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问题思考

2020-01-17程慕青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培育道德

程慕青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70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寄予厚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精心培育,面向时代对青少年进行培育是其成功成才的必要条件。如今,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而青少年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网络是其学习生活实践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网络道德素养,既影响着我国网络空间本身的质量,也影响着新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十分关注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出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思考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的必要性

道德不是自然而生的现象,它需要培育。青少年也并不是天生就有较高网络空间道德素养,否则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特殊的问题,更需要加强其网络空间道德培育。

(一)新时代赋予青少年崇高的使命

党和国家一直都对青少年寄予厚望,重视对其进行教育,明其以时代使命,立其以时代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就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踏上新征程,履行新使命,共建新时代,迎接新未来。那么青少年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目标是什么?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党的十九大对此也给予了明确回答,那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2。青少年的使命是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使中国人民深刻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没有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我们就会时刻受制于人,就难以很好地发展自己。整个民族如是,个人也一样,唯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才能走出“多彩的人生”,中国梦和个人的梦想是辩证统一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将会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在他们手中实现。我们日益走进网络时代,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也必将是网络时代的“主宰”,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必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空间是青少年的重要生活发展空间

青少年是重要的网络空间主体,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重要生活方式,网络空间也将会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发展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8.54亿人,其中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4.6%[4]。这些数据直接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的重要“居民”。

青少年在网络空间十分活跃,他们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社交等活动,网络已经成为连接其自身与世界的重要路径,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社会资讯,他们也通过互联网来看待世界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用网络空间储存和记载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没有互联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规范青少年网络空间行为、培育其网络空间道德,是十分必要的,是整个社会道德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少年网络空间失范现象比较严重

青少年作为一个年青群体,面对着网络这个特殊的空间,很容易出现失范现象。其一,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处于未定型状态,自律性还不够强。其二,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容易让人放松对自我的道德要求,从而诱发人性中“恶”的方面。其三,网络空间良莠不齐,各种虚假不良信息充斥其间,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来看,青少年网络失范现象是多方面的,基本上涉及网络道德失范的方方面面,如“轻信网络谣言,传播虚假信息;肆意攻击谩骂,参与语言暴力;沉溺网络游戏,迷恋网络色情等”[5]。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青少年是时代道德的先锋,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的培育,这既有利于健康网络空间建设,也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的主要任务

在新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空间道德培育必须立足整体,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培养,坚持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青少年培育成网络空间的“道德人”,从而成为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的引领者。

(一)丰富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认知

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的起点,应该是网络空间道德认知。对网络空间道德的认知,是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基本前提,唯有知“道”,才能行“道”。而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青少年甚至不知道网络空间道德规范,认为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空间,可以随心所欲、任意乱为,把平时积攒的负面情绪任意“倾倒”在网络空间。网络空间虽然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但它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物理空间的延伸,甚至就是社会空间的一部分。在网络空间肆意辱骂他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伤害的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社会关系,如果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虽然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才刚刚起步,但由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也适用于网络空间,再加上国家一直重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网络文明公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都需要青少年认真学习,领悟其精神,从而自觉指导和规范自己的网络空间行为。

(二)培育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情感

所谓培育网络空间道德情感,就是培育青少年对网络空间道德的亲近感,使他们从内心愿意接近,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网络空间道德植根于自己心中,成为自身道德的一部分。人天生是有潜在的道德天赋的。孟德斯鸠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这些,他只需要去剧院就可以发现自己是错的,当剧中的好人遭遇不幸时,剧场的观众总会表现出普遍的伤感,乃至愤怒。即使怙恶不悛之徒有时也会感知自己做的事是错的。一部分青少年之所以会出现网络空间行为失范问题,是由于各种主观原因,使其疏离了网络空间道德,从而对网络空间道德产生了陌生感,最后导致了对网络空间道德的漠视。

道德教育中有一种情感主义教育方法,即“动之以情”。我们可以通过把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道德失范案件作为教学案例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使其真切感受到道德失范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如网络造谣中伤他人,集体无意识地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等,都可能造成受害人的死亡。这种受害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血有肉,并非一种抽象存在。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空间是其重要的生活空间,网络生活是其重要生活方式,网络空间的道德纯净,对于每一个人的网络生活都是有益的,网络空间就是一种精神家园,需要呵护。

(三)强化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责任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一种主动意识。道德责任意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理性存在者,需要意识到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依之而行动。责任意识是道德的核心,康德的道德哲学就尤其看重这一点。在康德看来,“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6]15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的义务是什么,按照责任义务而进行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评价性。网络空间的道德核心和根本也在于网络空间“居民”的道德意识,自觉作为网络空间的生存者,同样也是人,是一个理性存在者,是一个道德主体。道德意识的存在其根本在于能克制本能的冲动。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活动中,必须具备道德意识,并强化自己的网络空间道德意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仅仅熟悉各种网络空间道德知识和规范本身还不够,行为主体必须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道德才能真正有力。道德情感有局限性,情感具有主观性,是感官器官主导,不是理性主导,无法成为道德合法来源的根据。情感不稳定,会弱化,因此,它也需要理性的道德意识支撑。

(四)规范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行为

网络空间道德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但是其产生的后果和现实物理世界的行为一样真实,因此也应接受同样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是法律约束,也可以是道德约束,两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从理论上来看,法律约束的是行为,而道德约束的是内心,然而作为一个人来说,身心是不可分的,内心是行为的向导,行为是内心的体现。道德对人的约束最终还要通过自觉的行为约束体现出来。法律和道德在对人的行为约束上,也可以理解为,道德是事前的约束,法律是事后的惩戒,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道德同样有时具有惩罚的效果,如道德谴责、舆论谴责、道德训诫等。

青少年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言谈举止,用网络空间道德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文明上网。《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青少年的文明上网行为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等,这些是青少年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五)形成青少年网络空间良好道德风尚

道德风尚,也可以称为道德风气。它是在社会某一时期能够得到普遍保持和遵循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风俗和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流行的道德风尚有可能是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前者一般被称为良好道德时期,后者一般被称为道德败坏时期,也即人们常说的“世风日下”时期。道德风尚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性和稳定性。某一社会时期的道德风尚,就是得到普遍认可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也往往是统治集团所接受和认可的,因此,它也往往是稳定的。我们进行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按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张,也是要达到“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丰富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认知,培育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情感,强化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责任,规范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行为,其理想的目标追求是形成青少年良好网络空间道德风尚,从而在较长时期内,广大青少年都能够自觉以遵循网络空间道德为荣,以破坏网络空间道德为耻,成为整个社会的网络空间道德风尚的引领者。

三、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进路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马克思等许多思想家,都主张人的德性不是先天的,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即使先天具有一定的道德天赋或者道德潜质,但还不是道德本身。中国传统儒家所主张的“人性本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在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只能理解为“人性向善”,具有向善的潜质[7]36-39。因此,就如康德在道德教育问题上所指出:“德性能够并且必须被教授,这是从它并非生而具有得出的。”[8]118也即道德是应该而且可以被教授和培育的。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引导

青少年良好空间道德的养成必须通过教育和引导,这是由人类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康德看来,“人是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8]7。人不是天生就具有人性、道德性的存在者,人要长成人,要培育出道德性,而且这种培育越早越好,尽量完成于青少年时期。一旦错过青少年这个最佳时期,就可能会造成“本性难移”的后果。网络空间作为人类的一个新的创造物,网络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样式,人类的道德“基因”显然不会自然具备其道德能力和素养的,更需要培育。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引导可以通过否定性和肯定性两种方式来进行。否定性的方式主要是教育训诫,“训诫把人置于人性的法则之下,开始让人感受到法则的强制”[8]8。只有否定了青少年的动物性、自然性的任意性,通过训诫使其摆脱任意性的支配,从而树立规则意识,懂得规则意识,才能为其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肯定性方式就是引导,引导是道德教育的高级方式,体现出道德教育的自由教育方式。它设定,青少年也是有理性的,通过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导引,使青少年自己意识到网络空间的道德要求和法则,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深植“道德律”,自觉规范其道德使命和义务。

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引导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一体联动”,发挥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扣好孩子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因此,父母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文明上网,传播“正能量”,在网络空间道德上做孩子的榜样。学校要加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发挥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成长为“健康网民”。社会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推进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如积极开展争做中国青少年好网民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二)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自律行为

如前所述,“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重在青少年本身。道德教育是主体性教育,青少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只要给其输入一定的道德法则和道德命令,就能够自动成为网络空间的道德人。道德本身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主要关涉的是动机问题,也即我们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善的还是恶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良知,而不是对道德规范的畏惧。就法律来说,也许人们更关注的是敬畏法律规定的惩戒后果,从而不敢违反法律;道德则是要求我们行为的动机或者出发点就是好的,时刻检视自己的内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也是如此,内因决定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网络空间道德培育问题上,青少年要加强自我教育。在网络空间生活中,广大青少年一定要主动学习各种网络空间道德知识和规范,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要时刻自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省察,反思其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一个人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对良知的坚守,在“众处”中,如果努力去做、去践行,是相对容易做到的,而在独处时做到这些就相对困难了。网络空间虽然是一种“众处”空间,网民众多,交互性较强,然而与现实社会空间相比,它是匿名的,又相当于是一种“独处”空间,一个人在网络空间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因此,青少年在加强网络空间道德自我教育时一定要有“慎独”意识,在网络空间中,要提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做到表里如一,严守本分。

(三)营造全社会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前述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引导,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自律行为,更多地是从“主体”和“主观”方面来考虑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问题。营造全社会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则是从“客体”和“客观”来考虑,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主张,它提出:“加强互联网管理,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管理,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建立完善新技术新应用道德评估制度,维护网络道德秩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问题上是辩证看待环境和人的关系的,环境能够影响人,人也能够改造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就体现为社会道德风尚对个人道德的影响,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利于人的道德培育,不良的道德风尚则会败坏人的道德培育。青少年本身就处于道德素养未定型时期,更容易受到网络道德环境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的培育也需要在营造良好空间道德环境上下功夫,形成充满正能量的清清朗朗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青少年的道德素养状况往往被视为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和风向标,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大青少年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呵护其健康成长。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新事物,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延伸,必将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网络空间建设也事关国家网络安全、文化软实力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此极为关注,提出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而青少年的网络空间道德培育更需要认真抓好,引起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培育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