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12期
关键词:金融学偏差投资者

传统经典的金融学理论指出,投资者基本是理性的,能够根据他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完成最优投资决策,对信息实现无偏估计处理。与传统经典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完全相反,现代行为金融学指出投资者大部分不是理性的,具有存在认知偏差,难以对各方面信息完成客观、公正、无偏的有效处理。同时他们不属于同质的,具有偏好与行为方式的各自差异,进而造成对未来预期的完全不同。大部分投资者不属于风险厌恶的,而属于损失厌恶的,如果面临收益时具体表现为风险厌恶情况,如果面临损失时具体表现为风险追求情况。因此,目前市场难以实现有效,资产的价格往往也不会包含全部信息,因为它们不仅主要通过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开展决定,而且还受投资者内在的心理方面和情感方面因素影响。现代行为金融学基本把投资活动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涵盖对市场的认知方面、情绪方面和意志方面。在心理过程里面,因为具有系统的认知偏差情况和情绪偏差情况,而造成投资者出现决策偏差问题和资产定价偏差问题。现代行为金融学试图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类投资者行为认知偏差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同时从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和人类学领域角度来深入认识金融市场上各类异象的产生。

一、非理性决策简介

(一)非理性偏差概念

决策属于一种高级认知过程,同时属于智力活动的核心内容。决策主要涉及到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内心信念等方面,对各方面备择方案开展评估和选择,往往这个过程会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但是,有关决策本身的具体解释和相关定义,学术界还不能给出统一的观点。现代行为心理家采取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人的决策行为并非都属于理性的。在传统经典经济理论里,存在一种有效的最优行为模式假设。但是令人特别吃惊的是,大部分人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经常会产生偏离这个工作模式而发生非理性的偏差情况。目前最常见的偏差情况就属于生活里面经常能发生的直觉偏差现象。而在实际决策过程里面,不仅会产生直觉的偏差情况,还会产生对框架内容的依赖性偏差情况,也就是人们往往会在各自不同的时候按照同一问题发生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矛盾的选择现象。

(二)认知偏差的发展原因及过程

传统经典的决策心理学研究分析,通常属于依赖于理性加工过程的模式。一般他们会为被试环节提供一个赌博案例,通过被试在这个高度结构化的具体情景里面来作出有限合理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行为心理研究人员发现非理性偏差除了直觉偏差情况外,还存在匹配偏差情况、信念偏差情况等。通过大量研究,对投资者的各方面认知偏差实现了更广泛深远的发现。然而此后关于各方面认知偏差情况的系统性总结分析产生了一段时期的完全空白。因此,现代各行为学派针对投资者认知研究分析与操作实践都不能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

二、基于认知偏差出现的非理性行为论述

(一)群体认知偏差方式

投资者本身的社会群体属性主要决定其存在不确定性特点,在模糊性环境里面,一般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群体行为,如社会比较形式、暗示形式和羊群行为形式等。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在不具有客观标准要求时,人们一般会将其决策过程同其他人的决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具体决定取舍。而模糊性情况、不确定性情况和缺乏客观标准要求属于金融市场交易的主要特征。事实上,大部分市场交易者基本都清楚,金融市场属于群体行为的直接结果。由于投资者切身完全体会到了恐惧情绪、怀疑情绪、贪婪情绪和不时的后悔情绪。因此,投资者们一直不断探索,试图发现一个系统或者具体规律,充分帮助他们有效预测这个市场可能产生的各方面情感因素的影响。

现代行为学派指出,大部分投资者群体心理因素往往在股票价格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群体效应往往会对个体心理出现直接影响。通常而言,个体在群体里面的具体行为反应与在独立环境里面的具体行为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投资者的群体心理对各类股票价格存在直接影响,基本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引起股票供求关系产生变化,进而严重影响行情。投资者的群体心理的基本表现属于乘数效应,也就是如果行情看涨时展示更加乐观,如果行情看跌时则展示更加悲观。因此,如果当股市出现萧条的时候,那些未来前景特别看好的股票即使升值潜力巨大,也往往少有人问津;相反,在如果处于市场繁荣时期,即使是前景特别看淡的个股,往往人们同样会争相购买。这部分群体心理认知偏差就是常说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属于降低后悔所衍生的具体行为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大部分人都完成相同的判断情况时,那么决策结果就能够认为正确的。同样,机构投资人出现的羊群行为往往能产生资金的大量流动情况,是造成市场发生波动和股市发生兴衰的基本因素。

(二)系统性认知偏差方式

系统性认知偏差方式的基本表现为过度自信情况、心理账户情况和后悔规避情况。

第一,过度自信属于特别基本、特别难以克服的常见系统性认知偏差方式之一。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通常根植于生物系统、当地文化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如今,对过度自信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向。首先,广大心理学者侧重探索分析为何人们存在过度自信的情况,它不仅可以让广大心理学家进一步深入理解人们的心理产生过程,同时对于这一概念在现在金融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起到基本的启发作用。其次,心理学的各类研究成果持续渗透、广泛运用到其他系统领域。广大金融学者往往将过度自信这一概念不断引入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全面分析投资者出现过度自信的具体经济影响。

第二,心理账户主要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一种对各自不同用途的资金难以完全可替代使用的实际想法,基本原因在于人们出现把个人财产按本身的“思维账户”开展分类的天性,也就是投资者一般在其头脑里面把资金按具体用途划分为完全不同的类别。一般来说,将具体收入分成三部分:固定的薪酬收入部分、资产收入部分和未来收入部分,同时根据这些不同收入的实际价值实施消费。对于不同“思维账户”里的大部分资金,人们的实际风险偏好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后悔规避主要是指当人们出现冲突的信念时往往感到内心的紧张情绪和焦虑的情况。一般采取以下两种基本方式,实现减小内心的实际冲突,一是完全改变过去的具体评估、实际感觉和基本意见;二是不断努力尝试去证明自己的具体选择属于正确、理性的。如果投资者出现购买了表现业绩不佳的股票类别时,内在后悔的心情是不能避免的,然而通常不愿承认自己制定错误投资决策。为了有效回避曾经产生错误决策的遗憾情绪和因为损失产生的尴尬情况,投资者往往完全改变自己过去原有的投资类型或信念,不断支持自己完全错误的投资决策。

(三)框架依赖式认知偏差方式

大量心理学研究实验充分表明,人们往往通过经验、经历与情结进行决策,这类具体表现一般被称为“框架效应”方式。该具体偏差行为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场里面,面对本质内容相同的问题,由于表现形式不同,一般会造成人们制定不同的投资决策。也就是说,广大投资人的实际行动往往受制于他们所具体依赖的环境条件或框架信息,如从自身过去的经历方面、熟悉的人和事方面及其经验方面、近期所发生的事件方面、个人的社会联系方面等所产生的知识框架。如果当这种框架能够完全提供投资人特别满意的决策依据内容时,具体期望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因此过度自信往往会出现。这导致广大投资人不再积极探求他们难以知道的各方面信息。这正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会导致专业化方面和分工产生的信息出现更加不对称的情况,然而它是特别有效率的。由于在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情况下,市场行为的进入往往变得特别容易,个人不需要开展专业的训练也能够完全进入金融市场,能够充分借助专业化的具体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偏差往往作为现代行为金融学分析的重要前提假设,不仅充分证明了投资者在各类不确定性条件下出现行为决策的局限性特点,而且积极督促投资者能够更好开展决策与判断分析。在一个比较均衡的市场里面,投资者的性质属于变化的状态,而相关理性与非理性的对应角色是通过采取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策略方式决定的。对于目前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当实施非理性交易策略的实际采用者往往认为市场价格完全偏离基本价值的时候,通常采取集体的买入或者卖出的实际行为,价格往往就会出现向上或者向下严重偏离基本价值的情况。各类投资者的实际角色将往往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具体行为而转变。现代行为学家与现代经济学家对于各方面认知偏差的研究分析还处于描述性时期,难以采取清晰的方法,有效判断哪一种认知偏差方式最关键。大部分认知偏差难以开展数量化模型处理工作,不能实现精确分析。可见这一领域一定成为现代行为金融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金融学偏差投资者
50种认知性偏差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纠纷调解知多少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