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创造、构成
——关于价值理论的探析
2020-01-17韩巧燕郭丽杰
韩巧燕 郭丽杰
(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存在:自然价值——主观对客观评价的关系产物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即自然价值。威廉·配第早有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并把一切物品的价值归结为两大自然物品即土地和劳动来评价[1]56。斯图亚特把商品所包含的自然物质或原料叫作“内在价值”,而把耗费在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叫作商品的“使用价值”[1]68。坎蒂隆也说:“任何东西的内在价值都可以用在它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的数量以及劳动的数量来度量。”[2]21可见,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早就有自然价值的一席之地。
一块由猿人亲手打制的石器有劳动价值,另一块自然风化的石块直接被猿人使用,就没有价值吗?伟大的自然力在人不知不觉中把太平洋的水蒸发到各拉丹冬雪山,然后形成江河给人类以灌溉鱼虾之利,而人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筑起堤坝,还难以完美实现心中愿望,这两种行为怎样区别呢?一个结果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吗?“摩尔以来的元伦理学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思想,认为由事实‘是’(to be)不能推导价值或‘应该’(ought to be)……希拉里·普特南等现代哲学家已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3]可见事实与价值不可分,劳动品有价值,自然品也有价值。“由于没有确立自然价值概念,它仍然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是唯一的创造价值的过程,劳动价值是唯一经济价值,否认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否认自然物质生产过程也是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4]总之,我们可以说劳动创造价值,但不可以说除劳动品以外都是无价值的。
自然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自然价值并不是产生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而是产生于自然先在和人类诞生的双重关系之中,因为人对自然有需求和评价。价值关系如同婚姻关系,只有主客观或男女一方都不能成立。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创立的自然价值理论认为:从进化的时间序列上说,价值早已存在于自然界中,人只是价值进化的后来者[5]。这是客观价值论者。海德格尔的生存论主张,存在是在世之存在,存在者只有进入人的视域之中,被人理解时才存在[5]。这是一种主观价值论者。这都是不正确的。在人类诞生之前,自然界只是一种存在,无所谓价值,在人类诞生之后,面对人类的需求和评价,自然界就有了价值的意义。从事实的角度叫自然界,从价值的角度叫自然价值。自然界是先在的,而自然价值则否。“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406,正如人、相机与照片的关系一样,相机发明之前,无所谓照片,但没有人站在相机前,也没有照片。总之,有自然有人就有价值,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存在即价值”就是正确的。
整个自然界实际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自然力,如风力、光、潮汐等;一部分是自然基础物,如地壳、海洋、大气层;一部分是自然力的生产物,即自然成果,如矿产、蒸发到陆地上的淡水、地壳风化形成的沙泥、动植物。正如一块磁铁作为基础物,磁力线是能动的力,切割磁力线发电即为自然成果。从广义上看,这三个部分都可以称为自然价值;从狭义上看,只有自然力的产生物可称为自然价值。狭义的自然价值被广义的自然价值的循环系统再创造、再更新。所以,自然价值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价值和自然力不断循环作用而产生的价值。在这里,不要试图对自然价值进行度量,如有学者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人、财、物投入的价值。”[7]221这是不正确的,自然价值不能包含人类劳动。从自然与人类生命相始终而言,自然价值是无限的,而从某一个生产周期而言又是有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因为它是无限的,所以无折旧;它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补偿。“如果只以现在投入自然的劳动量来计算自然的价格,自然价格就可能被低估,甚至根本就没有价格。”[8]我们只要计算投入多大比例能确保自然环境不恶化即可。
二、创造:价值创造——能动力的作用
人类在自然价值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更大的价值,这个新增加的价值即为劳动价值。一个天然石块有自然价值,如果有幸在雕刻家的手中变成美轮美奂的雕像,那它的劳动价值会大大超过其自然价值。沙石、木材是天然物,人类不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劳动,则只能栖息自然山洞,只要对这些自然物进行体力脑力的加工装配,这些自然物就具有了新的价值。房屋被建造得越来越科学合理,这是人类代代劳动积累的结果。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而只是作为劳动基础而被保留,或被转移。这是一种价值转移理论,是劳动者的劳动完成了价值的转移,并加入了新价值。
在此对另一种价值转移理论稍做解释:“个别劳动力高的企业获得的超额价值不是本企业创造的,只能是外企业转移来的。”[9]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里必须追问的关键问题是:个别企业劳动力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才能解释结果。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个别劳动企业创业者投资决策英明,不惧风险,产品投入市场自然供不应求,交换价值就高。精明的企业家总是瞄准商品的供求差而运作,正如中国古代的经商之道:涝备车,旱备船,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等等。正是个别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技高一筹的高智力劳动投入增加了商品的价值,从表面上看是交换价值被提高了。当某种产品生产技术与运作模式已非常成熟之后,后来者照猫画虎按部就班,不必夙夜忧思绞尽脑汁,自然不会有高回报。
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争论并不能作为拥有者获得收入的理论依据。没有物,就无所谓价值,并不是说物能创造价值,它与上文的价值评价理论相混淆。也就是说,判断价值的有无不可缺少主观和客观,而价值创造不必双方作用,只能是具有能动作用的一方来完成。就人和物来讲,人具有能动的力,他的单独存在能为外界创造价值,而物的单独存在不能,不但不能,而且还因折旧而损耗。物的所有者是按所有权得到分配无疑。在这里,还要明确一个事实:所有权并不必然带来收益,如果供大于求,折旧会大于所有权收益,所有者会放弃所有。不管是活劳动提供者,还是物化劳动所有者,价值分配理论都只着眼于人群之间的分配。如何看待物的作用呢?物应否得到分配吗?物在生产之前来自自然,在消费之后归于自然,既消费了自然成果,又污染了自然环境。当我们把这些思考同环保费用支出相联系后会认为:物应该得到分配,这是对大自然的回报,是自然价值的分配。就人和物两方面来说,这是物的分配,它与人的分配有明显差别。劳动者和所有者得到分配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而物的分配却用于环保,表面看来似乎确实是物的分配,但实际还是为人的利益所分配,不过不是为局部人的分配,是为了人类整体分配,是为了预防与治理人类消费所造成的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的消费标准之内或不超过自然自我更新能力范围之内,环保费用不会产生。所以,实际是高消费者因为自己的消费损害了与低消费者共处的公共环境而付的费。这是环保支出的公共所有权分配理论,否则,就是对低消费者的不公平。人必须懂得回报自然,弥补对自然的欠账,以确保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永续利用。
人的能动劳动创造价值,能动的自然力是否也能创造价值?自然力每年在风化着石块,蒸发海洋的水吹送到陆地,动植物在一年一年更新生长,被人类收获,等等,这是不是价值创造?应认为这实际也是自然力在劳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农业上,自然也和人一起劳动,自然的劳动无须代价,但其生产物和工人生产物一样具有价值[10]333。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认为无须代价则不正确。劳动应该被重新定义:自身发挥作用并产生成果。外力使其发生变化,不叫劳动,如固定的物只能被人加工;不产生成果,也不叫劳动,只叫活着,对于一棵植物来说,就是不结果实。“人的思维活动其实与植物和动物的各种生理器官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正像植物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能吸收营养和水分一样,也像人的心脏要不停地跳动向全身输送血液,肺要呼吸,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转化作用一样,这都是动植物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一切不能称之为劳动,那么脑被称之为劳动也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11]不过,人的劳动是自觉的,自然的劳动是自发的,这是人与自然劳动的差别。
三、构成:交换价值——二元多项构成
作为商品终端的交换价值,体现了价值的多种构成。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自然价值物,“劳动”是人类能动的力,这是价值二元根本性的简洁表述。“斯密的教条”或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并非价值的三元来源,而是价值的三项构成,其中的“资本”是人物化劳动的积累,这种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威廉·配第的二元公式。配第的“土地”同土地所有者没有关系,而萨伊的“地租”却是土地所有者的应得收入,没有考虑自然价值的存在。就地租、工资、利润三者而言,并不能混为一谈,地租和工资在生产之前数量已经确定,也就是说,地租和工资是无风险的;利润表面看来是资本所有权收入,实际其中包含了企业创业者的劳动收入,也就是说,这个公式也没有企业主劳动收入的所有权收入,这意味着没有企业主劳动收入的空间,即存在风险的企业主的劳动收入是不可能被计算在被雇佣工人的固定工资之内。同时,这个三位一体公式也并非交换价值的全部,一是并没有考虑供求环节的影响,二是没有考虑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是怎样在产品成本中体现的,三是也没有考虑自然界需要回报。自然品的交换价值无法计算其成本。金银的交换价值高,一方面是由于其稀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其独特性能而导致的独特用处。总之,价值是二元来源多项构成。现在所谓的“生产要素五因素”添加的知识、管理,也是物化劳动,不过是物化精神劳动,资本则是物化物质劳动。虽然都是物化劳动,但占有的途径则大大不同。人通过学习劳动掌握知识,通过血缘亲情等正当与不正当的手段掌握资本,很显然,以资本为代表的一切物化物质价值都应受到正当与否以及数量的限度的追问,比如不能依靠特权得到公共资源,超限的遗产继承应受到税收调节等。
一般来说,我们讨论的价值本是就经济价值而言的,但要全面理解价值,还需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非经济角度的价值。既要懂得“值多少钱”的问题,更要懂得“无法用钱去衡量”的问题,如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身体健康、心情舒畅、道德高尚、和谐融洽等,它与我们的生命真谛、基本生活紧密相关,与高消费的享受相抵触(如奖杯对于荣誉重要,水杯对于生命重要)。极端经济价值观就是一种”舍命不舍财“的理论。我们知道的有名的悖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12]25。合理的解释则是:金银的经济价值高,水的非经济价值高。应该认为,距离生命最近价值最高。二是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既要考虑实在物的价值,又要考虑不存在凝结物的无形价值,如劳务价值和知识价值。应该认为,一切有益的、必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不过价值种类不同,不必区分产业差别,也不必区分政治经济领域,一个运转良好、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被经济理论判定为不创造价值,岂不是笑话?但并不否认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区别的重要性,这是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经济规律使然,因为非生产劳动难以进行成本约束,容易造成人员膨胀,并且对于人的需求层次而言,实物分配是最基本的,在基本生活没有满足之前,追求劳务享受和知识文明毕竟还在其次。就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区别而言,可以说,一切围绕物而展开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反之,一切围绕人而进行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三是正价值与负价值。这是一个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哲学各个方面的问题。举例做一说明,我们一方面在生产产品,一方面又在制造垃圾,当垃圾堆积到一定程度,必定反过来使我们放缓生产(并且垃圾也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氧气在养育万物,同时又通过氧化作用去消解万物。一个人优点缺点都有才完整;社会有贪官污吏,才迫使我们去健全制度;一个人以身试法,后人才悬崖勒马;有了蚊子为我们做免费防疫,我们才健康,才死亡,才更新,等等。不过,负价值的程度控制很重要,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它的作用在于制约单向单质化,提供歧途借鉴,形成更新。
总的来说,劳动价值一元论是不恰当的。“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经马克思对它进行彻底的一元论改造并与剩余价值论统一起来,便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劳动价值论在主流经济理论方面遭受的冷遇和实践中的困惑则是不争的事实。”[13]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改造,是为了追问只有人与人才能比较的平等问题,或是为按劳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当然,这种思路没有错,但也没有必要如此狭窄的、伤害筋骨的去定义价值。“这种价值脱离了它应当具有的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内涵……离开了这种关系来谈论商品价值是没有意义的。”[14]步入象牙之塔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同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它极大地伤害了价值概念约定俗成的基本内涵。马克思自己也说:“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共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15]74-75这样的过程太遥远,而且只要承认劳动差别,人类就难以完全平等。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也应有一个客观态度,可评论但不可全盘否定。因其简单直白而否定是不恰当的,否则,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倒是高明了。有学者批评萨伊公式是阶级调和论,难道我们还要再造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理论来吗?20世纪50年代对资产阶级学者马尔萨斯的观点的偏见而引发对马寅初的批判,其惨痛教训不可忘记。我们需要和谐理论。
所以,应赋予价值理论以一般意义:使用价值是物的具体用途,价值是其抽象概念,且二者相一致;在供求环节之后,称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货币化即为价格;不能只重视人类劳动价值,还要重视自然的价值;不能只从经济角度衡量价值,还要考虑非经济角度的价值。物的理论意义称为价值,通俗意义称为财富,正如一个人被其父亲称为儿子、被其儿子称为父亲一样,价值就是财富,仅仅角度不同而已。一个完整而客观的价值理论有助于人类思想行为的公平合理,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一切向现成的理论靠拢,“对此,我们不应该有教条主义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16]。马克思的“物的依赖性社会”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类距离摆脱这种依赖的道路还非常遥远。对任何理论都要辩证对待,实践之树才是常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