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现代货币理论与主流货币理论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准备金货币理论

一、前言

近些年,美国就现代货币理论展开了较为全面的政治、经济辩论。为何该理论会遭受非议,关键还是由于它为人类提供摆脱僵局的解决方案。它认为,“对那些本币借贷的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并没有什么影响”。换而言之,美国能够以它的本币进行借贷。当政府要对债务进行偿还时,印刷大量的美元便可顺利解决[1]。一旦出现通胀,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实现物价的稳定。

现代货币理论所主张的观点,不但符合美国政府扩大基建、减少税款的预算,同时也呼应了绿色新政、全民医保这类巨额支出背后的提案。因而,美国政界对现代货币理论均表示赞同。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提到,现代货币理论本质上是个“完全错误”的命题,因为在主流经济学家们看来它没有清晰的理论逻辑,这种政策主张不易控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

二、现代货币理论简介及其新目标

(一)现代货币理论简介

在现代货币理论中,“现代”的修饰对象并非“理论”,而应当是“货币”,也就是“现代货币”。该名称源于凯恩斯此前对现代货币做出的定义,在《货币论》中他认为一个国家政权拥有可以行使征税、对征税货币进行指定的权利时,即称作现代国家,而“所有现代国家均需享有上述权利。在他们看来,现代国家推出的货币,即现代货币。此后,慢慢便出现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有3 个重要的支柱:一是货币国定论;二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三是最后雇佣者计划[2]。其内在逻辑是:在就业还不是非常充分的形势下(如萧条期或是下行阶段),政府有责任和权限利用财政扩张(赤字货币化),调动本国的资源,促进全民就业。货币本身是国定的性质,其扩张没有任何的限制;考虑到未充分就业,就算扩张也不存在所谓通胀。其中,最后雇佣者计划才是目标,而财政赤字货币化仅仅是手段,货币国定论则为重要的行动指导。三者和主流宏观经济学构建的分析框架有所差异,也反映出现代货币理论最重要的特征。

(二)现代货币理论的新目标

虽然现代货币理论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许多主流经济学家也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其主要目的是想缓解政府债务负担。但有一批非主流经济学家以及市场参与者对它持支持态度。例如雷·达里奥认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政策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已经失效,基于这种情况,要想带动经济与增加社会福利,还需利用第三代货币政策——现代货币理论[3]。它的关键点在于:能够更深程度地结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政策的制定,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必须认定现代货币理论。

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达里奥认为美国最后将会运用一种刺激性的经济政策,采用零利率提供宽松的流动性,以此为政府的大规模支出提供资金。虽然现代货币理论确实是有不够完善的方面,但是该理论的政策主张是符合上述经济理念的,对解决美国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有利[4]。对第三代货币政策而言,其演进方向应当为现代货币理论。其中,货币政策可以补充足够的资金,而财政政策则能够对这些资金进行分配与利用。政府可以将资金投入到教育、基建、小企业以及科技研发等系列社会项目中来。

三、现代货币理论与主流货币理论的区别

(一)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

主流货币理论坚持的观点是,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讲是金融中介机构,客户存款是其资金来源。最后,将吸收的货币放贷给其他人。按照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也会留出适当比例的货币,适应日常取款或是清算。若是借款人将自己的货币转存到其他银行,则该银行也会得到一部分存款,并预存适当的准备金后再次贷款。这样银行体系创造出来的货币总数相当于最初客户存款的很多倍,这个倍数即为货币乘数——大致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在现行经济运行体系下,央行是存款准备金的真正持有者,有权调控定法定准备金率及其准备金水平,以控制好货币数量。

现代货币理论对上述观点是反对的。在信贷方面,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贷款在存款之前。因为有了贷款需求银行才会出现存款,贷款并不是客户的存款。当家庭打算从银行进行借贷时,在家庭有不错的信用的情况下,银行就会立刻将家庭所需贷款存入他们的账户,并不会等到有等值的存款才批准申请。换句话说,需求带来了新货币。上世纪80 年代后,各国央行也就渐渐地不再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直接控制。而是通过调节银行间市场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来调整市场当前的货币供应量。

(二)政府支出影响货币创造

主流观点表示,税收对于政府支出有一定的约束。借助发行债券的方式,政府同样能够为赤字进行融资。不过,它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度。这是由于,政府举债可能会扩大对可贷资金的现有需求,提升利率。而现代货币理论表示,这种观点忽略了政府举债的本质,误解了政府支出和财政赤字。

一是政府支出,说明财政部已发行支票,然后财政部支票的持有人利用银行体系可以对该支票进行“兑现”。该情况下,财政部对公众的负债就可以转变成财政部对美联储的负债。需要指出的一点,在支出之前,财政部不需要考虑是否有税收收入或是销售债券。一旦支出,资金确实会从商业银行的账户上转入到美联储账户中。不过,这仅仅为例行操作,目的在于维护系统准备金总量。可见,税收的目的并非用于支出。反过来,在缴税前,税收必须拿到政府发行出来的货币。同时,银行准备金早期也是由政府提供。

二是运用货币创造来为支出融资,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债券销售的目的在于缩减银行体系中水平过高的准备金,而不是为赤字支出输出资金[5]。在政府赤字下,政府货币量显然会高于税收总量。不过,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超额准备金仅在银行间周转,并且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因此,银行之间的市场利率也会随之降低,有时还会达到零。为避免零利率,央行或是财政部有必要缩减高水平的准备金,以发行债券的形式进行操作。故而,现代货币理论觉得国债发行同样也是一种货币政策,而并非为赤字融资。

(三)中央银行是否具有独立性

一直以来,主流货币理论的一致观点是央行具有独立性。在债务融资时,不能向中央银行求助,而是需要从私人部门获取支持。该情况下,融资也会制约政府,使其无法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反过来,央行也能够达成稳定物价的预期目标。不过,现代货币理论则表示,央行独立性假设的这个前提其实是不成立的。不管央行有没有独立,政府均将以“赤字货币化”为手段,去干扰和调整准备金,以调节市场利率。美联储若要盯住目标利率,应当要和财政部进行联合。故而,央行独立性本身也是个伪命题,对于财政货币制度的理解并不客观。

四、现代货币理论政策建议对中国的启示

现代货币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理论之一,同样是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制定政策的标准;是以经济的衰退和经济的萧条为研究背景,政府债务承担相应的风险负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财政政策和对实现充分就业有利的结构性政策,货币政策只是作为一个辅助,主要特点是利率为零,目的是使流动性较为宽松;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失序是现代货币理论面临的最大政策风险;其可取之处是对社会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了关注,特别是低收入人群。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以“六稳”“三大攻坚战”等为特征的结构性政策[6]。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些政策组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如果仅从收入分配看,现代货币理论主要是想通过财政政策改善就业状况,从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最终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已经体现了现代货币理论中对于收入分配的关注。这几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下行时期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经济对低收入人群的不利影响,以及改善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目前来看,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同时外部不确定增加,导致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应当慎重选择经济政策组合,使其既要具有反周期调节的功能,又要对建设社会安全网起到关注作用,最终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基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适合我国发展的经验:首先,在经济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发挥政策性金融体系,解决结构性问题;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社会福利、养老、医疗等机制,发挥好社会安全网的托底作用;再者,为了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需要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和城镇化发展。

猜你喜欢

准备金货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保险企业计提准备金涉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