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0-01-17刘梦
刘 梦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郑州 450008)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打造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更好的完成这一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将现代学徒制度引入到计算机专业中,在培养学生基础学习技能的情况下,锻炼学生从事计算机应用和设计的工作能力,使学生自身素养更加符合岗位的要求,促进学生职业的良好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一) 计算机专业定位模糊
新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到各个行业中,高职院校也日益提升了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明确规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几大类目,分别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多媒体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制作、网络建设和管理、计算机运营等。然而结合现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不准确,不能依据市场要求来制定教学的目标,而是仅仅依靠招生的预测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进程中,由于专业定位的过于模糊和人才方向的偏差,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限制了计算机人才的职业发展,同时降低了高职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 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施学徒制培养模式,需要专业学生签订与企业的就业合同,在学生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后进入到企业开展工作。这种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需要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然后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训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学生在企业中会出现学习能力不满足岗位需求、工作难度过大、企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学生情绪产生波动。一旦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并进行疏导,就会降低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旷工的状况,导致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预期。另一方面,传统培养模式实践时间过短,学生不能在过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技能,不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还会给企业带来管理方面的压力,不利于校企合作项目的有序进行。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创新实用的模式作为支撑,并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后续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意愿较强,学徒制和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逐渐被学校和企业双方所认可。但由于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合作目的不同,双方合作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一方面,由于企业以提升生产经营效益为主导,开展各项管理和生产工作,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相较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更加关注劳动力供求方面,不能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研究方面,导致企业参股合作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高职学生渴望在校园中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参与企业实训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抱有新鲜感,认为进入企业实习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能将全身心投入到练习中,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想促进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就必须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现代学徒制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加强专业建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在学徒制下更好的发挥自身教育价值,应在计算机专业内建立现代学徒班级,依照学生能力现状和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对网络运营维护、软件设计、桌面运维服务设计等模块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同时掌握更多应用技巧。还可依照企业的发展项目,将学生培养方向细化为网络运行师、机房运行维修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等,更好的在教学中落实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高职院校应将计算机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方向掌握上岗资质和能力。其次,在能力拓展方面,高校应开展针对性培养计划,除传统的网络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外,还要培养学生在服务器管理、多媒体运行、视频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适应现代化行业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不同,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具体可包含网络编程、动画设计、硬件管理维护等。在专业课程开展的初期阶段,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后续阶段,可增加选修课程,更加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能力,保障学生专业发展的高效和高质量。
(二) 建立全新实训平台,丰富学生实践经验
在学徒制度制模式下,创建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育人的关系,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帮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且进入企业实训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管理压力,学生学习和实训成果无法保障。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应在校园中建立全新的实训平台,与企业形成教育合力,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满足现代化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加强对实训室和基地建设,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并完善与之对应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然后建立学生实训评价的标准,避免学生出现实训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另外,还要重视对实训室和基地的布置,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具针对性的将实训基地打造成工作仿真的场所,使学生能更加真实地了解到工作的内容,体验到工作的氛围。即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主动性,还能为学生进去企业,以学徒身份参与工作奠定基础,积累更多实物操作经验。
(三) 创新专业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第一,高职院校要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并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时间。指导教师在网络中查找教学资料,制作成集视频、文字、图片为一体的网络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的融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重点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流程,掌握相关知识的原理。在线上学习中,学生应加强和教师的互动,针对课堂学习的问题展开讨论。还可在模拟器上进行演示,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第二,课堂教学可与企业实训同步,企业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度制定实训方案,教师结合实训的内容展开辅助教学活动,使理论与实践形成相互配合的关系,共同促进学徒能力的成长。第三,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训项目,从多层次来丰富学徒的工作经验。例如,在原有实训项目内容基础上,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信息技术实训、网络工程师培训、多媒体研究等活动。在合作企业内可布置能力扩充实训基地,并开展与校内相同的项目,不断增加实训的难度,完成对学生能力的激发和深入培养,打造更多计算机行业高等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