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青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01-1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突破青岛提出的平度莱西攻势的重要目标,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一、青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农村产业融合呈现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融合模式多样、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2019 年,平度等3 区市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各区市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一)以一产为主导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原产地特色+原材料加工”的消费驱动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由一产带动二产和三产发展,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及度假、互联网应用、物流仓储、销售等)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青岛以品牌农产品为核心,实施“十强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带动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如大泽山葡萄已成为集采摘、加工、旅游等为一体的农业链条范例。
(二)以二产加工为主导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加工产业“加工产品+文化服务”为引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由二产带动一产和三产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如平度新河镇是江北地区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全镇从事草编工艺品的企业共有90 余家,2018 年产值达24 亿元,产品远销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做大产业的同时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被列入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以三产为主导的融合发展模式。利用旅游聚集人气优势,打造景观吸引核,促进人流带来消费,形成购买力和服务支撑,实现由三产(旅游业)带动一产和二产联合发展的融合模式。如“顺时养生·食在平度”、“运动休闲·乐在莱西”等度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乡村观光、乡村节庆影响力不断加大,在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基础上,倒逼基础设施改造,带动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及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产业链条发展。
(四)以科技手段带动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依托科技先进生产力,开发科技应用和科技服务等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构建三产(科技业)带动一产和二产融合发展模式。如面向农业重大需求,青岛集中优势力量在重大动植物品种、农业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农业新品种选育获得突破,在根茎类作物和种业生产装备两大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为农业提供精准科技服务。
(五)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消费、人才聚集模式。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文创农产品生产及文创功能模式引入,构建三产(文化产业)带动一产和二产融合发展模式。如平度借助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创及剪纸、泥塑、面塑、布艺、陶艺、烙画等民俗,传播乡村文化,带动人才流入、农村繁荣。
(六)以电商物流为引领的服务带动模式。以物流配送为核心,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三产(服务业)带动一产和二产融合发展模式。如平度莱西完善电子商务三级公共服务体系,采用电商物流作为农产品经销主要模式,已运营的中国供销·青岛平度农产品物流园依托平度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建立服务山东半岛、远销全国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在建设的中国供销·青岛(莱西)国际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将打造成胶东半岛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东北亚农产品集散地。
二、青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层次较低。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息息相关的“三链”,即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拓展不足,产业融合普遍集中在一二、一三或者二三产业,大多终止于二次融合,同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较少。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以违约率较高的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农业为主,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较低。
(二)要素流通不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保证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四个要素流动畅通,平度莱西等大部分农村存在要素缺失与限制问题。如,土地方面,土地流转不畅,农业集约化经营、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实现;资金方面,农民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缺少充足资金;人才方面,集农业种植、生产、经营、管理、金融等多领域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缺失,农村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方面,技术研发与应用滞后,农村企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三)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有效保护农村、农户基本权益尚未形成良好制度安排,缺乏规划参与权和资源收益分享的谈判权。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加剧被动地位。工商资本进入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会凭借其地位优势过度垄断农村资源分配、资源开发,所在农村和农户利益容易被边缘化。有些地方外来企业主导农村产业融合活动,过度开发农村特质资源和特色文化,轻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在于有效率较高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推动三次产业无缝对接和整合协调发展,青岛农产品专业化检测检验、加工包装、物流仓储(尤其是冷链)、品牌运作和市场开拓等服务发展不足,使得广大经营者无法有效专注于自身优势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品质。
(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代表的“生产”基础设施发展较好,但“生活”“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不容乐观。一半以上村庄只硬化了1-2条主干道,“水泥路到村委、泥土路到炕头”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村镇没有实现集中供暖、集中供气,无害化厕所使用和管理机制不完善,83%的村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新业态发展。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
(一)构建融合动力机制。推进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用地规模给予倾斜,鼓励资本、人才、项目下乡,推行农村产业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技术创新,支持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推广应用电子信息、生物健康、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交叉渗透和整合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方式,优先支持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平度莱西建立农业大数据云平台。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在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第三产业上下功夫,推广“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降低入场、促销、物流等费用。
(二)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创业创新,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引领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促进工商农联合协作发展,拓展产业融合边界。建立联结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生产订单合同、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等多样利益联结方式,使各方合理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推动三产经营主体利益分配及风险共担形成正反馈循环,在三产经营主体之间推广应用各类规范合同文本,建立合法合理的契约关系;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及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提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商务谈判能力和维权意识。
(三)打造融合支撑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创设定制式金融产品,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开展互助合作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建立政府、金融保险机构、企业、农户共同承担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财税支持,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探索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健全人才支持政策,出台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培养一批农业产业融合带头人、明白人及新型农民企业家、创业明星,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定期培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成果推广方式。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涉农仓储、保鲜、烘干等设施条件,加强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宽带业务,提高农村信息化装备水平。根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建设交通导引牌、乡村停车场,强化休闲农业集聚区周边环境整治。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力保障能力,实施农村绿化亮化工程,率先实现水电气等进村入户。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标准公厕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导村民缴费等方式,切实解决乡村保洁运营经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建设游客服务设施和土特产商店。
(五)建立健全开放合作机制。放大峰会效应,抓住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机遇,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空间,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推进农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布局与重塑。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农业合作园区,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提高运输能力,完善物流网络,构建“一带一路”农业双向对外合作体系。规划建设农产品出口产业功能区,支持涉农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引进关键技术,积极打造农业科技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