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外语课程思政三维探析

2020-01-17张丽红阮东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政治

张丽红,阮东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a.外国语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独立开设的一门课程,没有充分融合其他专业课程,高校的教学内容并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思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的地方。高校外语教学是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负面冲击。因此,外语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一环。

一、外语课程思政形成背景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离不开课程思政大格局的影响。课程思政经历了一个从实践探索到理念提出再到认识深化的形成发展历程,这一历程与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直接相关,足见党和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探索缘起于上海市教委2014年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的“学科德育”,此后课程思政率先在上海部分高校试点,旨在更新与改进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60度“大熔炉”的教育合力[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

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继续推进和深化高校不同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外语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研究,有利于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改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层皮”,外语专业教学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强化了高校所有课程,包括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思政”职能,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局限,力求把价值引领和品德修为等思政元素贯穿到所有课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3]。因此,加强课程思政与外语课程相融合,发挥外语学科的特色,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语种多样,除了占主导地位的英语课程思政外[4],还有日语、朝鲜语、法语等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落实外语课程思政,笔者聚焦教师层面,探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应做好的几个关键环节,提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三维着力点。

二、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三个维度

外语是高校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不同的外语学习,使学生熟知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此,外语课程思政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外语教师应从提升认识、掌握方法、深化实践三个维度,加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

提升认识,转变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落实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外语教师要提升认识,转变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本文所提到的外语课程思政理念,指的是在外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意识到外语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结合中西方不同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全方位灌输思想政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科学创新、爱国主义等核心素养。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外语课程教学中,保持与外语课程育人总体指向即外语思政理念的一致性,才能更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同心合力,做到润物无声培养学生思政意识。

改进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具体开展外语课程思政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这三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具体到外语课程思政中,外语教师需掌握方法,落实外语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尽可能挖掘教材与思政元素结合点[5],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挖掘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外语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育人效果,还能增强外语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实现两者互促协同发展。

深化实践,推进外语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体现外语课程思政的落脚点。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专业对所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具有规定性,同时课程思政又是教师在不同课程教学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每门课程来讲,课程思政不存在自身的体系,也不需要和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相互衔接,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6月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正在形成。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聚焦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6]专业思政是本专业对所培养人才应具备核心素养的规定性,是总的要求,需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包括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最基础的手段。因而,推进外语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三个维度,不是独立存在,三维相互影响,互促互进,提升认识是前提,掌握方法是手段,深化实践是升华,旨在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育人总目标,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三、提升认识,转变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目前,外语教学质量仍然以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教师更多注重外语专业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外语教师普遍重视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较少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及学生思想的成长,忽略了外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直接导致外语教学和德育分离。外语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思政能力。根据前文对外语课程思政理念的阐释,了解当前外语教师普遍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培养,或者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唯思政而思政,没有做到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外语教师提升认识,转变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势在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需做到“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7]“六个下功夫”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做了精辟的归纳,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对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解。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各课程教师都有开展思政教育的责任,教师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广度、深度,以及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效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8],与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等密切相关。只有发挥好教师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对于外语教师,不是仅仅靠着专业课知识就可以,同时也要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知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己对思政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的教学中[9]。

其次,形成同心合力育人意识。教师明确外语课程思政和外语课程所在专业的育人总体指向(专业思政的要求)分不开。课程思政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自己所讲授的某门课程,其意义在于所有课程要一起构成育人主渠道,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高校育人的根本方向。因此,外语课程思政只有提升认识,转变外语课程思政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在外语不同课程教学中,保持与外语专业育人总体指向即外语专业思政理念的一致性,才能更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同心合力,做到润物无声培养学生思政意识。

教师提升认识,改变外语课程思政理念是基础、关键,但仍需掌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具体落实外语课程思政。

四、掌握方法,落实外语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课程思政方法,落实外语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

首先,教育者先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提出新要求:2014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徳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10];2016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讲座时,提出了“四个引路人”,即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1]。外语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清楚地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提升外语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作为外语教师,要让自己保持常学常新的思想状态,反思自己对习总书记精神的领悟,时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思考。

其次,挖掘思政元素。外语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充分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念,加强思政教育知识的融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外语课程内容重新认识,不是简单、直接借用别人提供的案例,或刻板、直接添加思想政治内容,而是探求活的思政元素。教师还需合理制定外语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特征,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与发展能力等,使外语教学能够真正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在授课中,外语教师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集思广益、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合力。课后布置合适的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考,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政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前挖掘、课中融入、课后加深,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教育模式,实现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互促,知识与思政融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打通,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12],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着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三句话”的实质内涵,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理念影响,契合新时代外语课程思政内涵。

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学活动主体双方相互配合,更离不开教师转变外语课程思政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实上文探讨的外语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内容还要进行精选,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最优化[13]。可以利用网络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与网络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典型事件,如涉及到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主题时,可以结合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不久后提出的“中国梦”,播放视频(两会1+1)瞬间: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让学生加强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再给学生播放英文视频American Dream(美国梦),在对比分析中深入了解美国政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人生理想信念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自信。在教学方式上,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汉语语言的表达,还能通过熟悉英语视频内容,学习词法、语法、句式,或进行经典句子的翻译操练,进行口头陈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谈感想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14]中的专题,如《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5]篇章(第一卷:51页),并进行汉英双语对比学习,进一步融合思政教育,激励学生坚守信念、锤炼本领、拼搏创新的理想情怀。还有我们每天关注的“学习强国”阅读学习栏目,如“传播中国”的“英文播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用典“学习词”、CGTN英语新闻等,引导学生在新鲜随意、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洞悉国内外发生的典型事件。通过深度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经典用语,“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16],使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基本技能,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素养,提高了思想政治素养。

五、深化实践,推进外语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7]。专业思政是本专业对所培养人才应具备核心素养的规定性,是总的要求,需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包括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最基础的手段。

首先,理解外语课程思政符合外语专业思政要求。外语专业思政建设符合外语类“国标”新要求。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素质要求方面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在培养目标上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新“国标”突出了对外语专业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强调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由于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丰富,涉及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风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西方文化传播,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素材,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最突出的课程[18],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而实施外语专业思政,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符合新“国标”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对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其次,实现外语课程思政与外语专业思政一体化。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专业对所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具有规定性。根据外语课程的特点,外语课程思政的共性要求可规定为“+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中外文化融通,讲好中国故事,突出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9]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不仅是学生拓宽知识与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语言基础课程,同时也应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课程,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重点的课程思政任务。“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达。作为外语教师,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涉及西方典型的文化制度、价值取向、人物故事、道德信仰时,教师应嵌入与中国文化元素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大学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不能取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也不能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而是要服务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0]。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并对比,加强外语专业技能知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体现本土化特征,学习描述中国文化和情景所特有的词汇与短语[21],加强本土化英语学习,既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熟知中国文化,增强其对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的认同,坚持“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外语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使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22]。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如何将语言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努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用外语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专业对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充分发挥不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育人作用,实现外语专业思政与外语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与一体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外语课程思政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外语专业学习与思想价值引领同向同行,使外语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政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举措,而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聚焦教师,提出外语课程思政三维着力点,教师从自身改变认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改变外语课程思政理念;掌握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挖掘思想政治资料,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深化实践,融通中外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外语专业思政与外语课程思政一体化。通过外语课程思政三维着力点分析旨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从而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隐性的方式培养爱国热情、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取得实际成效。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