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于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2期
关键词:倡议民办高校一带

一、前言

在2013年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与国际正在逐步接轨,并且所需的人员数量正在逐年递增。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人才的需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至于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有所更新。校企合作可以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了解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才能更好的使大学生抓住时代的机遇,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据中国日报网了解到,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态度,在近五年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中国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以及地区都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普遍缺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不妨是一个好方法。

三、“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早在之前笔者做过一份《“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知识点普及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是完全有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还有四分之一的表示是没有听过。说明民办高校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力度不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办高校可以抓紧这个机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制定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顺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身后都是由企业投资的,学校可抓住这个优势,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与企业共同建立培训中心,培养语言好、专业技能好的国际化人才;三是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与时俱进,增强教师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降低民办高校教师的离职率。

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 基于企业层面。校企合作,首先能为企业有针对性的输送人才;其次是可以节约企业的用人成本。上岗前的二次培训是可以适当的减免的;最后是可以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以及减少离职率。

(二)基于高校的层面。1.对学校的影响。通过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培训基地,可以为学生们的实操提供一个场所,弥补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缺陷;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与时俱进。只有学校不断的跟紧社会发展的潮流,学生才可以得到最新最前列的教育。2.对学生的影响。校企合作,有利于自主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企业所需要什么样子的人才,增加学习交流的机会;还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学生们提高就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提前提供平台给学生们锻炼,可以减小在招聘时因为学校档次一般的缺陷。3.对教师的影响。民办高校以兼职的青年教师为主,工资水平低也导致着教师的离职率高。而校企合作,可以使老师们走进企业,去了解企业的用人状况,然后将所了解到的知识带回学校,和其余的老师一起讨论和制定培养计划;还可以鼓励教师在国际企业中兼职,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以作为教学的基础。现如今还是一个科技社会,老师们走进企业可以体会到科技的进步,从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授课的质量和效率会更高一些。

(三) 基于社会层面。在“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各大民办高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国际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更是能够促进我国以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五、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想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推进,就必须要企业、高校、政府的相互配合。企业应该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的中高层引入学校,为学生们授课与指导;高校应该充分了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各大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府扮演激励方,更应该将出台的相应政策与制度督促落实到位,并积极的加大宣传工作。只有企业、高校、政府配合好,才能缓解我国人才匮乏的问题,才能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倡议民办高校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