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0-01-17马叶吴李夏鲁吴虹坤
马叶吴,李夏鲁,吴虹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附属瑞康医院,南宁 530011)
0 引言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生由理论基础学习向临床过渡的重要学习阶段,该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检验科疾病报告涉及现代医院各临床科室,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经历前期理论基础学习后,开始逐渐涉足临床见习,逐渐接触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该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是保障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2]。
1 建立健全稳定的教师团队
建立健全稳定的教师团队是保障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科学、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强化师资管理,不仅要重视内部高年资教师的管理,还需积极吸纳、培养低年资教师。因为教学需要发展与延续,未来的教研工作还需由低年资教师肩挑,壮大年轻教师队伍,给予低年资教师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有助于巩固、发展师资力量,避免教学队伍出现断层现象,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持久性。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整合教师的薪资福利体系,由内而外地培养低年资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教师队伍内部提倡“高带低、优带差”的管理模式,组建一支业务本领强、教学经验足、才德兼备的高年资教师,组成教研培训力量,并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备课活动,以传帮带教的方式帮助低年资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境、熟练教学本领,提升低年资教师教学水平,使其迅速成长起来,更好地汇入教师队伍中,提升院校整体的教研水平。③在积极推进低年资教师业务水平培训的同时,还要稳定中年教师团队,重视中年教师团队的科学管理,可推出相应政策,提倡中年教师积极参与继续医学教育,努力将自身积累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传授予医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对内要帮助低年资教师提升教学经验,对外要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进步。④深度挖掘高资历教师的价值,不仅要重视科研及医学生教育工作,还需主动承担起教师团队内部低年资教师的教学经验传授及指导任务,更好地引导内部教师团队整体实现综合发展。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还面临着来自临床繁重的工作压力,可能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因此,还需建立一支固定的教师团队,在院校开课期间将工作重心放至教学环节,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培训,使教师团队掌握新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3-4]。
2 选择适应现代医学的实验项目
传统的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已无法全面满足现代医疗工作的需求,因此,需改进实习教学内容,为医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增设实习项目:①骨髓细胞学、三大常规检查等为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学习内容,应予保留。在此基础上,还需组织医学生进入实验室,让其接触、感受实验室工作的氛围与环境,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各类临床检测医疗设备,降低医学生对实验诊断学的陌生感,提升医学生见识。②以骨髓细胞学检查为例,在以往的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医学生主要经由显微镜观察骨髓片,但教学大纲所规划的学时较短,无法保障每位医学生都能全面掌握与骨髓细胞学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医疗资源浪费,实际教学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面对这一教学现状,现基于教学大纲需求寻求互联网技术支持,制作了较为全面的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经由多媒体进行播放,同时下发至班级群内供医学生下载和课余时间反复观摩自学,以保障教学效率的稳固提升。同时,要科学结合实验室实习内容,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与多媒体教育有机结合,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将事半功倍。③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对于医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虽然以往的生物基础课程中有一定涉及,但未深入开展相关实习项目,医学生无法较为全面地掌握输血治疗的禁忌症与适应症等内容,故需开设相关实习课程,帮助医学生填补此类学习的空白区。④临床疾病治疗中一类较突出的问题即细菌耐药性,在实际的实验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细菌的耐药监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院内感染预防等纳入实习课程,积极探索教学大纲中未涉及的领域,并适当考虑进行补充教学,提升医学生的专业见识与水平,帮助医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5-6]。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目前,各类新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已被证实为是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现以常见的问题驱动教学法(PBL)为例来分析开展该项教学活动的主要流程:①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设立问题,整合相应基础资料发放至班级群中。②医学生自行下载,进行课前预习,查阅相应资料并尝试解决问题。③课中由教师进行小组分配,引导医学生就课前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求同存异。④小组派出代表上台就综合后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发言,各组轮流上台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
PBL教学法的提出正视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在课前鼓励学生自学、自解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能力;在课中进行组间讨论,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培养听取他人意见、改良自身学术观点、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课后经由教师总结,帮助各组完善问题解答中暴露出的不足并健全问题答案,实现最后的引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