制定提高农作物出苗率的有效方案。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发芽率和发芽势的相关性。通过试验可以确定,发芽率和发芽势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旦发芽率不足85%,便会导致二者显著差异。本次试验的420例研究样本中,平均发芽率为91.365%,平均发芽势为75.256%,显著性为0.008,相关性为0.785,可见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有极强的相关性,发芽率提高,发芽势也就会随之提高。但是进一步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发芽率小于85%,发芽率与发芽势的相关性便会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如果发芽率降低,那么这种差异也就更加显著。当发芽率为83%时,发芽势比较高是70%,比较低为50%,相差20%。若在实际作物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相差数值会进一步提高,由此可以理解发芽率已经符合国标种子标准,但是出苗率依然低这一现象的原因。
2.2 发芽率和出苗率的相关性。本次试验随机选取的20例样本中,平均发芽率为91.2315%,平均出苗率为67.258%,显著性为0.001,相关性为0.581,显示发芽率和出苗率为中等程度相关。分析其原因,有可能是在种子储藏保管期间,种子的活力和发芽力对于劣变敏感性不同。所以,发芽率虽然是农作物出苗率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但却只是一项必要条件,发芽率高,并不能完全证明出苗率高。
2.3 发芽势和成苗率的相关性。本次试验选取的20例样本中,平均发芽势为75.652%,平均成苗率为67.952%,显著性为0.007,相关性为0.982,证明发芽势和成苗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发芽势提高,成苗率也就会随之提高。因为农业种植环境比较特殊,季节、气候等因素对其有直接影响,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种子播种,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
3 结论与建议
3.1 针对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到,如果只是通过纯度、净度、发芽率以及水分对农作物种子的质量进行判断,所得到的结果比较片面。为了保证一次播种保全苗,需要对种子发芽势进行观察,并以此判断种子的质量。发芽试验期间,要具备温度、水分与氧气等条件,在3 d之内作物的出芽率超过70%,即可证明种子发芽势与规范相符。发芽率与发芽势也会受储藏条件的影响。所以,为避免加剧农业生产损失,需要提前1个月组织作物种子的发芽势试验。
3.2 试验分析发现,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无法在理论层面保证高度一致,发芽率和出苗率二者的相关性论据不完善。发芽势、作物成苗率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活力比较高的作物种子,在农业生产上也有极高的优势。播种前,种植人员要了解种子发芽率。挑选发芽势较高的作物种子,可以对全苗壮苗以及田间种植密度予以保证,增加作物种植产量。所以,种植人员需要将种子发芽势增加到种子质量指标机制当中,保证作物质量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