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创新模式研究
——以湖南省泸溪县为例

2020-01-17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泸溪县贫困地区职业

雷 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挖掘总结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经验,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而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泸溪县,其教育扶贫成功模式为教育扶贫更好发挥作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

一、关于教育扶贫的理论探讨

一般来说,教育扶贫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自主脱贫的长久之计,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一招。

教育扶贫包括“扶教育之贫”与“依靠教育扶贫”的双重内涵。扶教育之贫是在教育领域实施扶贫开发,主要表现为提高各级教育入学率、提升各类教育质量、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多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更好地扶教育之贫,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教育短板精准发力,努力建设国家标准化学校,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师资素质整体提高,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学校数量不足,教师数量短缺,办学条件落后问题,同步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从2014年以来,湖南省投入近90亿元建设100所主要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中小学校——芙蓉学校,确保了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就近上学。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扶教育之贫不仅是在发展教育事业,最终必将指向和谐社会的构建。

依靠教育扶贫是将教育作为一种扶贫的方式与手段予以选择和运用,经由教育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教育的扶贫功能与价值,起初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途径。实际上,教育在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均有扶贫的价值,对教育扶贫功能的认识应由单一的人力资本形成向全面的贫困现象缓解回归与前行[2]。比如说,职业教育在扶贫功能的发挥上具有相较于其他各级教育更明显的地位,应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向职业教育倾斜。我们认为,教育扶贫功能的发挥首先取决于贫困地区教育的现实发展,只有基于不断发展的教育,才能形成依靠教育的扶贫。而事实上,教育贫困恰恰是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集中体现,即贫困地区的教育贫困阻碍了教育扶贫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扶教育之贫”是“依靠教育扶贫”的前置和限制条件。

应该说,学界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众多,既有丰富的理论探讨也有不少应用研究。目前来说,主要的问题是结合实际研究不够,对教育扶贫的功能实现、影响因素等认识不深,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教育扶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只有把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二、教育扶贫的“泸溪样本”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土地面积156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到60%,是原国家级贫困县,老少边穷县,存在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缓慢、贫困发生率高等诸多问题,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全县现有各类中小学校170多所,其中教学点138所,小学学校20所,初中学校17所,在校学生3.6万余人,在编教职工近3000人,其中乡村教师1700多人。泸溪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多年如一日重视教育、扶持教育,成为湖南省穷县、小县办成教育强县的典范。近年来,其教育扶贫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较好地实现了“扶教育之贫”与“依靠教育扶贫”的有机结合,于2020年初成功脱贫摘帽,形成了教育扶贫创新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3]。泸溪县始终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成立教育脱贫攻坚工程指挥部,专题研究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工作优先部署、问题优先解决、项目优先建设、经费优先保障”。泸溪县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有关指标纳入对各乡镇、相关部门目标管理和“五个文明”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机制,建立健全联动整治制度、联查报备制度、联合调解制度,着力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着力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泸溪县坚持教育经费“以县为主”管理,认真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以及其他国家和省规定的教师基本待遇,确保教育投入逐年增长,重教奖励逐年提升,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比如,在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教师工资待遇基础上,对教师待遇实行“三优先”,即教师工资优先发放、教师政策性福利待遇优先落实、教师培训奖励经费优先保障。

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泸溪县全面落实教材教辅资料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和社会救助、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和雨露计划等资助政策,打出“补、免、奖、贷”组合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通过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2所农村薄弱校,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给予人力、物力、智力全方位支持。通过选派业务骨干教师到村小锻炼、农村教师依据偏远程度分类实施津贴、评优评奖评职称向农村教师倾斜、艺体教师无校籍管理等政策,有效破解了农村师资薄弱难题,提升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每年县里拿出1200多万元,为农村片村小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每人每月平均1200元、农教补贴每月200元;为农村中心完小和初中学校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每人每月平均400元、农教补贴每月100元。农教补贴政策的落实,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三是切实办好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改革后,泸溪县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生源能考上普通高中,其他学生因为没有技能就踏进社会,不可能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泸溪县高度重视县职业教育,做到了“三个对接”:对接职业岗位抓培训,推进面向职业岗位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加强电商、汽修、平面设计等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对接就业安置抓培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力度,强化学生就业跟踪服务指导,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对接全县农业“八大产业、八大品牌”,大力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一家一”职教工程,对贫困户等免费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精准培训。通过办好职业教育,先后向各方企业输送职校毕业生2000多人,就业率达100%,学生对口满意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人均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有效落实了零就业家庭政策,实现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根子上促进了脱贫。

泸溪的教育扶贫模式,实现了“四个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乡均衡水平得到提升。2019年,泸溪县小学、初中、高中巩固率分别为100%、99.5%、98.64%,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排名湘西州第一;2016—2019年,泸溪县共有14人考入清华北大,本科上线率、本科上线万人比稳居全州第一。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先后有多名务工子女从外县转回。以兴隆场镇中学为例,2019年学生数量增加了150人左右,而往年这150个生源中,有40人随务工父母在县外就读,人年均教育及相关开支近3万元;还有110人在县城就读,人年均开支在1.5万元左右。生源回流后,可以为当地百姓减负近300万元。

三、教育扶贫的“改进逻辑”

教育扶贫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扶教育之贫与依靠教育扶贫更好结合,特别是深入研究教育扶贫在现实中的功能是如何具体实现的、影响教育扶贫功能发挥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毕竟教育与扶贫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结合泸溪教育扶贫的模式探索,更好发挥教育扶贫功能,还需做以下改进。

一是树立新的教育扶贫理念。树立大教育观,把思想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育等都纳入教育的范畴,使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果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尤其是脱贫致富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树立新的教育成才观,摆脱过去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评价标准,树立掌握技能也是成才的新型教育理念,改变重普教轻职教的做法和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扶贫观,更加突出教育扶贫功效,注重整个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贫困文化的改造、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以及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养成[4]。

二是加强教育扶贫的实效性和长效性。研究如何把对贫困人口子女的教育精准帮扶与贫困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有机结合,把地方办学经验与教育现代化相结合,培育贫困人口自强自立精神,着力解决文化贫困问题,开发当地人力资本,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自我发展和自主脱贫的能力。在重点突出贫困户的基础上,政策设计上适当加大普惠力度;培训对象重点选取能人、村干部、返乡青年等,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较小的投入产生更大撬动作用;培训内容要突出地方特色和当地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教育扶贫资源的整合,把各方面的教育资金、资源整合起来,避免重复和浪费,避免分散和撒胡椒面。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争取把教育扶贫的投入机制固定化、规范化;建立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教育扶贫长期投入机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思想上要把职业教育摆在和基础教育并重的地位。多种形式推广职业教育,开展“6+X”教育,视情况将部分普通中学转为职业中学,在中小学探索进行职业附加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的招生机制,探索职业中学招生主要依据志愿而不是分数录取,在招生上不再处于普通中学“拾遗补缺”的地位。大力发展地区和县级职业教育,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师资配置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相适应,努力培养地区扶贫发展急需的人才[5]。

四是营造教育扶贫的良好环境。在价值取向和实践操作上有所调整与完善,更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更重视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构建城乡教育发展联动机制,继续采取超常规举措,夯实教育的基础设施,加强贫困地区教育软硬件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所在地,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回流,吸引更多成功人士返回创业,带动一方富裕。打好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组合拳,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以更大力度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好周转房,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和幸福指数;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泸溪县贫困地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湖南泸溪县油茶低产林带状更新改造对策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阅读之光充盈校园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泸溪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实验
泸溪11万吨椪柑鲜果求销路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