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提升研究
2020-01-17李洪良王士举
李洪良,王士举,杨 婧
(衡水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一、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由课程与思政两部分组成,即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知识教授、能力培养中融入思想价值引领,主要目的是体现出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将立德树人视作教育的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务必要将各门课程当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到位,确保不同专业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此可以说,“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从而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
十八大至今,党中央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视力度。十八大报告已经将立德树人设定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教育教学的整个阶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完成全面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表明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上海市教委于2017 年创设性地将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思政课程体系。这一方式在给外语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等院校思想工作供应了新的动力。在“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上,以文化自信构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外语专业多元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得以展开,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地方文化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与中国文化自信等几个类型。
二、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人才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河北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等问题,具体体现为: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外国文化、轻中国文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多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或强调外国的思维、信仰等外国文化的习得,忽视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双方文化的平等性,学生看不到中国文化、本土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性[2]。导致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时,会受外国文化的影响,对本国文化缺乏深刻理解甚至误解。在河北省120 所高校中,多数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大同小异,外语教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忽视办学传统和地域特色,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不符。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隔绝的状态,未能很好地发挥出课程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外语专业的学习,并未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并未提高跨文化语境中的理性交流与平等交流的能力,更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养。
(一)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本质,属于更深厚、宽泛、基础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累积着中华儿女深层次的精神信仰,象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超地域的文化归属感以及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根本原因,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失语,将导致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文化理解和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难于很好地体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急切需要在通常的外语教学阶段指引学生切实领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完成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过程。外语既有交流的工具价值性,更有通过外语学习获得自我身份认知、培养积极正面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爱国情怀、价值观等关键的育人理念。伴随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外语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人文教育、跨文化教育,外语人才务必聚集文化素养、外语技能、专业知识为一身,而且能够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二)优秀文化融入外语专业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2018 年,教育部下发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表明外语技能课程当中囊括了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课程当中囊括了论文写作、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外国文学、翻译学、外国语言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为中国文化失语的“重灾区”,中国文化的融入,需要教师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避免单纯的语言工具性教学,注重文化交流的平等性,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思考、理解中外文化,每门课程中都要寻求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3]。
外语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应贯彻“文化育人”的理念,构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外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在初级外语教学中,借助于研究语言要素发展与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例如日常的日语教学过程中,日本的文字、文化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日本这一国家在历史上非常擅长学习,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汉字从我国传至日本,而日本在学习中国汉字之后又创造出了新的词汇传到中国,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悠久而强烈的创新性、融合性以及渗透性。此外,找寻相关的中国文化的信息特色,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程度,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在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应注重引导学生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思辨意识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学、文化知识,进而以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4]。同时,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区位等教学优势开设了反映和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的特色课程,共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外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在各学科、各专业共同构建“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外语教学要不断挖掘与探索“课程思政”资源,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凝聚中国文化精神。
三、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提升策略
(一)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外语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拓展,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要牢固树立只是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教学理念,时刻将育人摆在首位。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立德树人。要不断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在历史人物故事、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时事话题、学科进展、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技术与工业等方面寻找素材,找准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教师要善于通过小事情折射大道理,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时代特征,增加“课程思政”的魅力[5]。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学习的动力,使学生领会自身的社会定位以及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感,形成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共同体。
各高校要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要定期开展相关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将“课程思政”纳入岗前培训、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
(二)凸显外语教育人文性,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外语教育具有实用与人文双重属性,河北省的外语教育普遍存在重实用性、轻人文性的问题,即只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外语背后所代表的思想观念、民族精神等异国文化。当下教育的根本要素是以人为本,根本任务就是发展人的价值,教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6]。在河北省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文化育人和“三全育人”的目标与要求,就必须要及时反思与修正异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无形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河北具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大儒董仲舒、鼻烟壶内画艺术、河北梆子、西柏坡红色文化等优秀的人文以及自然资源。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借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河北省进一步发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特色,凝练、创新河北文化的内涵,让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相契合,增加其实用性,也要借助现代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使其更加鲜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习。科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北地方特色文化、燕赵文化、红色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异国文化的同时,正确客观地对待本土文化,提高对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凸显文化育人功能,就要把思政元素有机合理地全面融入到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全面适度的修改现有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不能生搬硬套,借助于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与特点实施科学的设计、扩展、渗透、融入,如设置特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打造特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造提供人才支持与保障,实现全方面全程育人目标,借助外语将河北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三)创新授课模式,打造多元课程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河北外语人才文化自信务必要创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教学体系,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具体而言,课堂教学方面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开设与民族文化、科学文化、地域文化相关课程,凸显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外教学过程加大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断彰显出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促进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采取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学习参观、中华典籍双语阅读比赛、话剧大赛、配音比赛等课外活动,课外教学实践方式为“国内+国外、校内+校外”,积极开发和建设海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展开海外实习;线上与线下媒介融合教学方面应该努力建设以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外双语或多语种语料库,以此为依托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突破时空和空间限制,将网络学习情况纳入课程体系。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整体选取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深刻地彰显课程效果,及时反应学生成长成才情况、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
结语
立足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河北地方文化融入于外语专业教学,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外语专业多元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丰富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为新时代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