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雇佣性视角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24
一、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可雇佣性需求定位不符合
目前,一方面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每年毕业人数日益增加,出现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每年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常常找不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能胜任岗位的人才。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现象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可雇佣性需求信息相脱钩。此培养目标尚未具有针对性,培养人才是面向企业、还是面向政府,毫无地方特色。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一种通用型人才,毫无专业特色,无相关企业实践经验,致使其就业难上加难。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可雇佣性需求不吻合
各大民办高校相继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难。而企业又难以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即“招聘难”。这一问题产生原因之一在于民办高校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有所出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应用型、实践性的专业,然而民办高校依旧按照传统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倘若有部分民办高校开办实践课程常因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所开办的实践课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理论无法得以应用,就无法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可雇佣性能力要求。企业希望所招聘到的人才能够迅速胜任岗位,完成相应的职责,而不是要一味地投入相应资源、成本加以培训,才能胜任岗位要求。除了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不准确,还有另一原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使得即使开设实践课,也无法让实践课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老化
民办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性听课,这种单一“填鸭式”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形成一个刻板印象。即学生认为只需学好专业课知识,完成课程考试要求,而忽视素质培养。应该指出的是,民办高校有关学者有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授课方式开展研究,提出小组案例讨论学习、自主研究学习等方式,但限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些授课方式收效甚微。
(四)实践体系不完善,实践机会不多得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时要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实践课程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比如,本校有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实践课也有一些配套的软件,但限于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致使所开设的实践课程形同虚设,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民办高校要培养出符合地方特色要求的人才,就必须与当地相关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然而各种规章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与当地企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单位,并发挥作用,为数不多。倘若与当地企业已形成合作单位,民办高校会选派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去参观实习,只因学生实习时间只有一两个星期的时间,能在实习单位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在做一些如打印等简单辅助性工作。
二、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要求
一方面,通过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实习情况的实地走访,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收集企业的可雇佣信息。依托上述两种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整理归纳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企业对人资人才不仅要求由工作经验、相关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求有与人打交道、随机应变的能力等。因此,结合企业的可雇佣信息和人资专业特点,下文将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能力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详见图2。
图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雇佣能力
三、基于可雇佣性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基于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开展有效教学、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在上述表达当中,可知民办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致使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最后造成学生就业难。基于此,民办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图2所提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雇佣能力为切入点,本着对社会、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时常关注企业的可雇佣信息要求,逐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经验,提高专业课授课效果,培养出满足企业可雇佣能力要求的人才。这一方面要求民办高校在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专业特色,区别于其他专业,培养具有地方特色、区域特色的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关注学生、考虑培养目标定位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出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达到以上两点要求,民办高校首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关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业展开实地调查,详细地了解与把握住企业当中人资岗位的胜任要求、工作职责要求,便于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更好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民办高校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实习情况展开实际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与要求,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收集企业的可雇佣性能力要求等相关信息,便于及时调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基于可雇佣性的教学方式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要结合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可雇佣性能力做出相应地调整,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过去单向“满堂灌”授课方式,要不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变学生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实行翻转型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授课效果。第二,民办高校要时刻关注市场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能力要求,不断调整,并将可雇佣性能力要求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日后的就业作准备。第三,要可雇佣性能力要求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设计成模块化,并详细分解每个模块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再将此专业技能,落实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三)基于可雇佣性的专业技能提升
由图2有关信息可知,企业人资岗位的胜任资格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地要有专业技能、实务技能、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专业技能。第一,民办高校要购买一些现在企业运营中常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软件,建立具有专业性、综合性、特色的实验实训场所,便于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体验到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模块的操作,可更好地将所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化。第二,民办高校教师要通过企业走访、挂职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实践操作能力,将专业课知识细化成具体的操作点,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刻了解本专业。第三,民办高校要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单位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了解实际运营情况,并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知识运用。第四,民办高校要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实训等实践资源,有计划地安排相关讲座,并邀请本专业往届毕业生或企业家到校开讲座,让学生可更早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可雇佣性要求,明确自身差距,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各方面能力,更好地为日后就业作准备。第五,学生可通过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