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研究

2020-01-17朱永红张苏敏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朱永红 张苏敏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不可阻挡之巨变。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了非凡成就,已成为全球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必然会发生异质文化的融合、碰撞与冲突:一方面,我国的思想文化格局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的博弈、对抗也日趋激烈。长久以来,宗教渗透现象不断沉渣泛起、从未绝迹。特别是在高校领域,利用宗教进行思想渗透、文化扩张和政治侵蚀,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危害高校思想稳定和政治安全的潜在因素。

一、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高度认识宗教渗透现象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宗教问题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一定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

宗教渗透不是合法的宗教活动,而是企图用宗教思想及其背后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有政治恶意的活动。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历来都是境内外敌对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进行思想政治传播的重要对象,宗教渗透在大学的深水潜流从未间断。宗教渗透者打着宗教信仰自由的幌子,包装着“普世价值观”的外衣,其实质却是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观”,侵蚀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颠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直接危害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社会安定。

教育系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1]。青年大学生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高度严肃审视宗教渗透现象,高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构建高校反宗教渗透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构建一套系统而有效的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工作体系,遏制宗教渗透蔓延趋势,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宗教在高校渗透的时代特点

(一)渗透活动的隐蔽性

渗透人员身份隐蔽。渗透人员一般具有合法身份,并以合法身份为掩盖与青年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交流,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宣扬教规教义。然而,他们宣传宗教的行为包藏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实质上是以隐晦方式进行宗教渗透。

渗透的内容隐蔽。宗教教义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等比较容易引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其道德劝诫、人文关怀等内容比较容易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同,渗透人员就是利用这一点对青年学生宣传宗教教义、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进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渗透过程的隐蔽。宗教势力借文化交流、交朋友的幌子,利用青年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追求个性的特点,把宗教信仰包装成“独特的精神追求”推介给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目的。

(二)渗透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传教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在大学直接传教的现象比较少见,更为多见的是通过学术活动、慈善资助、读书分享、帮忙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等途径进行渗透活动。近年来,通过宗教节日扩大影响力也成为宗教渗透的重要形式。有些学生受到诱惑,阅读宗教书籍、组织或参与宗教节日活动,甚至追随宗教团体,在不知不觉中被宗教势力所掌控。

(三)渗透手段的科技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宗教渗透已不限于信件、书籍、传单、光盘等,更多的是借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作为主要传播介质,如QQ、微信、微博等。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迅捷性、隐蔽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对网络传播中的宗教渗透现象难以进行及时和彻底的监管、甄别和防范。

三、高校在防范宗教渗透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 思想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普遍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对宗教渗透缺乏足够的警惕性,甚至很多人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同时高校在宗教知识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有些学校从未开设宗教类的通识课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弱化;有些教师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防范意识较弱;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有关宗教的内容采用回避的态度,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教育的缺位更容易使青年学生对宗教感到神秘,他们出于好奇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和接触宗教。

(二)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抵制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有力保证,但是部分高校并未制定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尚未设立关于宗教事务的层级管理机构,预警机制不够严密,监管措施不够系统,排查工作不够深入,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不足。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可能为宗教在高校渗透带来可乘之机。

(三) 联动防范机制有待整合

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不可能是孤立、单一的工作,而是一个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明确职责、联动协作、密切配合。当前不少高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合理、管理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构建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工作体系

建立一套系统的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教育和管理体系,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一) 构建立体的教育、教学防范体系

1.充分利用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大学思政课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用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实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高校全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识课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主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333。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宗教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全面了解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理性对待宗教,增强识别、抵制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的能力。

3.发挥党课、团课、时事讲座、学术讲坛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广泛利用高校各种宣传阵地,课堂内外一起发力,组织师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国家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让学生通过正常、正当的渠道了解宗教,削弱宗教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懂得我国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进行宗教管理的关系,明确校园内不准进行传教和其他宗教活动,使学生保持对宗教渗透的政治警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 构建全方位的制度和管理防范体系

1.严格贯彻落实防范宗教渗透的各项法律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我国实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法律依据:“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在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传播宗教、发展信徒、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建立宗教组织等,都属于违法行为。《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第十三条要求,在校内组织讲座、报告等活动,不得宣传封建迷信,不得进行宗教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要求,学校应当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尊重外国留学生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但不提供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校内严禁进行传教及宗教聚会等活动。所有高校应当全面、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和规章。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预警防控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把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体系,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责任范围、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方面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制定适合本学校具体情况的工作细则、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对政策法规把握准、处理问题能力强的防范宗教渗透工作队伍,学校的教务、团委、保卫、统战、宣传等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规范标准;建立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的信息员队伍,建立班级、院级、校级层层递进的防范工作网络,建立反渗透网络,形成反渗透合力,建立反渗透的联动协作应急预案。自上而下全面落实责任,形成联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制度,对于任何宗教渗透的苗头现象早发现、早解决,防患于未然。

3.加强日常管理,关注师生动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各级党政领导、教师、辅导员等,都应当承担不同形式的防范宗教渗透的职责,分工明确、联动负责,杜绝课堂内外宣传宗教的现象,切实保障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与立场。

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规范管理。全面了解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依照疏堵结合、区别对待的原则,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置。对少数民族学生和信教学生,尊重他们的宗教情感,保证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同时也要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防止他们被敌对宗教势力所利用。

加强对外籍教师、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经常对他们进行我国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保证他们在入校期间了解和遵守我国宗教事务的相关规定,在尊重其宗教信仰的同时,确保他们的宗教行为限制在合法的宗教场所之内,禁止他们在校园内传教或从事其他宗教活动。

加强对学术文化活动的管理。提高防范意识,对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文化活动进行必要的审查监管,掌握校园社团及其活动情况,密切关注动态,了解活动背景,进行必要的内容审查和登记备案,防止有人以学术交流或社团活动为名进行宗教渗透。

4.加强网络监管,打造安全的网络技术平台。搭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以技术手段过滤有害信息,以正能量信息引领网络舆论导向,营造绿色网络环境。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校园网络平台的技术更新与升级,及时发现并处理宗教渗透的苗头现象,打造网络绿色屏障,阻止宗教思想在校园网络内传播和扩散。

(三)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和帮扶关怀体系

1.用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抵御宗教文化侵蚀。校园文化体现着在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平台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文化传递给学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国家宗教管理的方针政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防范宗教渗透工作融入校园活动中。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拓宽眼界、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使青年学生更加相信科学与理性,远离唯心主义思想侵蚀,不会轻易被披着“真善美”外衣的宗教渗透势力所影响。特别是在宗教节日期间,不回避、不隐晦,积极应对、科学引导,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引领学生提高鉴别力和警惕性,引导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帮扶关怀提高学生对学校与班集体的归属感。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往往会在人们遇到挫折与困惑、寻求心灵慰藉时乘虚而入。当代大学生刚刚步入成人行列,总体精神状态蓬勃向上,然而他们也面临着生活、学习、就业、交友等诸多方面的困惑与压力,有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帮助,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关怀引领,会增加他们从宗教中寻找慰藉的可能性,正中别有用心的宗教渗透者的下怀。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对学习困难、生活贫困和思想困惑等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怀帮扶:对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特别学业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对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的学生通过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多种途径进行对接帮扶,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对思想有波动的学生多谈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同学的温暖关怀,提高对学校和班集体的归属感。

3.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现在,我国高校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定期对辅导员、班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防控网络,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实现早预防、早介入、早解决,解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不给宗教渗透势力留下可乘之机。

总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敌对势力借助宗教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的政治企图不会停止,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必然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坚持以党的指导思想引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全面构建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