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探析

2020-01-18黄盈婷李博群刘二丽王文娟章红英肖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络脉灵枢素问

黄盈婷李博群刘二丽王文娟章红英肖航

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北京 100069 2.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近年来,随着应用中医络病学说治疗疑难病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络病治疗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取得的临床显著成效,络病学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为系统梳理中医络病的发展源头,本文以素有中医学渊薮之称的《黄帝内经》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络”及其词组含义进行系统整理,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医典》5.0为电子文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郭蔼春[1]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的《灵枢经》[2]为校本。“络”及其词组注释主要选用《黄帝内经太素》[3]《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4]《黄帝内经注证发微》[5]《类经》[6]《黄帝内经素问集注》[7]《素问直解》[8]六部。遇六家未注时,则选用其他注家的释意。

以“络”为检索词,对《中华医典》中的《内经》正文进行全文检索,计录频数。再将含有“络”字的段落,与纸本进行校对后录入Excel表,同时录入六部书的注释。经比较分析后,确定络及含络词组的含义与归类。

2 络及含络词组概况

参阅《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与《黄帝内经词典》中含“络”的词组,当句子中“络”不能与前后词组成中医专门术语时,则将归为单音节词,共80次。在《素问》中共有40篇含有“络”字,共现170次。在《灵枢》共有39篇含有“络”字,共现161次,合计331次。“络”字在《内经》中主要以词组形式出现。参阅注家,根据词组的含义及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可将其分为4类,共31词,详见表1。

表1 含“络”的词组分类

3 “络”及其词组含义解析

3.1“络”字含义解析 “络”常表示的含义:①指络脉、浮络等相关中医名词术语。如《素问·调经论》“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此处“络”代指与经脉相对的络脉。再如《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此处的“络”代指前文提到的浮络。②动词,联络。如《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查《说文解字注》“络,絮也。今人联络之言,盖本于此”[10],意为:络字本意为名词“絮”,引伸意为动词“联络”。段玉裁[10]复言:“敝绵,熟绵也,是之谓絮。凡絮必丝为之,古无今之木绵也。”意为“絮”本意是敝绵,其意是熟丝。由此可知络脉是细小如熟蚕丝或丝网状的。

3.2 含“络”词组的频次与解析

3.2.1 解剖类

3.2.1.1 络脉 “络脉”在《素问》中共计29次,《灵枢》中共计24次。除指经脉的分支含义外,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多数注家认为“络脉十五”指十二经脉、任脉与督脉的络脉及脾之大络。

3.2.1.2 孙络与浮络 “孙络”一词在《素问》中共计10次,《灵枢》中共计4次。注家大多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对“孙络”进行注释,即孙络为更细小的络脉。

“浮络”一词仅在《素问·皮部论》中共计6次。杨上善[3]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浮络即为浮于皮部的络脉。

3.2.1.3 大络、小络与罗络 “大络”在《素问》、《灵枢》中分别出现3次、12次。“小络”在《素问》《灵枢》中分别出现3次、2次。“大络”指范围更大的络脉,如《素问·缪刺论》“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留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张介宾[6]注:“大络,十二经支别之络也。”可见“大络”在特定语义中可涵盖十二经之络。另对“脾之大络……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张介宾[6]注:“脾之大络名大包,在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出九肋间,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藏者也,故其为病如此。”故“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王冰[4]、张介宾[6]、高士宗[8]均将“小络”注为孙络,即为较小的络脉。“罗络之血者”,张介宾[6]注:“罗络之血者,言此大络包罗诸络之血。”即将罗释为动词包罗,络释为名词诸络。“罗络”并非与络相关的专有名词术语,而是一个定语动宾词组。

3.2.1.4 阴络与阳络 “阴络”在《素问》《灵枢》中分别出现2次、3次。“阳络”在《素问》《灵枢》中分别出现2次、1次。当两词同现时,多数注家认为深而在内者为阴络,浅而在外者为阳络。如《素问·经络论》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如“阴络”和“阳络”单独出现时,含义又有所不同。就“阳络”而言,如《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杨上善[3]注:“阳经络,足阳明经及络。”高士宗[8]注:“阳络,阳明络也。”故阳络除指浅表的络脉外,还指阳明脉络,而阴络的含义较为固定,为位置较深的络脉。

3.2.1.5 筋络与肢络 “筋络”在《素问》《灵枢》中各出现1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灵枢·邪客》曰:“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查阅医家注释,并未对“筋络”一词做注释,故应为筋和络的含义。

“肢络”一词仅出现于《灵枢》,共计3次。“左右肢络”1次,见于《灵枢·官能》曰:“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关节肢络”2次,见于《灵枢·刺节真邪》“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杨上善[3]将“肢络”均注释为“支络,小络、孙络也”。马莳[5]、张介宾[6]并未将“肢”注释为“支”,而是按“四肢”意注释,“关节肢络”为四肢关节的络脉。

3.2.1.6 横络与别络 “横络”一词在《素问》《灵枢》共出现3次。在《素问》中作以“衡络”出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注家在注释“衡络”时,均将“衡”作“横”。但不同注家对其有不同的注释。如张志聪[7]注:“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张介宾[6]注:“衡,横也。足太阳之外络,自腰中横出髀外后廉,而下合于中,故曰衡络。”另在《灵枢·刺节真邪》中“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该条文中的“横络”作为一疾病状态:有邪盛之络脉横亘于大经之间,令血气不通。杨上善[3]注:“络脉傍引,故为横也。”张志聪[7]注:“横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对比注家注释,“横络”一词主要为3种含义:①横络之脉,带脉也;②足太阳之外络;③邪盛之络脉横亘于大经之间。

“别络”仅出现于《灵枢》中1次。《灵枢·逆肥顺瘦》曰:“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别络为经脉分出的络脉。“别络”一词与“经别”的含义有所不同,经别为另行的正经。

3.2.1.7 鱼络与胞络 “鱼络”一词仅出现于《灵枢》中1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马莳[5]注:“在鱼际之下,阳溪、列缺之间,大肠之脉行于此。”即鱼络表示在阳溪与列缺间的络脉。“鱼络”一词与在《灵枢·经脉》中的“手鱼之络”“鱼际络”的含义有所不同,“手鱼之络”“鱼际络”是指手鱼际的络脉,亦有注释为鱼际穴[11]。

“胞络”一词仅出现于《素问》中2次。《素问·奇病论》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吴崐[12]注:“胞络,谓子室中之支络也。”关于“胞络”的注释主要有:①将“胞”训作“包”,心包之络。②冲任之络。③子宫之络。

3.2.1.8 脏腑之络与三百六十五络 查阅含“络”的词组时,常有一类表脏腑之络,如心包络、肠胃之络、肺之络脉等。常表脏腑的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一词在《素问》《灵枢》中各出现1次。《素问·针解》曰:“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三百六十五络为遍布全身络脉的总称、约数。

3.2.1.9 络俞 “络俞”一词仅出现于《素问》中1次。《素问·诊要经终论》曰:“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张介宾[6]注:“谓诸经浮络之穴。”络俞为俞穴的一种,即浅在络脉之间的俞穴。

3.2.2 生理类 “络气”一词仅出现于《素问》中2次。《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络气为络脉之气。

3.2.3 病理类

3.2.3.1 络病 “络病”一词仅现1次于《素问·缪刺论》:“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指出“络病”与“经病”相对,即络病指以邪在络脉为病,典型症状为痛,可用缪刺法治疗。

3.2.3.2 盛络、络盛与络满 “盛络”一词仅出现于《灵枢》中1次,“络盛”“络满”均只出现于《素问》中,分别为7次和4次。“盛络”“络盛”“络满”均表现为络脉“实”的病理状态。如“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素问·皮部论》)

3.2.3.3 虚络与络虚 “虚络”与“络虚”均表现为络脉“虚”的病理状态。“络虚”“虚络”均只出现于《素问》中,且各1次。《素问·调经论》曰:“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素问·通虚评实》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2.4 其他类

3.2.4.1 血络 “血络”在《素问》《灵枢》中出现次数分别为2次和16次,且《灵枢·血络论》篇专门论述血络。《灵枢·血络论》提道:“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黄元御[13]注:“血络,邪中于络,气阻而血壅者也。”血络为邪中于络的病理状态。《灵枢·热病》曰:“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张介宾[6]注:“血络,浮浅之络。”血络仍为络脉。可见血络既表示络脉,也表示其气血阻滞的病理状态。

3.2.4.2 结络 “结络”在《素问》《灵枢》中各出现3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结络是络脉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气留结于脉内,以致脉结而血不行。在络脉的治疗中,亦常作为施治部位。如“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另指解剖部位,如《素问·皮部论》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筋有结络”,此处表筋的结聚与连络[9]。

3.2.4.3 络刺 “络刺”仅出现于《灵枢》中2次。《灵枢·官针》:“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络刺为九刺法之一,即刺小络脉出血。

3.2.4.4 络濡与壳络 “络濡”与“壳络”均只出现于《素问》中,分别为1次和2次。《素问·五常政大论》曰:“伏明之纪·····其发痛,其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王冰[4]注:“络,支脉也;濡,有汁也。”伏明,阳德不彰,光明伏也。伏明之纪指在天干为癸,火运不及的年份,人体发病多表现为疼痛和心的病变,金所主的桃和水所主的栗收成好,充实的是其络与汁液。络,指“实中之系,脉络之类也”[6]。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从革之纪······其发咳喘,其脏肺,其果李杏,其实壳络,其谷麻麦······”王冰[4]注:“外有壳,内有支络之实也。”张介宾[6]注:“壳属金,络属火,有盛衰也。”在天干为乙,金运不及的年份,人体发病多表现为咳喘和肺的病变,木所主的李和火所主的杏收成好,充实的是其络与汁液。可见,络濡和壳络指的是天干为癸、乙之年所对应的果实状况,与络脉无关。

4 讨论

通过电子文本穷尽性地检索《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利用训诂方法对络、经和脉的本意及含络词组的分类辨析,可见《内经》记述了络脉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治与预后,内容囊括了疾病认识的多方面。

4.1 络脉的形态、位置、功能 《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探析络时,应参阅经与脉的本意。段玉裁[10]言:“经,织也。从系巠声,织纵丝也……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即经的本意是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脉,血理分,邪行体中者,从口从血[10]”,“口,水之邪流別也。流別者,一水歧分之謂”[10]。脉的本意是血在体内流行之象,如同水流的分支。《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也为之变乎?”可见脉含有血流、血府和脉象三重含义。《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的生理功能是其所行气血实现的。

总之,《内经》原文关于络脉的形态位置与功能描述为:纵行于体内的血府称为经脉,形态如河流有分支一般。经脉横行的分支称络脉,或称横络、衡络;络脉的分支叫孙络或小络;位于体表可见的叫浮络;从十二正经别出、任督络脉及脾之大包,称大络,或以别出之处称之,如手太阴肺之别称列缺(列缺意为络穴还是络名,注家意见不一)。与经脉一同位于体内,称阴络;位于体表称阳络或浮络。脏腑、四肢、筋骨关节、头面与九窍均有络脉分布,约有三百六十五络。经脉与络脉的生理功能是共同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

4.2 络病的因、机、症、治 “络病”一词首见于《素问·缪刺论》,且仅1次。该篇明确描述了外感络病的传变路径并描述了邪不传经、留注大络的症状,缪刺取穴的部位、刺法和病症痊愈的时间,合计18种络脉病变。各络病症状与取穴不一,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治法均使用缪于病处而取络脉的缪刺法(以井穴位主)。《素问·缪刺论》篇与《灵枢·经脉》篇相比,前者中络脉病变的疼痛明显较多,但经络循行次序不及后者规整,症状与本经的循行路线、所属脏腑的关系亦不及后者密切。

络病的病因:①外伤,“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素问·缪刺论》);②饮食劳倦,“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灵枢·百病始生》);③情志为患,“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血气形志》)。

络病的诊断以望诊为主,除此之外,仍有切诊,如:①描述络病的脉象,“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素问·三部久候论》);②按压探查痛点,“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素问·缪刺论》)。

络病的病性,用络盛、盛络及络满描述属实的病理状态,用络虚或虚络描述属虚的病理状态。络脉的病机用血络、结络,表示血气郁结但非专用术语。

络病的治法中,缪刺放血记述较多,灸法、汤药、按摩及药酒亦有所记述。《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治法是“先饮利药”,再行针刺。对邪气中多条络脉引起的“尸厥”则先以竹管吹其两耳,服用血余炭酒,再加针刺为治。

4.3 问题与求解 古医籍注释是传承中医经典的依据,查阅对比历代注家的注释发现,对《内经》同一条文中的同一词常有不同注释,当代权威词典间亦如此,在古代汉语的训诂中也常见,这与注释者掌握的语料数量有关。《中华医典》类电子古籍库虽比人工查阅古籍便利许多,但基于全文检索技术对古籍检索的查准率与查全率均不高,对中医信息的深度挖掘作用有限。故如何利用深度标注的语料库进行穷尽性的样例检索,从语言学角度对古籍文献的中医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其内涵与外延,建立中医概念语义框架,将为中医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络脉灵枢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络脉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浅谈脑卒中在毒损脑络指导下的中西医治疗探讨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