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2020-01-17陈家磊
陈家磊,武 燕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并号召:“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1]”。近日,中共中央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由此可见,国家对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以贯之的重视。家国情怀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前途。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实施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关怀有着积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中有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如何在“基础”课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值得思考。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一) 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指对家乡的依恋、对国家的认同和对人民的热爱,体现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3]。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阐释。一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关爱。家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是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爱家是人的本性。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心和帮助,因此,爱家也自然会爱家人,爱亲人。二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世世代代炎黄子孙都抱有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尤其是近代以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御外辱,继承和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二) 家国情怀的时代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家国情怀有着时代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家国情怀在目标上体现了对中国梦的追求。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复兴之路、梦想之路,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当今中国,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国梦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它是家国情怀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具体体现[4]。第二,家国情怀在内容上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还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5]。传统文化中所展示出来的民族精神,值得人们继承和发扬。今天所说的家国情怀,就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三,家国情怀在本质上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的富强民主和社会的文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过程中,即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本质。
二、 “基础”课中具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学资源
家国情怀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基础”课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基础”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并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习惯。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才懂得如何去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如何去关爱社会。从“基础”课教材的教材体系和内容来看,几乎每一章都涉及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第一章讲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指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作为大学生应该懂得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章讲述崇高的理想信念,告诉大学生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三章阐述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还阐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并就如何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出了若干要求。第四章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倡导大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讲述公民道德,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第六章讲述中国法制体系,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思维,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法律权利和义务[6]。由上不难发现,“基础”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引导大学生爱家爱国,爱社会主义,努力去实现中国梦。在内容上,“基础”课从多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 加强“基础”课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
(一)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力度,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很多优秀的成分。这些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饱含智慧,即便是在当代,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在“基础”课上,可以给学生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播中华经典,弘扬正能量。例如,在讲授中国精神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让学生体会仁爱精神。还可以讲授宋明理学“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情怀,让学生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追求道义的精神。
(二) 引入历史伟人故事,增加生动性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开拓辽阔的疆域,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因为无数的历史英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在中国历史上,此类例子举不胜数,例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血战歼敌,勋垂闽浙,曾经台州九战九捷;再如近代林则徐极力禁烟,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维护民族的尊严;又如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慷慨赴义,舍身成仁。这些历史伟人,忧国忧民,他们的身上彰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历史伟人的故事,真实而且生动,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最佳素材,在课堂上可以增加感染力。
(三) 开发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家乡是人们的情感源泉和心灵寄托。地方乡土文化往往给人以亲切感,感受家乡的魅力,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效果显著,并且能促使学生将这种对家乡故土的情感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特色,如何运用好这些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需从实际出发。以我校所在城市绍兴为例,绍兴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包括绍兴的名人典故、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比如:述绍兴酱文化、乌篷船文化;绍兴的大禹陵、兰亭、沈园等景点;秋瑾、徐锡麟、鲁迅等地方近代历史人物。
(四) 从时事出发,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应该对国内外形势有清晰的认识。 在“基础”课上,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引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讲述,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的时候,可以讲述当前台湾形势;再如,在讲述中国梦的时候,可以讲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就。
(五) 利用网络平台,丰富家国情怀培养载体
如今,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传播信息非常快捷,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改革已经非常普遍。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在“基础”课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首先,运用蓝墨云APP,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参与讨论“作为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等问题;其次,让学生关注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最后,建立论坛或微信群,与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推送红色电影等资源。
(六) 合理设计考核,引导学生
课程考核方式对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现实。例如,布置课堂展示任务,让学生制作关于自己家乡变化的PPT,并上讲台讲述;安排学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现状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布置课后作业,论述新中国七十年光辉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