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昭绶师范教育启蒙思想

2020-01-17棋,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教员

陈 棋,周 可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孔昭绶是湖南长沙人,据传是孔子第七十一世孙,优渥的家庭背景加上努力刻苦的奋斗,他先是在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学成毕业,紧接着又留学日本政法大学,在日本受到了民主、开化风气的感染,学成归国后回到了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就任校长。孔昭绶校长再任一师校长时一上任即调整教职工队伍,重新聘任一大批教育精英执教;“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以人格教育、军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实现救国强种唯一之教旨”,以“知耻”为校训中心,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创湖南第一师范校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1]70。他在职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也是在这里形成和发展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本文将从师范教育的目的、师范教育的内容以及师范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孔昭绶师范教育启蒙思想。

一、师范教育的目的

师范教育的目的是贯穿孔校长教育改革的始终的,在当时中国积贫羸弱的时代背景下,孔校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则国势必张”[1]74,由此论证教育与国家前途命运具有极大之关系,师范教育的目的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谈。

(一)宏观——救国强种

“时势造英雄”,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事件、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人具有独特的个性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思想。孔校长早期就读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这是一所办学目标定位于“造就初级师范及中学堂师资”的师范学堂。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开设伦理、国文等课程为之“明体”;开设外语、理化、博物、教育心理等为之“致用”。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还有从日本聘请过来的教员,孔教授当时就读于地理科,这是他师范教育思想萌芽的地方。

1911年在湖南优级学堂选科毕业后,他去了日本法政大学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明治立法学校之一,可以说是近代中日政治家的摇篮,不仅有孔校长,蒋介石的导师顾清廉也曾毕业于此。也就是这个契机,孔校长在留学日本期间受到开明、民主思想的熏陶,这为回国后担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时做出的改革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废科举、兴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体制,主要是学习西方和日本的学制改革,“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与刚留日回来的孔校长的民主教育理想相差甚远,因此,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孔昭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民主教育改革,以“救国强种”为宗旨,以“知耻”二字为校训,以《国耻日纪念演说词》演讲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

正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他深刻认识到:“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1]76强烈的救国强种的意愿一直深深扎根在孔校长心中,并贯穿于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二)微观——“造就小学教员”

微观层面的目的是宏观层面的目的的实现手段、具体体现。先是有了救国强种的强烈意愿,接着才会考虑到怎么去实现这个意愿,为了实现这个意愿就要从“造就小学教员”做起,因此这个微观的目的是孔昭绶师范教育思想的亮点。

一方面,“造就小学教员”是湖南第一师范既定目的。当时,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学校分“师范”(包括女子师范)与“高等师范”两级,前者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后者以造就中学、师范教员为目的。1909年2月起,湖南第一师范定格为中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孔昭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时,“造就小学教员”已成为既定目的。

另一方面,孔昭绶根据当时的时势需要和湖南特点,明确并坚持了这一目的:不是培养所有阶段的教师,专门“造就小学教员”。当时的中国处于积贫羸弱的状态,在教育上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基础教育亟待发展,湖南又多丘陵,多贫穷落后,基础教育发展极度缓慢,中等、高等教育更是有心无力。据湖南第一师范校史记载,孔昭绶曾历任长沙多所中学、师范学校教员,深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湖南第一师范必须坚持“造就小学教员”的目的,这就确定了湖南一师是一所专门面向小学、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师范院校。

值得一提的是,孔昭绶认为湖南第一师范不仅仅是“造就小学教员”,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教育家精神。据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志记载,湖南第一师范始终坚持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强调“教育要旨在授予教育上之普通知识,尤当详于小学教育之旨趣、方法,习其技能,并休养教育家之精神。”[2]22

二、师范教育的内容

师范教育的内容自然是围绕使师范生成为合格的教师这一目标而设定的,近年来,教育界开始逐渐关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或者研究方式,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功能出发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本体性知识;第二,条件性知识;第三,实践性知识;第四,文化知识[5]3。这些理念与孔校长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高度的吻合度。

(一)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subject-matter knowledge)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专业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性的知识。一名教师的职业生涯的走向与其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孔校长为加强师范生的本体性知识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设置预科课程,二是规定了各科的“教授之法”。

设置预科课程。历史、地理为国文之要素,博物、手工为农业工作之导师,学习国文先要对历史、地理有所了解,学习农业知识要对博物、手工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设置预科课程以便后期深入学习。

各学科规定“教学之要旨”。按《湖南省立第一学校志》中记载,孔校长任职期间,计本科第一部开设修身、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图画等17门课程,且各学科都规定了“教授要旨”。如“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兼涵养文字之兴趣……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熟练语言作实用简易之文……”[2]25国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语言文字且能够自由运用。且根据这样的目的,规定了教授内容的先后顺序,首先应该教给学生近代文,再次才是古文以及文字源流历史、语法概略、文学历史发展,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语言并能作到实用之处。

(二)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类知识是教师成其为教师的重要保障,是成功教学的基石。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强调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孔校长在这一方面从教师施教、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要旨做出了规定。

教师施教。孔校长在任期间,湖南第一师范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所秉承的《教养学生之要旨》中第7条就提及“教授时常宜注意于教授法,务使学生于受业之际悟施教之方。”[2]26孔校长从学校的培养目的“造就小学教员”出发,强调湖南第一师范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应当时常关注教学方法,务必要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领悟到施教方法。

课程设置。在上文中提到当时湖南第一师范本科第一部开设了17门课程,其中包括教育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也有特定的“教授要旨”,“教育要旨在授以教育上之普通知识,尤当详于小学教育之旨趣、方法”[2]26。孔校长始终秉持着湖南第一师范造就小学教员的目的,在教育这门课程上,强调要教授有关教育的“普通知识”。笔者理解,所谓的教育之上“普通知识”就是当下我们提及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并着重提及要注重小学教育的要旨、大意、方法等等。

课程要旨。不仅在教育这门课程要旨里提及了要注重教授法,在其他学科课程要旨里面也有提及,如“国文要旨在通解语言文字……使熟练语言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教授法”;“数学要旨在……并解悟小学校算术教授法”;“博物要旨在……并解悟高等小学校理科教授法……”等等[2]26,各门学科都强调注重“教授之法”,就是指要注重师范生的条件性知识的教授,要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学,还要知道如何去教。

(三)实践性知识

教师知道什么以及教师怎么表述他们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是指教师关于如何在学生面前去表述的知识以及与课堂情境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或者说教师的工作性质的情境性决定实践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能否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决定,并且能够在深思熟虑之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5]4。

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孔校长根据当时的时势需要,特别重视职业训练,对部定师范学制、课程作了较大调整,如强调“农、工尤贵实习,自三年级起,依学生志愿分习农工,每周必有课外3时之实习”;学生“毕业先到小学实习,不仅教授,兼重管理,故并行加入。”[1]78不管是师范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孔校长都很看重职业训练,实习是一项加强职业训练的主要举措。通过实习,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

孔校长还指出:“师范为储备小学教员而设,则日后所需要者自宜预位储蓄,以备异时教授之用,否则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宜有师范生不中用之叹也。今欲力矫此弊,故宜注重实习。”[1]75为了防止师范生出现“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之师范生不中用之叹,孔校长亦提出要注重实习。

(四)文化知识

文化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味,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为了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还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孔校长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品质。湖南第一师范所秉承的《教养学生之要旨》中就有“爱国家,遵宪法,为充任教员者之要务,故宜使学生明建国之本源,践国民之本分”。孔校长在“明耻”演说时号召“时时能以报仇雪耻为事,毅力决心团结不懈”、“愿各努力前进,毋忘国耻,毋忘国耻!”[1]73贯穿孔先生的教育改革的宗旨就是“救国强种”,明确提出以“知耻”二字为校训,并区分了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为了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他作了慷慨激昂的明国耻的演讲,撰写了一万多字的《国耻日纪念演说词》。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孔校长教育的一条主线,是他“救国强种”教旨的重要体现。他深刻地意识到,救国第一步是要让国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对这个国家有深厚的情感,才会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地来保护这个国家。“强种”首先是要强国人爱国精神,其次才是强健体魄。

保健知识。《教养学生之要旨》中提及“健全之精神宿于健全之身体,故宜使学生谨于摄生,勤于体育。”[2]24一师一直就有重视劳作、强身健体的历史传承,孔校长自日本留学归来,加之当时中国的国情背景,使得孔校长更是意识到身体之康健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情操修养。“陶冶情性,锻炼意志,为充任教员者之要务,故宜使学生富于美感,勇于德行。”“世界观与人生观为精神教育之本,故宜使学生究心哲理而具高尚之志趣。”[1]76秉承着如此的教养要旨,故开设修身课程,“修身要旨在养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勉以躬行实践,具为师表之品格,并解悟小学校修身教授法。”[2]26孔校长曾言道:“望诸生保有健全之人格,预储独立自营之实力。我中华民国之前途,惟有为之青年时赖。”[1]73孔校长十分看重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养成,因此不仅开设了修身课程,而且对学生的要求分礼仪、风纪、服务、时间、场所、赏罚六个方面。

三、师范教育的方法

师范教育的方法是依托师范教育的内容而整理得出的,分别为:本体性知识——分科而学,因材施教;条件性知识——言传身教,课程加持;实践性知识——注重实习,自动自治;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本体性知识:分科而学,因材施教

针对师范生本体性知识的习得,孔校长认为:“师范学科多至20余类,或偏于知识,或偏于技能,一人之精力有限,而欲求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亦嘎嘎乎难能之事矣。故不如用分科制,因材施教,使各依类进取,或于预科后以文理分科,或以普通与职业分科,或于二、三年级依农工商之性质而分科,或减少授课时间,依个人之志愿与特长,专听其自习而分科研究。如是,则分道扬镳,并行不悖,较之多方涉猎反一无所成者,不啻有天渊之隔。”[1]76师范学科种类繁多,宜依个人志愿与特长选择兴趣所至分科而学,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减少授课时间,便能避免细大不捐的困境。

当时有人提出延长师范本科的年限,孔校长甚是反对,认为“惟贵实事求是,使修业一日即有一日之进步,应学与时俱进,不至浪掷时光,否则虽延长一、二年无益也。”[1]77延长学习年限并不能使得学生修业精进,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是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

(二)条件性知识:言传身教,课程加持

针对条件性知识的获得,孔校长首先强调湖南一师的各位老师做到言传身教,孔校长认为教职员“在校内既为学生所矜式”,因此要求教职员应该“对于学生亲之如良友,爱之如子弟,本身作责。”[1]71在教授之时要时常将重点放在教授方法上面,要使学生在经历授业解惑的过程之中还要领悟授业解惑之方,以便日后为学生授业解惑。

其次开设教育学相关课程,使得学生了解世界教育思想、地方教育状态,且融入至各科的学习中,注重“各科教授之注意”,不仅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每门课程都要求思考其教授之法。

(三)实践性知识:注重实习,自动自治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孔校长是十分重视的,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与改革,如创办工人夜学,实施平民教育,专收校内外工人,交由三四年级学生主办,教以文化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课业基础,还能给予其锻炼的机会;成立劳动会,以“实用教育,锻炼身体,养成劳动习惯为主旨”[1]78,用师生的劳动改善教学环境,搞好学生卫生养成好习惯。

最值得一提的是孔校长特别注重实习,要求毕业生先到小学实习,且还规定了实习之注意,强调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教员,要避免出现“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的弊端,故应注重实习。

其中教育实习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实行修学旅行,这是一项综合性质的专业训练,其宗旨为“温习课业,熟悉教育”,除了学校每学期以全体或者分级、分班的形式组织一次以外,还要求学生寒暑假自行进行。修学旅行分为调查和采集。调查包括乡土历史、地理、物产、职业、教育状况和一师毕业生状况的调查,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实地调查并照式填注学校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要达到精准而裨实用的标准,特别强调调查不准造假。采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古物标本的采集和实物写生。

(四)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孔校长十分注重教职员的言传身教,因此他一上任就聘请了一大批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职员,如杨昌济、徐特立等,还聘请了美国的饶伯斯担任英文教员、德国的费尔廉担任月歌教员,要求大家不仅仅在学科知识上进行教授,还应“本身作责,以陶冶其品性,养成其独立自营之能力”。

除此之外,还开设修身课程,养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并实行操行考查,考查的要点有礼节、容止、言语、性情、才干、嗜好、交际、修学、服务、职业、运动、整洁等12项。“人物互选”是当时一师实行的用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办法之一,互选的条件有德智体3个方面17项,具有民意测验的性质。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创设课外志愿军,以激发爱国思想。成立学友会,定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其宗旨为“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1]76。

为学生养成强健体魄,开办运动会,以体操教学为中心,将体操教学、课外锻炼、运动竞赛三者结合起来,“庶学生体躯日强,智、德亦因以增进”,校内的运动会分为经常性的课外运动会和定期的田径运动会。经常性的课外运动会包括陆赛和水赛,每日课后进行练习,每学期进行一次比赛;定期的田径运动会包括团体赛和选手赛,定于每年春、秋佳日组织一次或两次。运动会“以锻炼身体,活泼精神,养成其自动能力为宗旨”[3]。

四、深远影响

孔昭绶不仅是一位高度爱国的民主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敢为人先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潜心教育,两度担任一师校长期间,始终秉持一师“造就小学教员”的目的,逐渐形成师范教育启蒙思想。

首先,孔校长深刻意识到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1]75。他注重师范教育,“师范者,教育之种子也”,铸成青年中国。

其次,孔校长重视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他的《国耻纪念日演说词》提出“国家所以广设学校者何心,吾人置身学校也何事,则所谓根本解决。责有攸归,故当抱定目的,以报仇雪耻作民气……”,并以“知耻”二字作为校训中心,反映出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倡导学生自动自治。开创学友会、工人夜学、运动会、劳动会、修业旅行等等,交由学生自行举办;后来为人备加称道的创设学生课外志愿军,目的也是“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孔昭绶非常重视,亲任“总指挥”[6],并要求学生进行实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正是孔校长民主的思想,使一师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师范生。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正是对孔校长师范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湖南一师得以兴盛。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教员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校长问题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晚安,教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